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篇
  免费   6篇
  国内免费   37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4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4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2年   2篇
  1963年   1篇
  195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1.
《生物加工过程》2009,7(2):56-56
印度国立多学科科学技术研究所(NIIST)开发了椰壳纤维分离的创新性环保技术,比传统的脱胶方法更具优势,并己提出了国际专利申请。NIST环境技术部的V B Manila介绍,新方法得到的纤维可纺性更好。  相似文献   
12.
对于印度胶榕这种特殊类的材料制片,在取材、抽气和染色等过程中,常出现抽气不净和染色不均匀及乳汁脱不掉等问题,影响观察效果。从操作程序上进行了改进,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对于特殊植物材料制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中国金孢霉属两个新记录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我国山西和新疆的土样中分离到两个金孢霉(Chrysosporium)菌株。经培养鉴定,是国内未见报道的两个新记录种,即印度金孢霉(C.indicum)和裂叶金孢霉(C.lobatum)。作者对它们的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作了详细描述和图解并对其应用前景作了扼要介绍。  相似文献   
14.
印度娃儿藤节间外植体获取愈伤组织,分析了糖、赤霉素(GA3)及脱落酸(ABA)对愈伤组织形成体细胞的影响。实验证明,含4 μmol/L 2, 4-二氯苯氧乙酸(2, 4-D)的MS培养基是获得具有成胚功能的愈伤组织的最佳培养基。在含有6 μmol/L激动素(Kn)的MS培养基上,高达69%的愈伤组织分化为体细胞胚,平均单位外植体(每克愈伤组织)产胚25个。在6 μmol/L Kn存在的条件下,分析了蔗糖、葡糖糖对胚产生的影响,不同的糖及不同糖浓度对体细胞胚的发生影响很大。6 μmol/L Kn 与200 mmol/L 蔗糖处理胚胎发生率最大(71%),单位外植体生成49个胚。然而葡萄糖与Kn、或者葡糖糖、蔗糖与Kn三者加在一起则降低成胚率及产胚数。一定浓度的GA3 和 ABA能促进体细胞胚的产生。在含200 mmol/L蔗糖的培养基中加10 μmol/L GA3胚的生成率为98%,单位外植体产胚51个。在含200 mmol/L蔗糖的培养基中加2 μmol/L ABA能显著增加体细胞胚的量,该培养基上每外植体平均生成44个胚,产率为95%。本研究显示,含200 mmol/L蔗糖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6 μmol/L Kn、10 μmol/L GA3 或者 2 μmol/L ABA能显著提高印度娃儿藤体细胞胚发生率,而单独的葡萄糖或葡糖糖和蔗糖则有抑制作用。得到的胚均能正常发育并分化为植株。  相似文献   
15.
明亮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生物学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安建东  国占宝  李继莲  罗其花  吴杰 《昆虫知识》2007,44(5):698-702,F0004
明亮熊蜂Bombus lucorum L.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果菜传粉昆虫,印度谷斑螟Plodia interpunctella(Hbner)是危害明亮熊蜂繁育的主要害虫之一。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印度谷斑螟的形态特征与危害蜜蜂巢房的大蜡螟Gallerie mellonellaL.和小蜡螟Achroia grisella Fabricius明显不同。印度谷斑螟以饲喂熊蜂的花粉为载体传播进熊蜂繁育室,在熊蜂繁育室内可以连续繁殖,1年发生6~8代,且世代重叠。印度谷斑螟幼虫主要以蜂群内的剩花粉为食,当花粉不足时,就开始取食巢房和蜂蛹,对熊蜂的规模化繁育危害较大,每年的5~8月、11~2月为危害高峰期。印度谷斑螟的发育受环境和食物的影响很大,在温度为28℃、相对湿度为60%熊蜂繁育室内,印度谷斑螟的卵期为4d,幼虫期为19~23d,蛹期为11d,成虫期为4~20d。成虫羽化后3~4h即可进行交配,雌蛾交配后当天就开始产卵,产卵期4~10d不等,平均产卵量107.8粒。在熊蜂繁育室消毒期间,食物短缺,印度谷斑螟幼虫进入休眠状态,各龄幼虫均可发生休眠现象。印度谷斑螟不危害蜜蜂,在蜜蜂巢房中不能存活。  相似文献   
16.
印度地鼠的性成熟和窝仔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Rubina ARSHAD 《动物学报》2004,50(5):723-729
为有效地进行有害脊椎动物的控制 ,研究了栖息于巴基斯坦Punjab中部的 348只印度地鼠的繁殖模式。在所捕捉到的 10 7雄鼠和 2 4 1只雌鼠中 ,分别有 75只和 179只是性成熟的个体。性比偏雌。使用被捕个体标本的体重和体长作为指标 ,发现最小的性成熟的雄性个体体重为 70 - 89g ,体长 13 1- 14 0cm ;一窝仔里面的平均胚胎数为 2 74± 0 15 (范围 ,1- 5 ) ,而平均胎斑数为 4 2 9± 0 19(1- 11) .体重似乎对窝仔数有显著影响 ,而体长和估计的年龄对窝仔数没影响。当老鼠繁殖不活跃和不繁殖时 ,控制害兽最有效  相似文献   
17.
摄食对印度蜓蜥代谢率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测定摄食后印度蜓蜥雌性成体的耗氧量变化 ,研究摄食特殊热动力作用 (SDA)。动物分为摄食黄粉虫幼虫实验组和禁食对照组 ,两组蜥蜴平均体重无显著差异。测定耗氧量前 ,将所有动物在 3 0℃恒温室内禁食 3d。用容积为 3 0 0ml的封闭式呼吸室测定两组蜥蜴在 3 0℃条件下连续 3d的耗氧量 ,测定间隔时间为 4~ 2 5h。禁食组动物实验期间的耗氧量无显著的时间变异 ,实验组动物耗氧量的时间变异显著 ,这些结果表明摄食影响印度蜓蜥的代谢率。实验组动物摄食 8h后耗氧量已显著大于禁食组 ,摄食 3 0h后两组动物的耗氧量无显著差异。印度蜓蜥达到SDA峰值的平均时间约为 1 2 7h ,SDA峰值耗氧量是禁食对照组动物耗氧量的 1 6倍。印度蜓蜥单次摄食实验中的SDA具有进食后耗氧量迅速增加 ,达到峰值后下降至摄食前水平的典型模式。  相似文献   
18.
【目的】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昭通苹果上发现的一种新害虫,发生普遍且严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种群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及其消长动态是为了掌握其发生与危害特点。【方法】2002—2006年,我们采用盆栽和田间调查的方法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垂直分布和种群消长开展了研究。【结果】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高峰期主要集中发生在9—12月,5—7月份为其田间种群快速增长期,种群增长率可达200%~273%。印度小裂绵蚜无翅蚜种群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占总虫量的49.0%,30~60 cm的占27.0%,>60 cm的占24.0%。无翅蚜的各虫龄全年均有发生,冬季以第4龄若虫和无翅成虫为主。有翅蚜的发生全年只有1个时期,为11月上旬至12月下旬。【结论】印度小裂绵蚜田间种群数量全年发生1个高峰期,主要集中在0~30 cm的土壤范围内,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印度小裂绵蚜种群数量亦逐渐下降。田间有翅蚜虫量极少,较难观察到。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法(GC-MS)分析同时蒸馏萃取法(SDE)、固相微萃取法(SPME)和动态顶空吸附法(DHA)三种方法提取的印度紫檀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三种方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有差异。同时蒸馏萃取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5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硝基乙醇,相对含量为35.29%;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乙酸叶醇酯,相对含量为33.62%;动态顶空吸附法提取印度紫檀挥发油鉴定出27种化合物,主要成分为2-硝基乙醇,相对含量为30.42%。三种方法共检测到2种相同组分,检出的主要物质是醇类、酯类和缩醛。  相似文献   
20.
本文记述了茧蜂科Braconidae潜蝇茧蜂亚科Opiinae印度茧蜂属Indiopius的1个新种:Indiopius alutacius Weng et Chen sp.nov.。这是该属在中国分布的首次记录。建立了世界已知3种的分种检索表。本新种与矮茧蜂I.humillimus Fischer相似,但新种可以由下列特征予以区别:1.并胸腹节革质纹,后缘具短纵脊;2.第1腹节背板长为宽的1.2-1.3倍;3.腹板侧泡明显具齿。模式标本保存于福建农林大学益虫研究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