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王伟  李林  张忠明  张震  刘凡 《微生物学通报》2010,37(9):1287-1292
从山东崅屿采集的黄棕壤中分离得到一株具有抗Mn(Ⅱ)和Mn(Ⅱ)氧化双重活性的芽胞杆菌,其最高Mn(Ⅱ)耐受浓度达到130mmol/L,对Mn(Ⅱ)的氧化活性为3.3μmol/(L·d)。通过个体形态与培养特征观测、生理生化反应、G+Cmol%测定和16SrDNA序列比对分析等鉴定,确定该菌株为巨大芽胞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命名为MB283。该菌株在添加Mn(Ⅱ)(10mmol/L)条件下比不添加Mn(Ⅱ)表现出相对较快的生长速率。采用高温培养并结合0.01%SDS处理,从MB283菌株筛选到一株发生内生质粒消除的突变株MB287,具有与野生菌株类似的锰耐受活性,且对Mn(Ⅱ)的氧化活性与野生菌株相比无明显改变,表明野生菌株MB283中与锰抗性和锰氧化相关的基因可能是定位于该菌的染色体上。  相似文献   
12.
易笑  刘凡  陈枫  王沂峰  高毅 《生物工程学报》2022,38(3):1183-1196
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MSC)在再生医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临床转化应用已成为研究热点,如何大量获取原代间充质干细胞以及针对不同疾病选择最为合适的细胞来源是关键.为了探讨不同来源间充质干细胞的异同,为临床治疗与研究选择合适的种子细胞提供参考,文中比较了人脐带和胎盘不同层次间充质干...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术中起博阈值的变化,以及对植入部位心肌的损伤程度,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200例症状型心动过缓患者,成功植入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通过观察螺旋电极旋出前、旋出即刻、旋出后起博阈值的变化规律以及比较术前术后的心肌酶指标变化情况,发现主动固定电极旋出前起搏阈值为(0.31±0.21)V,而在旋出即刻显著升高至(0.81±0.32)V,之后随着时间的延长,逐渐降低,在10 min时起博阈值下降至(0.34±0.17)V,已基本恢复至旋出前水平(p0.05)。此外,术后24 h时的心肌酶的五个指标水平较术前均有明显升高,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随着时间的发展,都呈现出不同程度的下降,在72 h时其差异已与术前无显著性。通过对单根组与双根组5个心肌酶指标的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本研究表明主动固定电极起搏器植入手术治疗方案都是短时间内会对起搏阈值和心肌产生一定的影响,但在允许的范围时间内均可恢复,因此该方案可为临床治疗心率不齐提供理论依据和指导方向。  相似文献   
14.
乡镇卫生院负责本乡镇的医疗,预防和妇幼卫生等综合卫生服务,并指导村级医生,向居民提供方便、快捷的基本医疗服务。凉山彝族自治州地处四川西南部,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了解农民于乡镇卫生院的就诊情况与农民关注自己的健康状况有着必然的联系。而乡镇卫生院医务人员的学历、职称、医疗设施情况、医院的收费情况等与农民的就诊情况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凉山州部分乡镇卫生院的基本条件和农民的就诊情况分别进行调查,并分析其形成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自从20年余前第一次发现细胞穿透肽(cell-penetrating peptides,CPPs)以来,细胞穿透肽新家族成员的发掘和应用研究发展迅速。这些短肽可以通过共价或非共价连接形式穿过细胞膜,并且可以携带多种没有能力克服细胞膜通透性障碍的分子进入细胞。作为纳米级转运载体,大多数CPPs是无毒的,并已成为药物治疗、诊断以及蛋白质、核酸功能等方面研究的新型潜在工具。该文重点从CPPs的分类、结构与功能关系、跨膜机制、细胞器定位、细胞毒性、与外源物质连接方式以及应用等方面介绍了国际上有关CPPs的研究进展及其存在的挑战和未来前景。  相似文献   
16.
观赏羽衣甘蓝高频再生体系的建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赏羽衣甘蓝是一种赏食兼用的耐冻优良景观植物.为了通过基因工程手段赋予其抗虫性,并进一步提高其低温耐受性,获得新的抗性种质,本研究以优良育种品系为试材,详细探讨了影响离体培养不定芽再生的因素,建立了高效再生体系.以8份不同类型羽衣甘蓝基因型的带柄子叶、子叶、下胚轴为外植体,研究了不同基因型、不同外植体、不同的培养基激素浓度配比及添加AgNO3对不定芽诱导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基因型及使用的培养基,带柄子叶均为最佳外植体;不同的基因型、不同外植体其最佳的芽诱导培养基不同;筛选出两份材料,其带柄子叶分别在L6(MS+6-BA 1.0 mg/L+NAA 0.1mg/L)及L3(MS+6-BA 1.5 mg/L)培养基中不定芽诱导率为100%,下胚轴诱导率最高也能达88.33%;培养基中添加4 mg/L AgNO3不利于羽衣甘蓝的不定芽诱导;再生株生根以MS+NAA 0.1 mg/L效果好,生根率可达100%.  相似文献   
17.
选用兼具抗黑腐病、黑胫病、根肿病的野生种质黑芥(B.nigra)作为供体,具有良好原生质体培养能力的花椰菜(Boleracea var.botrytis L.)基因型"0307"作为受体,供体叶肉原生质体经不同剂量UV照射处理后,通过PEG介导,与不经任何处理的受体下胚轴原生质体融合,培养获得再生植株.形态学观察显示再生植株的表型多样,呈偏向受体花椰菜类型及中间类型分布:SRAP分子标记特征表明,杂种中受体的遗传信息较为完整,而来自供体的特异扩增带丢失量约为20.0%-97.8%,且不同杂种中存在热点丢失序列;约23.0%的再生植株其染色体数目小于供、受体染色体数之和;采用流式细胞仪对再生株的细胞DNA含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的植株其DNA含量小于供、受体DNA含量总和.对22棵再生植株进行了黑腐病人工接种抗性鉴定,17棵再生植株表现良好抗性,初步证明通过非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已将外源抗性基因转入花椰菜中.实验表明UV辐射处理,导致再生植株中供体遗传信息的部分丢失或者染色体在不同程度上的消减,获得了花椰菜与黑芥的非对称体细胞杂种,但UV的剂量效应不明显.  相似文献   
18.
李祎  赵雯婷  李丹  陶现明  熊子义  刘京  张微  刘海渤  季安全  唐鲲  刘凡  李彩霞 《遗传》2018,40(11):1024-1032
外异蛋白受体基因(ectodysplasin A receptor,EDAR)是调控外胚层发育的重要基因。其关键错义突变EDARV370A的衍生等位基因370A在东亚和美洲原住民中具有很高的频率,但在非洲和欧洲罕见,该突变造成这些人群许多外胚层发育衍生表型的差异,包括东亚人特有的较直且厚的头发、较多的外泌汗腺、女性较小的乳房及铲形门齿等。目前,EDARV370A与同为外胚层衍生表型的人类头面部及耳部形态特征的关联尚不十分明确。本研究在715例新疆维吾尔族亚欧混合人群中,进行了EDARV370A与一系列系统的面部形态特征及耳朵形态表型的关联分析,以期更全面系统地理解EDARV370A对面部和耳朵形态的影响。研究表型包括利用本课题组近期发表的对三维面部照片自动化面部地标点标记方法获得的136个面部定量表型、1个下巴类型的定序分类表型以及6个耳朵形态的定序分类表型。研究发现EDARV370A与8个面部形态的定量表型、下巴类型以及3个耳朵形态定序分类表型显著相关(多重检验校正后P<0.05)。本研究结果进一步明确了EDARV370A的遗传多效性及其在亚欧混合人群中对面部和耳朵形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解薏苡(Coixlachryma-jobi)糠壳的化学成分,利用多种柱色谱技术对其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经波谱数据分析鉴定了15个化合物,分别为香豆酸(1)、香豆酸甲酯(2)、2-羟乙基-香豆酸酯(3)、咖啡酸甲酯(4)、阿魏酸甲酯(5)、(E)-3-(4-甲氧基苯基)丙烯酸(6)、2,3-二羟基-1-(4-羟基-3-甲氧基苯基)-1-丙酮(7)、2,3-二羟基-1-(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1-丙酮(8)、对羟基苯甲酸(9)、3-羟基-4-甲氧基苯甲酸(10)、1,3,5-三甲氧基苯(11)、methyl (3-hydroxy-2-oxo-2,3-dihydroindol-3-yl)-acetate (12)、尿囊素(13)、2-(2-羟乙基)-3-甲基反丁烯二酸(14)和油酸(15),其中化合物3、7、12、13和14为首次从薏苡中分离得到。活性测试结果表明,化合物1、2、9、10和11对种子萌发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张丽  赵泓  陈斌  刘凡 《植物学报》2008,25(2):176-184
利用非对称体细胞杂交技术, 获得芸薹属花椰菜(Brassica oleracea var. botrytis)与黑芥(B. nigra)的种间杂种, 实现了野生种质抗病基因向甘蓝类蔬菜作物的渗透。以具有良好再生能力的花椰菜下胚轴原生质体作为融合受体, 具有抗黑腐、黑胫和根肿病优良性状的黑芥叶肉原生质体作为融合供体, 用不同强度的UV射线处理后, 利用PEG方法诱导供、受体原生质体融合。培养后获得170棵再生植株, 选取来自40个不同愈伤组织的40棵单株进行形态学观察及RAPD和SRAP分子标记检测, 结果表明其中30棵为体细胞杂种。染色体计数显示, 约23%杂种植株的染色体数目小于供、受体染色体数之和。用流式细胞仪测定DNA含量显示, 杂种植株DNA含量是受体的2-4倍, 20%杂种植株DNA含量小于供、受体之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