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2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李芳兰  包维楷  庞学勇  冷俐 《生态学报》2009,29(5):2219-2230
为了阐明干旱河谷自然条件下乡土植物种子出苗与幼苗定居能力的空间差异性,选择环境适应能力较强的植被恢复物种,试验选择岷江上游干旱河谷水热条件具有明显差异的两个试验地点:四川省茂县撮箕山(南坡)和两河口(北坡),采用4因素随机区组设计,开展大量的野外播种对比试验,研究了微生境类型改变及不同播种处理方式对白刺花(Sophora davidi (Franch.) Skeels.)、小马鞍羊蹄甲(Bauhinia faberi var. microphylla)、岷谷木蓝(Indigofera lenticallata Craib)、落芒草(Oryzopsis munroi Stapf)和川芒(Miscamthus szechuanesis Keng)5种干旱河谷乡土植物种子出苗、幼苗存活及生长的影响.发现:(1)在干旱河谷自然气候条件下,播种后1个月是所有受试植物出苗的高峰期,但是种子出苗率都很低,达不到30%;幼苗存活能力也极低,在播种1个月后所有幼苗死亡数量增加而保存数明显下降;在播种2个后幼苗存活数均为0.相同条件下小马鞍羊蹄甲、岷谷木蓝与落芒草的出苗数量明显高于白刺花和川芒.这说明干旱河谷地区种子出苗与幼苗存活的限制是自然植被更新能力弱,并且恢复困难的主要原因.(2)种子出苗及幼苗存活能力在不同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湿润地段种子出苗数量与幼苗保存数量都较大.但是,种子出苗及幼苗存活能力在同一地段灌丛、半灌丛与裸地等不同类型的微生境之间无明显变化.(3)小容器播种能够有效地增加种子出苗率与短期幼苗存活,但是未能提高幼苗最终的存活能力及生长速率;采用保水剂与腐殖质土壤改良措施对种子出苗数与幼苗保存数没有明显影响,因而这些措施不能解除干旱河谷地区极端环境胁迫对幼苗定居的阻碍.  相似文献   
12.
避灾露营对城市公共绿地土壤呼吸的短期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大地震后,城市居民大规模在公共绿地上露宿避灾,而这些强人为干扰活动对绿地植被和土壤影响的科学研究却十分少。选择不同时间露营点和出入帐棚必经的践踏区域,测量土壤CO2通量的变化及相关环境因子(空气温湿度、土壤容重、孔隙度和微生物生物量等)。结果发现土壤CO2通量明显地受露营和人为践踏的影响,露营和人为践踏区土壤CO2通量明显地低于对照区。随着露营的增加,土壤CO2通量呈现先降低(大约10d后)后略有增加(大约20d后),后期又下降的趋势(大约25d后)。在露营区,土壤紧实和遮荫是土壤CO2通量减少的两个主要过程,在早期,严重遮荫后引起根系呼吸下降是主要过程,而在后期,随着人入睡帐棚次数的增加,土壤紧实是控制土壤CO2通量的主要过程;而在践踏区,踩踏引起土壤紧实是土壤呼吸下降的主要原因。因此地震露营避灾后退化草坪恢复的一个关键措施是松土改善土壤的物理状况。  相似文献   
13.
不同温度下四川金川县岷江柏种子的发芽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岷江柏(Capressus chenggiana S.Y.Hu)是我国川甘地区特有的濒危乔木。通过对不同温度下岷江柏种子的发芽特征研究,分析了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温度对种子发芽的影响,并讨论了岷江柏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的关系,从而为岷江柏的人工繁育和物种保护提供了理论依据。结果表明:种子发芽周期为20d,其中0~5d为萌动期,5~15d为高峰期。种子发芽温度为5℃~30℃,适宜发芽温度为10℃~25℃,5℃和30℃不利于种子发芽。在贮藏过程中,贮藏开始阶段10℃不利于种子发芽,贮藏4~10个月后10℃~25℃种子发芽的差别不明显。种子最适发芽温度在2003年1月、4月、7月和10月分别为:20℃、15℃、20℃、25℃。在贮藏过程.不同温度下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和T50都有显著影响。岷江柏种子的发芽周期和最适发芽温度.以及贮藏过程中的发芽特征与环境温度有着密切的关系.这是植物对自然环境的一种适应。  相似文献   
14.
土壤跳虫是土壤分解者中最重要的类群之一,它们通过营养联系将基础食物资源中的物质和能量传递到更高营养级,在地下食物网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全球氮磷沉降日趋严重的背景下,土壤跳虫群落如何响应氮(N)、磷(P)沉降的研究还十分有限,严重阻碍了我们对跳虫群落的生态功能、在地下食物网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以及陆地碳(C)循环中作用的科学认识。跳虫功能群的分类标准不一导致相关研究结果可比性差。本文整理了跳虫功能群的3种分类方法,归纳了4种研究跳虫营养关系的方法,总结了N、P养分添加下土壤跳虫的响应机制。总体上,跳虫对N添加的响应多表现为负效应即种群密度降低,而对P添加的响应则多表现为正效应,N、P混施下,跳虫群落的变化更为复杂。未来土壤跳虫对N、P添加响应的研究应聚焦在跳虫功能群的科学划分、跳虫营养结构研究方法的完善和N、P交互对跳虫群落的作用机制上。  相似文献   
15.
萌蘖调控对辽东栎留存萌生株生长与结实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比较了不同调控措施对岷江上游辽东栎萌生灌丛生长与结实的影响.结果表明,人为调控对辽东栎萌生灌丛本生长阶段的高生长与有性繁殖有着显著影响.各调控措施对辽东栎灌丛萌生株的基径增长未产生明显影响;保留2支和3支萌生株的丛高生长优势明显.调控丛的新生枝数量、总长度、总生物量较未调控前有较大增加,保留2支萌生株的丛类型增加得尤为显著;叶片数量、叶片总生物量与未调控前相比增加明显,叶片面积按保留萌生株数量由多到少逐渐变小.调控后,每丛保留3支萌生株的丛产生的种子最多,但自然状态丛种子单粒重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