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2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1年   1篇
  197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 :了解和比较水面舰艇和核潜艇长时间航行对艇员幽门螺杆菌 (H P)感染率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相关因素。方法 :1)对象分组 :水面舰艇长航组 67例 ,核潜艇长航组 73例 ,岸勤组 5 2例 (对照组 )。2 ) H P感染的测定 :用1 4 C—呼气试验检测 ,以 DPM值 >2 0 0为界值 ,判定两长航组艇员 H P感染发生率。3 )相关性分析 :用 Wilcoxon等级相关分析判断长航艇员 H P感染与环境社会因素、肠道正常菌群及心理应激各变量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 :1) H P感染情况 :水面舰艇组长航后 ,DPM值为 2 67.13± 48.92 ,H P感染发生率为 47.76% ,与航前 (DPM值 86.95± 2 0 .3 2 ,H P感染率 8.96% )和岸勤组 (DPM值 81.3 5±19.86,H P感染率为 13 .46% )比 ,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核潜艇组航后 DPM值为 198.3 3±73 .5 1,H P感染率 3 9.73 % ,与航前 (DPM值 73 .2 8± 41.0 3 ,H P感染率 10 .96% )和岸勤组 (DPM值 81.3 5± 2 9.86,H P感染率 13 .46% )比 ,差异有显著性 (P<0 .0 5 )。 2 )相关性分析 :环境社会因素中 ,水面舰艇组和核潜艇组 H P感染均与营养条件、文化程度呈非常显著负相关 (P<0 .0 1) ,与活动空间及兵龄呈显著负相关 (P<0 .0 5 ) ,与工作强度呈正相关 (P<0 .0 5 ) ;核潜艇组 H P感染还与专业分工呈  相似文献   
12.
祁州漏芦中一个新的三萜皂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祁州漏芦 (Rhaponticumuniflorum (L .)DC .)的根中分离得到 6个三萜皂甙 ( 1~ 6 ) ,其中化合物 3为一新的三萜皂甙 ,命名为unifloroside,其结构经 1D ,2D_NMR及化学方法鉴定为 3_O_α_L_arabinopyranosyl_urs_9( 11) ,12_dien_2 8_oicacidβ_D_glucopyranosylester。  相似文献   
13.
免疫球蛋白Y(immunoglobulin Y, IgY)作为一种潜在的治疗性抗体,存在于许多物种内,从低等的两栖类、爬行类到高等动物鸟类等。疫苗的研发成为全球科学家与病毒“赛跑”的竞争主场。疫苗虽能有效预防病毒的感染,降低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但其开发耗时且成本高昂。IgY具有易生产、成本低、起效快的优点,近年来基于IgY的抗体治疗策略得到广泛认可。概述了IgY特性的最新研究和生产技术的进展,综述了IgY在病毒性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从而为IgY在病毒感染性疾病治疗领域的应用提供一些启示。  相似文献   
14.
死者概况:陈××,女,28岁,既往健康。1989年11月13日在栾城县中医院作输卵管结扎术。术中顺利,当即出院。术后第二天全身搔痒、皮肤出现荨麻疹,术后第七天发烧、头晕并逐渐加重,经抢救无效,术后第八天死亡。尸检时取心血进行细菌学检查。将心血加入普通肉汤中增菌后,划线分离培养于血琼脂平板上。见菌落光滑,湿润,灰白色,直径2mm左右,不溶血,涂片为G-杆菌,有荚膜,无动力。一系列生化试验表明,该菌为克雷伯氏杆菌属的催产克雷伯氏杆菌。用此菌株的6小时肉汤培养物给小白鼠腹腔注射,进行毒力试验,结果随注射剂量的增加,小白鼠死亡速度加快。自死亡动物的心血及腹腔渗出物中分离出的菌株,与原菌株的生物学性状完全一致。内毒素毒性实验表明,该菌产生的内毒素能引起小白鼠精神萎糜、倦怠、皮毛蓬松、停止进食,乃至死亡。综上可以认为患者死于催产克雷伯氏杆菌败血症。催产克雷伯氏杆菌为肠道正常菌群成员,属条件致病菌。当机体免疫力降低时,可以侵犯机体,导致疾病。  相似文献   
15.
InvitroPropanationofSalixalba“Tristis”ZHANGYong-Hong(BeijingBotanicalGarden,Beijing100093)ZHANGGai-Li(BeijingForestryUniversity,Beijing100083)1植物名称金丝垂白柳(Salixalba“Tristis”)。2材料类别顶芽、腋芽。3培养条件(1)诱导培养基为1/2MS+6-BA0.3mg  相似文献   
16.
紫叶黄栌的离体快速繁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肿瘤干细胞标志物CD133分子的表达与细胞周期蛋白表达有无关系,分析肿瘤CD133分子的表达变化是否影响血清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的水平。方法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41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的CD133,cyclin D1,cyclin E,cyclin A和cyclin B1的表达水平,血清癌胚抗原的含量常规由检验科用放免法检测,数据采集自检验报告单。结果 41例结直肠癌肿瘤组织CD133分子的表达率是0.3%-47.07%,cyclin D1为2.94%-36.93%,cyclin E为0.49%-9.28%,cyclin A为0.42%-22.33%,cyclin B1为1.24%-22.96%。相关分析表明,CD133的表达水平与cyclinD1相关r=0.405 P=0.047,与其它几种细胞周期蛋白的表达水平无关,均为P0.05。CD133的表达水平和血清癌胚抗原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1P=0.009。结论结直肠癌CD133分子的表达与细胞周期蛋白cyclin D1的表达正相关,两者一定程度上共同反映了癌细胞的增殖状态。CD133高表达的结直肠癌,常伴有患者血清癌胚抗原的高表达,两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8.
摘要 目的:研究浆细胞瘤多样异位基因1(PVT1)在肺动脉高压(PAH)大鼠中对于肺动脉平滑肌细胞(PASMCs)增殖和迁移的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将16只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肺动脉高压组(PAH组)和对照组,每组8只大鼠。PAH组大鼠通过单次项背部皮下注射MCT溶液造模,对照组大鼠给予单次项背部皮下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通过胸右心室穿刺法测量右心室压力。取各组大鼠肺组织,并进行原代肺动脉平滑肌细胞分离培养。通过RT-qPCR和Western blot检测PVT1及Fxr1在PAH组织及PASMCs中的表达水平;通过HE染色评估PAH组织的血管壁形态;免疫荧光法检测HPASMC的纯度;CCK-8法和伤口愈合迁移实验检测PASMCs增殖和迁移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PAH组大鼠肺组织血管壁厚度偏厚、肺动脉压显著升高(P<0.05)。PVT1在PAH组大鼠的PAH组织和PASMCs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5),且其表达与肺动脉压呈正相关。与对照组相比,转染sh-PVT1的PASMCs显示出较低的细胞活力,同时转染sh-PVT1有效敲低了PASMCs中PVT1的表达水平(P<0.01)。与对照组相比,PVT1的敲低抑制了PASMCs迁移能力(P<0.01)。在转染pcDNA-PVT1的PASMCs中发现较高的增殖能力,PVT1的过表达促进了PASMCs迁移能力(P<0.01)。与对照组相比,Fxr1在PAH模型组的PAH组织和PASMCs中的表达水平显著上调(P<0.01)。结论:PVT1通过调节Fxr1的表达促进PASMCs的增殖和迁移,PVT1可能是PAH诊断和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压疮管理的方法和路径。方法:制定并应用神经外科压疮管理路径表。选择2010年3月至2011年3月神经外科入院的1400例患者,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观察组755例,入院后常规护理基础上应用路径表;对照组为645例,常规护理。结果:对照组645例患者中,发生压疮例数Ⅱ期压疮5例;观察组755例患者中,发生Ⅰ期压疮1例。P<0.05,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应用压疮管理路径表可以预防神经外科患者压疮的发生,有效降低患者压疮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利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手段从大头艾纳香(Blumea megacephala(Randeria)Chang etTseng)全草中分离得到13个化合物,根据化合物的理化性质和光谱数据分别鉴定为无羁萜(1)、小麦黄素(2)、豆甾醇二十六烷酸酯(3)、豆甾醇十八烷酸酯(4)、α-香树脂醇(5)、α-香树脂醇乙酸酯(6)、β-香树脂醇乙酸酯(7)、β-谷甾醇(8)、豆甾醇(9)、β-胡萝卜苷(10)、二十七烷醇(11)、十六烷酸(12)和二十四烷酸(13)。所有化合物均为首次从大头艾纳香中分离得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