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1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8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0年   1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甘蓝型油菜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的PCR标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俊霞  杨光圣  傅廷栋  孟金陵 《遗传学报》2000,27(11):1012-1017
采用恢、保回交群体和集团混合分析法,筛选了1040个10-mer随机引物,找到了与甘蓝型油菜波里马细胞质雄性不育系(Pol CMS)育性恢复基因(Rfp)连锁的两个RAPD标记S1019720和S1036810。它们位于Rfp的一侧,与该基因的遗传图距分别为5.8cM和12.3cM。随后,克隆并测序这2个多态性片段,根据其2端序列设计了2对20~24-mer的特异引物,它们在138株的回交群体中P  相似文献   
12.
甘蓝型黄籽油菜的发现及其遗传行为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75年夏季,我们从现有推广品种华油3号进行株系繁殖的一个株系中,在我国第一次发现甘蓝型黄籽油菜,1976—1978年各年都相继发现了一批甘蓝型黄籽油菜。其来源主要是:(1)来自种间杂种,尤以白菜型父本是黄籽油菜的,一般在晚期世代可能出现黄籽,如363×七星剑(黄籽)、1368×501(黄籽)和日本油菜×金华红籽(部分自然杂  相似文献   
13.
油菜生长发育期间内源激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初花期至盛花期华双3号、华杂4号、恢5900等3个品种花蕾的iPAs含量呈明显上升趋势,而秦油2号则刚好相反(表2)。对双低品种华双3号功能叶的研究表明:苗期至盛花期IAA含量始终最高,其后依次是GA1 3;、iPAs、ABA。功能叶IAA的含量在越冬期处于整个生育期的最低水平,蕾薹期达到高峰,随后下降:GA1 3和iPAs含量随生育进程逐渐升高,并在初花期达到峰值;ABA在苗期及抽薹后一直处于很低水平,但在越冬期达到最高值(图1、2)。蕾薹期IAA主要分布在幼嫩和正在生长的器官中并起重要作用,而在功能叶中相对要少;幼叶GA1 3和iPAs含量最高,功能叶其次,花蕾最低(表1)。角果皮与籽粒的内源激素含量差异极显著,在开花后第39天,籽粒中IAA、GA1 3;、iPAs的含量大大超过角果皮(表3)。结果 表明iPAs在促进籽粒的充实饱满、物质积累转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通过异地多代的育性鉴定及花器形态观察来调查叶用芥菜细胞质雄性不育系0912A的不育性及结籽能力;同时分别以不育系0912A和其保持系0912B为母本,与5个典型叶用芥菜自交系配成10个同核异质的杂交种,以研究hau胞质的胞质效应并测定杂种优势.结果显示:该不育系败育彻底稳定,不育株率和不育度均为100%,有正常的结籽能力;不育系杂种一代与产最相关性状的杂种优势明显,但品质性状无优势;hau胞质在单株重上的负效应较明显,在其他性状上的负效应相对较弱,但hau胞质组合F1的单株重杂种优势依然显著,且胞质效应受杂交父本核影响,通过选择合适的杂交父本配组,细胞质的负效应可以减轻或消除.  相似文献   
15.
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技术的几项改进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本研究在NLN-16和NLN-13的培养基中分别加入0.1mg/L 6-BA和0.05%的活性碳,结果表明6-BA对小孢子再生胚有明显地促进作用,再生胚的频率比对照增加26枚/皿,经分析达到显著水平;而0.05%的活性碳对小孢子再生胚促进作用不显著。对甘蓝型油菜小孢子培养再生植株的染色体加倍及移栽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小孢子培养初期加50mg/L秋水仙碱加倍效率最佳,加倍率达到67.6%。小孢子培养的再生苗移栽至大田后,采用遮阳网覆盖小苗,移栽成活率达到87.6%。 Abstract:The application of microspore culture technique was restricted because of its low frequency of embryogenesis and chromosome doubling.Two methods of enhancing the frequency of embryogenesis were employed in the study,namely,activated charcoal treatment in NLN-13 media and 6-BA treatment in NLN-16 media.The treatment with 0.05% activated charcoal produced 24 embryos per plate,which increased 1.7 embryos per plate,as compared with the treatment without activated charcoal.However,the analysis of T-test showed that it was not significant.After adding 0.1mg/L 6-BA in NLN-16 media,the frequency of embryogeny was 38.3 embryos per plate,and it was 26 embryos more per plate than that of CK.Analysis of T-test is significant.This indicates that 6-BA promotes embryogeny in microspore culture.Adding 50mg/L colchicines in NLN-16 media,the doubling frequency was 67.6%.The plantlets transplanted into field with two methods of light-covered net and plastic films were investigated.A survival rate of 87.6% was obtained using light-covered method whereas 57.7% survived using plastic film method.  相似文献   
16.
人工合成甘蓝型油菜中花色与芥酸含量的遗传连锁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利用人工合成的甘蓝型油菜品系.No.2127-17(白花、有芥酸)与加拿大双低甘蓝型油菜品种Quantum(黄花、低芥酸)配制杂交组合。对亲本、F1、BC1、F2和DH(doubled haploid)5个世代的花色及芥酸含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花色受单基因控制,且白花对黄花为显性;芥酸含量仅表现出一对基因的差异且具有加性效应的遗传模式。花色和芥酸含量的连锁分析表明:白花与高芥酸紧密连锁.在DH群体中重组频率为5.8%。采用集团分离分析法(Bulked Segregant Analysis,BSA),从685条10个碱基的随机引物筛选到一个与黄花和低芥酸含量紧密连锁的RAPD标记S92-1400。在遗传图谱上黄花基因和低芥酸基因距离S92-1400标记的图距分别为2.2cM和5.4cM。  相似文献   
17.
油菜品质育种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际油菜品质改良始于20世纪60年代,以降低油菜籽中芥酸和硫代葡萄耱苷为主要目标。随着历史的不断发展,油菜的品质改良已不再局限于这两个指标。在食用油方面,已将提高油酸、亚油酸含量,降低饱和脂肪酸和亚麻酸含量作为今后的主攻方向,使之成为最健康的食用油;在工业用油方面,高芥酸和中等长度的脂肪酸改良已逐渐展开。今后常规育种、杂种优势利用和生物技术的有机结合,将使油菜品种的改良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  相似文献   
18.
芸薹属的自交不亲和性是受单基因座、复等位基因控制的孢子体控制型。自交不亲和基因座位(S-locus)是由多个基因组成的复杂区域,称之为S多基因家族,其大多数成员分布于芸薹属的整个染色体组。目前已鉴定出100多个S等位基因,它们的起源分化始于一千万年前。S-座位上存在的多基因有3种:SRK,SLG和SCR/SP11;SRK和SLG在柱头中表达,SCR/SP11在雄蕊中表达。SRK蛋白在识别同类花粉的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而SLG蛋白增强了这种自交不亲和反应。SLG与SRK基因中编码S-结构域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程度高达85%~98%。基因转换可能是SLG和SRK的高度同源性能够得以保持的原因。SRK,SLG和SCR基因紧密相连,并表现出高水平的序列多样性。SRK与SLG基因间的距离很近,在20~25 kb之间。在柱头和花粉中,自交不亲和等位基因之间的共显性关系要比显性和隐性关系更加普遍,这是芸薹属自交不亲和性的一大特点。自交不亲和基因的进化模式存在两种假说:双基因进化模式和中性变异体进化模式;可能存在几种不同的进化方式,它们共同在自然群体中新的S等位基因进化过程中起作用。  相似文献   
19.
作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研究进展、影响因素及其发展策略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分子标记技术及其检测手段的发展,开发和应用成本的降低,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在作物育种上的应用优势日益明显。本文综述了近年来MAS在基因聚合、基因转移和数量性状改良上的研究进展。总结了MAS的影响因素,包括标记与基因间的距离、目标性状的遗传率、群体大小、所用分子标记的数目、类型和相位等。并提出育种和定位同步进行、选择合适分子标记类型和数量、简化DNA提取方法、背景选择的逐步选择法、确定合适选择方案等MAS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0.
芸薹属(Brassica)植物是双子叶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的重点对象。经过十几年的研究, 芸薹属植物比较基因组学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宏观共线性和微观共线性两个层次的研究均发现, 芸薹属植物之间以及芸薹属和拟南芥之间都存在广泛的共线性, 表明拟南芥信息在芸薹属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芸薹属作物基因组内存在着多个拷贝的共线性区域, 支持二倍体芸薹属作物起源于多倍体祖先的假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