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1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4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6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进展与未来工作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卫邦  刘德团  张品 《广西植物》2021,41(10):1605-1617
生物多样性保护是全球的热点问题之一。极小种群野生植物(plant species with extremely small populations,PSESP)是为了“抢救性保护”我国濒临高度灭绝风险的野生植物、指导我国生物多样性保护、服务于国家生态文明建设而提出来的保护生物学领域的新概念,该概念的提出引起了国际保护生物学领域的广泛关注。国家在“十三五”期间启动实施了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拯救保护工程,并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明确把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专项拯救纳入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工程。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是一项科学性强、技术性和专业性要求高、周期长的系统工程,“抢救性保护”与“系统研究”并重是科学拯救保护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途径。开展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系统研究,是指导或支撑其有效保护的重要工作。该文重点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调查与评估、生态生物学特性、繁殖技术、遗传多样性方面对近年来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研究工作进行系统综述,以期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的拯救保护奠定新的理论基础。该文还基于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研究现状及其未来拯救保护工作需求,对我国极小种群野生植物未来的保护研究重点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思考。该文可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的系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濒危植物三棱栎遗传多样性的RAPD分析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用随机扩增多态DNA (RAPD)标记对 5个三棱栎 (Trigonobalanusdoichangensis)居群共 99个个体进行遗传多样性和居群遗传结构分析。 16个引物共检测到 15 7个位点 ,其中多态位点 83个 ,占 5 2 87%。物种水平Shannon多样性指数I =0 2 4 31,Nei基因多样度h =0 15 95 ,种内总遗传变异量Ht=0 16 0 0 ,居群内遗传变异量Hs =0 0 74 9,居群间变异量大于居群内变异量 ,表明三棱栎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居群之间。与同科植物相比 ,三棱栎遗传多样性较低 ,遗传分化系数Gst =0 5 32 0 ,说明居群间的遗传变异占 5 3 2 0 % ,居群间已出现强烈的遗传分化。当地人的强烈活动造成的生境破碎化和居群隔离 ,以及三棱栎演化过程中的地史变化对其种群发展的影响等 ,可能是造成其居群间强烈的遗传分化和较低遗传多样性的原因。基于本研究结果 ,提出了三棱栎遗传多样性的保护策略。  相似文献   
13.
三棱栎开花结实习性、小孢子发生及雄配子体发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濒危植物三棱栎(Trigonobalanus doichangensis)株高约4m就进入生殖期。不同居群或居群内不同小环境植株的始花期略有不同,纬度偏北或高海拔地段的植株开花早,低海拔或低纬度分布的植株开花相对较晚,多数植株的花果期为10月至翌年5月,而居群内其它壳斗科植物的花果期为当年4~10月。三棱栎花药具4个小孢子囊,药壁发育方式为双子叶型;腺质绒毡层,细胞多具二核;小孢子母细胞在减数分裂过程中胞质分裂为同时型,小孢子四分体排列多为四面体形,偶为交叉型;成熟花粉为二细胞型花粉粒。在三棱栎小孢子发生、雄配子体形成及花药壁发育过程中未见败育或其它异常现象。三棱栎的雄蕊发育过程不存在生殖上的缺陷,不是造成其结实率低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通过比较观察紫花含笑(♀)和灰岩含笑()及其杂种F1代叶表皮微形态和叶结构发现,紫花含笑和灰岩含笑在叶表皮微形态及叶解剖结构方面有很大差异。杂种F1代个体间在叶表皮微形态及叶解剖结构方面变异很大,为连续的数量遗传;其中57.7%以上的杂种F1代气孔密度高于父母本。杂种F1代矮化型植株叶片气孔密度较小,推测其抗寒性较强,可以通过进一步杂交改良,获得矮化型的盆栽含笑新品种。观察结果可为深入探讨含笑属种间杂种F1代的遗传变异,并从这些杂种F1代中选育观赏新品种积累科学资料。  相似文献   
15.
蓝果杜鹃( Rhododendron cyanocarpum)为大理苍山特有的濒危植物,有粉色和白色两种花冠类型。为了探讨该物种花色多态性的意义,本研究调查了粉色花和白色花植株在已知的各居群的分布频率、花冠的反射光谱及其它的花部特征、有效传粉者及其访花频率与结实情况。结果表明:粉色花植株在所有调查的居群中占优势(77%~100%)。粉色花的花冠反射光谱在430 nm和650 nm有两个峰,而白色花只在430 nm有一个反射峰。同时,花特征如:花柱与柱头颜色、花冠长度、花萼长度、花梗长度以及雌雄蕊最短距离,两种花冠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尽管熊蜂作为这两种花冠的主要传粉者,但粉红花的访花频率以及自然条件下的结实情况显著高于白色花。本研究结果推测粉红色花可能受到了稳定性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小叶榕(Ficus concinna)是常绿乔木,枝条柔软、韧性好,适宜制作微型盆景。3—4月,以老枝和新枝单芽带叶扦插。扦插时将枝的叶片下边的茎截断削平,保护好叶片和叶腋的芽,以珍珠岩或泥炭作基质。用细孔壶喷水。在温度  相似文献   
17.
蓝果杜鹃(Rhododendron cyanocarpum)为大理苍山特有的濒危植物,有粉色和白色两种花冠类型。为了探讨该物种花色多态性的意义,本研究调查了粉色花和白色花植株在已知的各居群的分布频率、花冠的反射光谱及其它的花部特征、有效传粉者及其访花频率与结实情况。结果表明:粉色花植株在所有调查的居群中占优势(77%~100%)。粉色花的花冠反射光谱在430 nm和650 nm有两个峰,而白色花只在430 nm有一个反射峰。同时,花特征如:花柱与柱头颜色、花冠长度、花萼长度、花梗长度以及雌雄蕊最短距离,两种花冠存在显著差异。另外,尽管熊蜂作为这两种花冠的主要传粉者,但粉红花的访花频率以及自然条件下的结实情况显著高于白色花。本研究结果推测粉红色花可能受到了稳定性选择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由于三棱栎种子存在较高败育率,导致无法准确检测种子初始萌发率,因此对三棱栎种子的储藏特性一直不清楚,无法对该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最佳长期保存方案。本研究通过种子重力分离技术和X光成像系统检测技术,对三棱栎(Formanodendron doichangensis)的成熟种子进行优化清理,成功排除了空瘪种子对萌发实验的影响,通过研究脱水、低温和超低温对三棱栎种子活力的影响,明确鉴定了三棱栎种子的储藏特性,为该珍稀濒危物种提出最佳长期储藏方案。结果表明,种子重力分离技术有效地将三棱栎种子的饱满率从处理前的47%,提高到处理后的86%。根据国际种子储藏特性鉴定方法,三棱栎种子的含水量降到5%以下,种子活力为95%,仍与对照(92%)一致。极低含水量 (〈5%)的种子,在低温(-20℃)和超低温(-196℃)保藏处理3个月后,其活力仍为90%和91%。以上数据表明,三棱栎的种子能够耐受极端脱水和低温保藏,属于正常型种子,可以运用常规的种子库保存技术和储藏条件(即脱水低温条件)长期保存,该方法是珍稀濒危植物三棱栎种质资源进行长期保藏的最佳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中国油橄榄适生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油橄榄在中国引种已50多年,引种初期对其特殊的生态习性了解不够深入,出现了许多问题。作者从近40年的栽培实践中,认真分析了我国亚热带地区与地中海亚热带地区气候的差异,认为中国发展油橄榄生产的最佳适生区是西部干旱河谷地区,其中以甘南白龙江河谷和滇西北及川西南金沙江河谷发展的潜力最大。  相似文献   
20.
大树杜鹃(Rhododendron protistum var.giganteum)是杜鹃花科(Ericaceae)杜鹃属的常绿乔木,由于分布地域的局限性和资源的稀少性,该植物被列为我国首批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名录。本文采用石蜡切片法和叶表皮装片法对大树杜鹃叶片、幼茎和根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利用扫描电镜对其种子表面纹饰、气孔以及叶毛被特征进行了观察。石蜡切片显微观察结果显示,大树杜鹃根的次生结构主要由周皮和维管柱组成,茎的解剖结构由表皮、皮层、韧皮部、木质部和髓组成;大树杜鹃的叶为异面叶,上表皮具角质层,气孔器只分布于下表皮,气孔器类型为无规则型,叶脉具发达的维管束鞘延伸区。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发现,大树杜鹃叶片毛被由两层不同类型的毛组成,即上面一层为海绵状绒毛,下面一层为短的薄片状绒毛;种子具翅,有明显的背腹面之分,背腹面纵纹明显。该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明大树杜鹃的生物学特征、确定其系统分类位置和探讨其生境适应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