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1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篇
  2001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种间竞争会导致鸟类对自身的生存策略进行多方面调整,将多种因素结合起来分析不同鸟类的同域共存机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009-2011年的3-7月,在辽宁省东部山区以悬挂人工巢箱的方法招引杂色山雀(Parus varius)和大山雀(Parus major),通过比较这两种鸟类在繁殖时间、繁殖参数和巢址选择上的差异,分析其繁殖期的栖息地选择及繁殖对策,探讨这两种鸟类同域共存的机制.结果表明,生态位的部分分离是大山雀和杂色山雀能够长期共存的基础.两者都是在繁殖期到来立即开始繁殖,均出现两次繁殖高峰,采用消减窝卵数的对策来适应环境质量的下降.对繁殖参数的分析表明,两种鸟类的繁殖对策都为k-选择,但大山雀略偏向r端,大山雀倾向高窝卵数、低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杂色山雀倾向低窝卵数、高繁殖成功率的繁殖策略.两种鸟类都选择在林龄较长的森林中筑巢,但是大山雀较注重巢址的安全性能,巢距地面较高,周围乔木密集;杂色山雀较为注重植被类型的选择,巢址多选择在植被多样、灌木生长茂盛的针阔混交林中,推测可能与杂色山雀的食物构成有关.  相似文献   
12.
2009年3-7月,在北京小龙门森林公园悬挂人工巢箱,对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montanus;)的繁殖进行比较研究.野外共悬挂100个巢箱,其中19巢(19.0%)被大山雀、11巢(11.0%)被褐头山雀进驻,总利用率为30.0%.同域繁殖的大山雀和褐头山雀在窝卵数、孵化期上有极显著差异(P<0.01),其中大山雀的窝卵数(8.21枚±0.25枚,n=19)极显著大于褐头山雀(6.18枚±0.23枚,n=11),而褐头山雀的孵化期(14.22d±0.44d,n=10)极显著长于大山雀(13.17 d±O.83 d,n=12).两者在卵重、卵大小、出雏数、雏鸟出飞数上无显著差异(P>0.05).大山雀的繁殖成功率(27.0%)和营巢成效(63.2%)均显著低于褐头山雀(54.5%和100%)(P<0.01).表明大山雀可能采取高产卵数、低存活率的繁殖对策,而褐头山雀的繁殖策略则可能为低产卵数、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3.
动物中普遍存在雌雄个体身体大小的性二态现象。了解近缘种之间身体大小性二态现象的差异,可为深入探讨身体大小性二态现象的潜在驱动机制提供证据。国外对欧亚大山雀(Parus major)的研究发现,其喙长、跗跖长、翅长等 6 项身体大小指标存在着明显的性二态,且喙长的性二态存在季节间差异。大山雀(P. cinereus)曾被作为欧亚大山雀的一个亚种,其形态和行为与欧亚大山雀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为探讨大山雀是否也存在身体大小性二态及季节性差异,本研究分析了 2018 至 2020 年间在河南董寨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捕捉的 226 只(雌性 96 只和雄性 130 只)大山雀的喙长、头喙长、跗跖长、翅长、尾长和体长这 6 项体征指标的两性差异及其季节变化。结果显示,大山雀上述 6 项身体大小指标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性二态现象,且雄性个体仅喙长与雌性的差异不显著,其余 5 项指标均显著大于雌性。此外,身体大小指标的两性差异不随季节显著变化,但两性的跗跖长在秋季均显著短于冬季和繁殖季,尾长在繁殖季均显著长于秋季和冬季。上述结果表明,大山雀身体大小的性二态及其季节性差异与欧亚大山雀并不完全相似。无论其身体大小存在性二态和季节变化的原因,还是其与欧亚大山雀在身体大小性二态模式上的差别,都有待今后进一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山雀(Paruscinereus)是一种广泛分布于我国的雀形目鸟类,其对不同的环境具有较好的适应。2020至2022年,在深圳市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内对在灯柱中繁殖的大山雀开展系统调查,共记录繁殖巢43个。结果显示,2020至2022年大山雀的平均窝卵数为(5.0±0.8)枚(n=32),平均孵卵天数为(13±1.6)d(n=18),平均育雏天数为(18.6±1.8)d(n=19),繁殖成功率为49%,共出飞幼鸟63只。繁殖失败的原因主要为巢掉落和人为干扰,在城市灯柱中繁殖体现了大山雀对城市化的适应及其对城市中栖息地的需求。期望本研究结果为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5.
为了确定大山雀对巢箱颜色是否能够识别和对繁殖功效的影响,以利于更好的进行保护,于2007—2010年3—7月,在吉林省左家自然保护区,通过悬挂黑、蓝、绿、白和红色巢箱,对大山雀的入住状况和繁殖参数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显示:2007、2008、2010年红色巢箱的入住率最高,2009年低于平均值;窝卵数除2010年红色巢箱组略低于其它颜色组平均值外,其它年份略高于其它组,而各年份的出飞数红色组均高于其它组。将其它组的合并均值与红色组进行了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窝卵数之间无显著差异,而出飞数之间则有显著差异(F=17.65,df=1,P=0.04),表明红色组的出飞数高于其他组的平均值。  相似文献   
16.
大山雀两亚种基因指纹图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方盛国 《生物多样性》1996,4(4):207-210
寡核苷酸基因指纹探针LZF-I对大山雀青藏亚种(Parus major tibetanus)和华北亚种(P.m.artatus)随机个体进行了基因指纹图的比较检测,结果如下:(1)P.m.tibetanus个体在2.3 kb处均有一条杂交谱带,而P.m.artatus个体的共有谱带则位于4.8 kb处。不同的共有等位基因,是区别两亚种的遗传标记之一。(2)P.m.tibetanus和P.m.artatus随机个体的平均谱带数分别是14.65条和19.30条;个体间基因指纹图的相似系数分别是0.18和0.13;P.m.tibetanus和P.m.artatus个体之间基因指纹图的相似系数是0.09。结果表明:P.m.artatus群体内的遗传变异性高于P.m.tibetanus群体,且两亚种之间的变异性高于两亚种内部的变异性。(3)LZF-I探针在P.m.tibetanus随机个体检测中的鉴别几率为2.04×10-12,在P.m.artatus则高达9.8×10-17。表明两亚种的基因指纹图均具有个体特异性,且P.m.artatus群体基因组的多态性较P.m.tibetanus强。 该结果为开展对大山雀种内分化的基因多样性和近缘种之间的遗传差异性,以及P.m.artatus分类学地位的最终确立的研究,提供了分子遗传学资料。  相似文献   
17.
大山雀Parus major在青岛市崂山区是留鸟。1989—1990年,我们做了人工挂巢招引大山雀试验,并对其繁殖生态进行了观察。1试验材料与方法用厚度1.2—1.5厘米的松板,做成直径15×15厘米、高29.5(后壁)×27(前壁)厘米的木板式巢箱。在巢箱前壁高21厘米处做直径为4.5厘米的圆形出入口。巢箱用油漆涂上绿、黑、黄三种颜色,并在巢箱前壁上编号、登记。挂巢地点设置在崂山区中韩镇浮山。阴坡,海拔350米左右。主要树种是黑松,山沟内有刺槐、赤杨等其它杂木,树龄15—20年,郁闭度0.6—0.7,植被条件较好。林缘有水库。山中、下部有果园。因远离村舍,人…  相似文献   
18.
大山雀和褐头山雀种间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nai发  李岩 《动物学研究》1989,10(4):277-284
在地理分布重叠地区的大山雀Parus major和褐头山雀Parus montanus栖息地海拔高度不同。大山雀栖于海拔2,370米以下,集中于次生杨桦林和老年人工杨树林;褐头山雀栖于海拔2,300米以上,集中于混交林和山杨栎林。它们的栖息地有一定重叠,但重叠值较低。重叠地带觅食生态位的四维中,树种选择一维有所不同,其余三维生态位重叠值均较大。两个种营养生态位有一定重叠,食物大小的重叠值更大。在进化发展过程中,两种山雀间完全的生态分离没有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