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目的]吸虱亚目是真兽类动物的永久专性体表寄生虫.吸虱亚目的线粒体基因组发生了剧烈的裂化,形成了不同于以往典型单一大环的多个裂化微环.本文对17种吸虱以及外群尖叫虱Bothriometopus macrocnemis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分析,探讨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间的独立进化和协同进化.[方法]对云南采集到的3科3属4种吸虱(弯多板虱Polyplax reclinata、锯多板虱Polyplax serrata、太平洋甲胁虱Hoplopleura pacifica和麝鼩钩板虱Ancistroplax crocidurae),用Illumina MiSeq PE250平台高通量测序后与GenBank中查找的其它13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进行比较,采用最大简约法(Maximum parsimony,MP)分析17种吸虱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的进化关系.[结果]17种吸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均形成典型的三叶草结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在虱属、阴虱属和猴虱属中有较长的等同序列;在甲胁虱属和钩板虱属中有很短的等同序列;在多板虱属、微胸虱属和血虱属中的等同序列介于二者之间.常见典型单一环状线粒体基因组物种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度在6-10 bp之间.对17种吸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发现不同属吸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大,同属内吸虱的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序列相似度差异较小.基于17种吸虱及尖叫虱的trnL1(tag)和trnL taa)基因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表明trnL1(tag)、trnL2(taa)及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间既有协同进化又有独立进化.[结论]trnL 1(tag)和trnL 2(taa)基因等同序列较长的吸虱易发生协同进化,等同序列较短的吸虱易发生独立进化.吸虱亚目的trnL tag)和trnL2(taa)基因协同进化是长期的或发生在远缘物种间,而独立进化是短期(两次重组事件间)的或发生在近缘物种间.吸虱亚目线粒体基因组的裂化模式可能影响trnL1(tag)和trnL2(taa)基因等同序列的长短.  相似文献   
12.
虱目是哺乳类和鸟类体表的专性寄生虫。在虱科、阴虱科、长角鸟虱科和兽羽虱科的某些寄生虱种中发现了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现象, 其线粒体基因组裂化成了多个环状的线粒体染色体, 如体虱(Pediculus humanus)、头虱(pediculus capitis)和阴虱(Pthirus pubis)的线粒体基因组分别裂化形成20个、20个和14个微环染色体。微环染色体可能是基因删除和同源重组的结果, 关于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的具体原因和机制, 目前并不清楚, 推测可能是进化选择或随机遗传漂变的结果或与线粒体单链DNA结合蛋白的缺失有关。鉴于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研究对于深入理解线粒体的起源和进化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以虱目裂化线粒体基因组为主线, 列举了动物裂化线粒体基因组和裂化特征, 阐述了虱目裂化线粒体基因组的研究现状, 分析了虱目线粒体基因组裂化的类型、原因和机制, 并对该领域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3.
为探索云南省微板无前恙螨Walchia micropelta的分布规律及感染情况,2001—2015年选取云南省33个县(市)进行恙螨的现场调查,统计分析微板无前恙螨的构成比、感染率、平均多度和感染度,并比较其在不同生境、地域和海拔的感染差异。采用扩散指数、I指数、聚块指数和CA指数分析微板无前恙螨的空间分布型;用协调系数分析微板无前恙螨和葛洪无前恙螨W.koi的种间协调关系。结果显示,在22个调查点采集到微板无前恙螨4 014只,占全部恙螨的3.15%,且广泛分布于20种宿主体表;微板无前恙螨多采集于云南省南部,在低海拔地区、山区和室外生境的数量丰富;不同年龄宿主体表的微板无前恙螨的感染存在差异,成年宿主恙螨的构成比、感染率和平均多度均高于未成年且有统计学意义(P 0.05);微板无前恙螨与葛洪无前恙螨在黄胸鼠Rattus tanezumi体表存在正协调关系(V=0.12,P 0.05)。由此可见,云南省微板无前恙螨分布广泛,但其宿主特异性低,多聚集分布于啮齿动物上。地域、海拔、宿主的种类和年龄等因素对微板无前恙螨的感染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