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6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53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3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1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8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7年   1篇
  1966年   3篇
  1965年   3篇
  1964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天然发状念珠蓝细菌是荒漠化土壤中的"先锋生物",具有极强的耐旱、耐碱、耐高温等能力。本研究旨在揭示悬浮培养发状念珠蓝细菌的抗盐碱能力,为发状念珠蓝细菌的人工培养提供基础。25℃,80μmol/(m2·s)光照下,BG-11培养液培养发状念珠蓝细菌,利用不同浓度(0、60、120、180、240 mmol/L)混合的Na2SO4和Na2CO3胁迫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处理时间分别为24 h和72 h,测定其质膜透性、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丙二醛、脯氨酸、可溶性蛋白以及可溶性多糖含量,分析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对盐碱胁迫的响应。盐碱胁迫下,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的质膜相对透性增加,丙二醛含量上升;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和脯氨酸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可溶性蛋白含量逐渐下降;可溶性多糖含量不断升高。悬浮培养的发状念珠蓝细菌细胞对盐碱胁迫产生结构和生理的应激响应,增强了发状念珠蓝细菌抗盐碱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复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神经外科2010年8月至2012年1月间,共42例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患者(45个动脉瘤),分别于动脉瘤夹闭术后5-7天,5-6个月,12个月接受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判断CTA对动脉瘤术后残留、血管闭塞狭窄等检出的灵敏度和特异度.结果:3D-CTA发现4例瘤颈残留,1例吻合血管闭塞,28例载瘤动脉通畅,6例术中阻断的载瘤动脉不显影,61个动脉瘤夹均可清晰辨识,与DSA结果一致.3D-CTA评价瘤颈残留与载瘤动脉、吻合血管通畅的灵敏度和特异度均为100%,一致性为1.0.结论:3D-CTA检查操作简便,结果真实可靠,临床应用价值极高,能够很好的显示动脉瘤夹闭术后改变,可作为颅内动脉瘤夹闭术后长期多次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RhoGDI2是RhoGTP酶的解离抑制因子,在白血病细胞内表达量很高。构建Rho GDI2短发夹RNA(sh RNA)的慢病毒载体,并鉴定该慢病毒在急性T细胞白血病细胞系Jurkat内的抑制效率。方法:针对人rho GDI2基因序列合成sh RNA序列,通过限制性内切酶Bam HⅠ和XhoⅠ、T4DNA连接酶,将该sh RNA序列插入慢病毒载体p EN_h H1c,测序正确后通过LR重组酶与p DSL_hp UGIP重组,转化感受态细菌,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正确后用脂质体法将质粒与ps PAX2、p MD2共转染293T细胞、包装病毒并侵染Jurkat细胞,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侵染效率、West-ern印迹鉴定Rho GDI2 sh RNA在Jurkat细胞内的表达。结果:构建的Rho GDI2 sh RNA慢病毒成功侵染Jurkat细胞并抑制Rho GDI2的表达。结论:构建并鉴定了RhoGDI2 shRNA的慢病毒表达质粒,为研究RhoGDI2在白血病中的作用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环境因素在物种进化和遗传变异过程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探讨新疆鹅喉羚遗传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本研究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的方法,测定了新疆鹅喉羚11个群体84份样本的线粒体DNA Cyt b基因(1140 bp)和D-loop区(1100 bp)序列,分析各群体遗传多样性及环境因子对遗传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新疆鹅喉羚具有较高的单倍型多样性,较低的核苷酸多样性,表明其遗传多样性处于较低水平。环境因子与群体遗传多样性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海拔、年均降水量、年均气温、人口数量是影响新疆鹅喉羚遗传多样性的主要环境因子,其中海拔是最关键的环境因子。本研究结论为新疆鹅喉羚群体有效合理的保护与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以2个高淀粉和2个低淀粉玉米自交系为材料,分析了玉米籽粒淀粉的动态积累规律,同时对高低淀粉玉米籽粒灌浆过程中淀粉生物合成关键酶活性的动态变化及其与淀粉积累动态的相关性进行讨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灌浆过程中4个自交系淀粉含量变化趋势均呈sigmoid型曲线。灌浆过程中ADPG-PPase(腺苷二磷酸葡萄糖焦磷酸化酶)、SSS(可溶性淀粉合成酶)、GBSS(颗粒结合淀粉合成酶)活性均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都出现在20~30DAP(授粉后天数)。2个高淀粉自交系的Q酶(淀粉分支酶)活性也呈单峰曲线变化,峰值也出现在20DAP,而2个低淀粉自交系的Q酶活性则呈双峰曲线变化,2个峰值分别出现在15~20DAP和30~35DAP。4个自交系籽粒淀粉的积累速率与各自交系ADPG-PPase、SSS和GBSS的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各自交系关键酶活性之间,ADPG-PPase、SSS和GBSS三者间活性变化呈极显著正相关,这3种酶活性变化与Q酶活性变化也呈不同程度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大叶黄杨长毛斑蛾PryeriasinicaMoore属鳞翅目,斑蛾科,又称冬青卫矛斑蛾。该虫过去是我地城镇庭院绿化观赏植物——大叶黄杨上的次要害虫。近几年突然暴发成灾,对街道、小区、单位庭院的大叶黄杨(俗称冬青)危害很重。为解决城镇绿化工程中的这一问题,1993~1995年作者对其生物学特性及防治进行了试验研究,现报道如下。1危害情况该虫食性较单一,主要危害大叶黄杨。据1992年在薛城区大叶黄杨上调查,很少见到危害症状。1993年同地调查发现危害株率在5%左右,1995年迅速发展到80%以上,造成大片植株叶片被食光,有的因此而枯死。它…  相似文献   
17.
酸催化半干微波法水解蚕蛹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以酸为催化剂,采用半干微波法水解蚕蛹蛋白制备氨基酸。在适宜条件下,20min内氨基氮生成率达52.4%,产品收率为43.7%,游离氨基酸收率为34.0%。与常规酸水解法相比,反应时间大大缩短,能耗大幅度下降,产品收率和纯度提高。  相似文献   
18.
莲藕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累积与分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连续2年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莲藕(Nelumbo nucifera Gaertn)干物质和氮磷钾养分的累积与分配规律。结果表明:莲藕苗期以叶片生长并积累光合产物为主,膨大根状茎成型后,叶片、叶柄和根状茎中的干物质不断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以产量形成为主,干物质累积总量增长呈"慢-快-稳定"的变化趋势;氮磷钾累积量与干物质累积量变化趋势一致,并与之呈极显著正相关,莲藕氮磷钾养分累积总量之比为1∶0.12∶1.31。移栽后97-160 d是莲藕产量形成的关键时期,不仅叶片、叶柄和根状茎中的氮磷钾随同干物质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根系还从土壤中吸收更多的氮磷钾直接运输并贮存到膨大根状茎中,后者分别占同期氮磷钾累积量的69.8%、79.2%和75.0%。160 d膨大根状茎中干物质、氮、磷和钾累积量分别平均占植株总累积量的81.1%、85.2%、88.8%和80.2%。  相似文献   
19.
双壳动物形态变化是适应环境变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但不同环境条件下的适应机制可能存在差异.河蚬是一种底栖双壳类动物,原产东南亚,现分布于世界许多地区.本研究采集了我国江、淮、黄河和西江等主要流域的河蚬样品,进行了三度空间尺度分析,以认识壳体形态的区域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长江上游和西江上游等高山与峡谷地区河蚬的相对高度、圆度和凸度均小于黄淮、汉水流域和西江中下游等低山和平原地区.水流速度是造成这种形态适应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流速的增加使河蚬向相对长、矮和扁的方向发展,这种形态利于个体在底质中固定下来而不被水流冲走;而缓慢的水流使河蚬向相对宽圆的方向发展.环境温度、水体化学与河蚬形态之间不存在相关性,表明二者对河蚬形态的影响不明显.上述结果不仅有助于认识双壳动物对环境变化的适应性,而且对我国的河蚬养殖和捕捞也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杂交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验证杨柳田头菇菌株YAASM0711的性遗传模式,探索田头菇属不同分离菌株间的杂交结果.方法:对菌株YAASM0962、YAASM0969以及茶树菇CS45做了交配型与种间杂交研究.结果:菌株YAASM0962其性遗传模式为四极异宗结合,4种交配型比例A3B3∶A4B3∶A3B4∶A4B4为6∶10∶14∶7;菌株YAASM0969和茶树菇CS45出现偏分离现象,只有两种极性出现,2种交配型比例分别为(YAASM0969,A5B5∶A6B6)38∶35和(CS45,A7B7∶A8B8)51∶55.菌株YAASM0711与YAASM0962、YAASM0969、YAASM0967、CS45之间杂交能形成具锁状联合的双核菌丝,且除茶树菇外均能产生子实体.结论:除茶树菇CS45外其余的菌株为杨柳田头菇,它们的有性繁殖方式应该均为四极异宗结合,伴随人工的栽培,其交配因子基因之间不断的重组、插入或删除引发偏分离现象,导致极性菌株比例失调,甚至使一些极性丢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