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4 毫秒
11.
通过对福州两个样地大叶榕雄花期隐头果进行定时、定点采集,观察与鉴定,从546个花序果内共收集到榕小蜂33641头,隶属于小蜂总科中的7个科(亚科)7个属的11个种,其中传粉小蜂为榕小蜂科的Platyscapa coronata,其余10种非传粉小蜂分别隶属于隐针榕小蜂亚科Epichrysomallin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的锥尾榕小蜂亚科Otitesellinae和延腹榕小蜂亚科Sycoryctinae,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刻腹小蜂科Ormyridae和姬小蜂科Eulophidae。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冬-春季(12-翌年5月)榕果内小蜂的种类和数量较多,传粉榕小蜂是优势种;夏-秋季(6-11月间)小蜂种类和数量略少,Camarothorax bismasculinus和Sycophila sp.1是优势种。在非传粉小蜂中,Camarothorax、Sycophila、Otitesella、Sycoscapter等4个属的榕小蜂为常见种,而Ormyrus和Aprostocetus等2个属的榕小蜂为偶见种。根据小蜂的形态特征制定大叶榕隐头果中榕小蜂种类检索表,本实验为榕小蜂分类、榕-蜂协同进化研究,以及非传粉小蜂对榕-蜂共生体系的影响等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目的】特种果树爱玉子Ficus pumila var. awkeotsang依赖榕小蜂传粉方能结实。本研究旨在了解爱玉子榕小蜂Wiebesia sp. nr. pumilae及其虫瘿发育动态,为榕小蜂发育生物学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人工放蜂 标记 定期采样 显微镜和电镜观测的方法,观察爱玉子榕小蜂 虫瘿协同发育过程以及爱玉子榕小蜂在虫瘿内的营养来源和位置变化, 测定了爱玉子榕小蜂体长与虫瘿直径的发育动态,比较了冬季和夏季爱玉子榕小蜂的发育历期。【结果】幼期爱玉子榕小蜂发育分为卵期、幼虫期和蛹期。幼虫分为5龄,无法分辨雌雄;蛹分为初期蛹、中期蛹和成熟蛹,雌雄蛹异形分化,雄蛹发育早于雌蛹1.34 d。虫瘿由表皮层、保护层、内皮层、营养层组成。表皮层和内皮层均胶质化,富含水分,为小蜂提供良好的湿度保障;保护层是虫瘿壳的骨架,具有保护幼虫的作用;营养层分泌营养液供幼虫吸食。与瘦果结构比较表明,小蜂造瘿改变了壳的形态,增厚了保护层,并使营养层具备向榕小蜂幼虫输送营养液的功能。幼期小蜂在虫瘿内的位置呈规律性变化。小蜂幼虫体长与虫瘿直径协同增长,但虫瘿增长先于幼虫,为幼虫发育提供了充足的生长空间。小蜂发育进入蛹期后体长不再增长,而虫瘿在4龄幼虫期后停止生长。在福建地区爱玉子榕小蜂一年2代,冬、夏季爱玉子榕小蜂世代历期分别为253和112 d,冬季世代各阶段发育历期均比夏季世代长,尤其冬季5龄幼虫期比夏季的延长了66 d,冬季以5龄幼虫越冬,延长了进食期有利越冬。【结论】研究结果明确了幼期爱玉子榕小蜂与虫瘿间的营养联结与协同发育动态,为榕树 榕小蜂协同进化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3.
14.
15.
‘长营’橄榄果实挥发性成分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法,对福建闽侯地区的优良橄榄品种'长营'橄榄(Canarium album'Changying')果实的香气成分进行分析,分离出22个峰,确认了22种化学物名称及其相对含量.结果表明:'长营'橄榄挥发油主要成分为石竹烯、八氢-7-甲基-3-亚甲基-4-异丙基-1H-五环[1,3]三环[1,2]苯、1,2,3,5,6,8a-六氢-4,7-二甲基-1-异丙基萘、古巴烯、α-石竹烯、丁基羟基甲苯、β-蒎烯、α-毕澄茄油烯等,其中石竹烯含量最高,达42.40%.比较'冬节圆'橄榄、'三棱'榄橄的挥发物成分,表明橄榄挥发物的主要成分为烯类,但成分各不相同.可见不同品种或不同产地的橄榄香气成分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6.
萝卜花粉的营养成分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萝卜芬粉的营养成分测定表明,其蛋白质含量28.38%,总糖含量33.33%,氨基酸总量27.59%,总黄酮含量3.57%,维生素和矿质元素含量亦较丰富。萝卜药粉资源丰富,营养成分齐全,具有很好的开发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对小果蔷薇的花粉形态及纹饰进行观察,并分析测定其营养成份。各种营养含量为:总氮2.73%,蛋白质17.11%,还原糖21.75%,可溶性糖22.4%,氨基酸总量29.85%,必需氨基酸的构成比例与FAO/WHO的建议值接近,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含量亦较丰富,是具有开发利用价值的天然高级营养源。  相似文献   
18.
细叶榕为桑科榕属植物,雌雄异株,广泛分布于印度-澳大利亚(Asia-Australasia)榕树植物分布中心区,它既是热带雨林的主要树种,也是庭院和行道绿化的常见树种。通过全年定时、定点、定株观察与采集,对福州2个样地19株细叶榕隐头果内小蜂群落结构及其动态进行研究。全年在两个样地530个隐头果内共收集到小蜂26318只。发现细叶榕隐头果内有17种小蜂,隶属小蜂总科Chalcidoidae中的榕小蜂科(Agaonidae)、隐针榕小蜂亚科(Epichrysomallinae)、金小蜂科(Pteromalidae)、广肩小蜂科(Eurytomidae)和刻腹小蜂科(Ormyridae),其中榕小蜂科的Eupristina verticillata是细叶榕唯一的传粉者,传粉方式为主动传粉,其性比为0.16,具明显偏雌现象;非传粉小蜂中,有翅雄蜂的榕小蜂(Odontofroggatia galili,O.quinifuniculus,O.corneri,Sycophila sp.1,Sycophila sp.2,Meselatus bicolor)的性比(0.46—0.55)较高,无翅雄蜂的榕小蜂(P.taiwanensis,Sycoscaptergajimaru,W.microcarpae)的性比(0.31—0.37)较低,而既具有翅雄蜂又具无翅雄蜂的非传粉榕小蜂(P.okinavensis)性比(0.47)居中。榕小蜂的性比可能与其交配行为策略有关。在细叶榕小蜂群落结构中,传粉小蜂E.verticillata的重要值占绝对优势,非传粉小蜂O.galili和Sycophila sp.2的重要值仅次于传粉小蜂。根据榕小蜂发生数量及连续性,可将细叶榕隐头果中的榕小蜂分为常见种和偶见种,E.verticillata、Odontofroggatia galili、Walkerella microcarpae、Sycophila sp.1、Sycophila sp.2和Philotrypesis okinavensis为常见种,其余11个种为偶见种。传粉小蜂和非传粉小蜂的种类和数量呈现明显的季节性变化。2月至6月期间,每月出现的榕小蜂种类较少,仅3—4种,单果内平均有传粉小蜂48.88只,非传粉小蜂13.64只;7月至翌年1月间,每月出现的榕小蜂种类较多,达6—13种,单果内平均有传粉小蜂24.38只,非传粉小蜂18.89只,表明,7月—翌年1月单果内传粉小蜂数量比较于2—6月极显著降低(P<0.001),而单果内非传粉小蜂数量极显著提高(P=0.001),同时种类也显著增加。雄花期榕小蜂的种类与数量取决于雌花期产卵榕小蜂的种类与数量,而雨量、气温以及雌花期花序果数量对产卵小蜂的数量,以及小蜂产卵行为都可能产生影响。本研究结果可为城市绿化和热带雨林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福建福州25种蕨类植物抑菌活性筛选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应用纸片扩散法对福建福州25种常见蕨类植物进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酿酒酵母和黑曲霉的抑菌活性筛选。结果表明,其中23种蕨类的醇提液至少对一种试验微生物具有抑菌活性,其抑菌效果在8~24mm范围(抑菌圈直径)。具抑菌活性的蕨类分属14科19属,其中鳞毛蕨科4个种显示出较强的抑菌能力。  相似文献   
20.
薜荔瘦果具有食用价值,但其结实依赖薜荔榕小蜂传粉。本研究利用人工气候箱培养蛹期薜荔榕小蜂,以期在蜂源缺失的季节为开花薜荔输送传粉蜂。研究结果表明:28℃条件下小蜂的发育时长为27 d,比同期自然条件下的小蜂发育时长缩短53 d,雌蜂平均出飞率为51.90%,雄蜂出飞时将果瓣合并,可提高24.27%的雌蜂出飞率,果瓣内层的小蜂出飞率极显著高于外层。在28℃培养的小蜂羽化时的虫瘿含水率为16.78%,极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51.63%, P < 0.01),虫瘿脱水硬化增加了小蜂破壳出飞的难度。雌蜂有自主破壳出飞的能力,但出飞率仅15.11%,极显著低于野生对照组(86.22%, P<0.01),表明雄蜂在虫瘿壳上开掘的交配孔有助于雌蜂出飞。人工培养的小蜂寿命为8.7 d,与野生携粉出飞的小蜂寿命相比,存在极显著差异(10.8 d, P=0.002),但与野生不携粉小蜂之间无明显差异(9.0 d, P=0.416),表明花粉可能对延长小蜂寿命有重要作用。研究结果为榕-蜂共生体系的生态修复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