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7篇
  2014年   2篇
  2010年   1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1篇
  2007年   4篇
  2005年   1篇
  2004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11.
瘤胃真菌的营养功能及其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对反刍动物胃肠道消化功能起主导作用的微生物区系的研究取得很大的进展,但主要集中在细菌和纤毛虫上,对瘤胃真菌的描述却很少,这是因为,以前在研究瘤胃微生物时,人们往往采用经纱布或尼龙网过滤后的瘤胃液.这样正好把粘在固体残渣上的真菌滤掉了,因此,看到的只是有鞭毛的细胞,这些细胞被误认为原虫.近年来人们开始转向瘤胃真菌的研究.得知,瘤胃真菌在降解饲料,特别是大颗粒、大片段、植物纤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本文就瘤胃真菌的特点、形态、在饲料降解中的作用及其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2.
参照甜味蛋白Brazzein基因序列,结合乳酸乳球菌的密码子偏嗜性的相关分析,对甜味蛋白Brazzein基因进行改造,将第29位天冬氨酸、31位的组氨酸和第41位的谷氨酸分别突变为赖氨酸、丙氨酸和赖氨酸,以期提高目的蛋白的甜度。采用重叠PCR的方法合成目的基因,目的片段亚克隆到pMD18-T载体上。经序列测定分析后,目的片段克隆入分泌表达载体pNZ8112,电转化乳酸乳球菌中,构建成表面展示表达甜味蛋白Brazzein的乳酸乳球菌表达系统。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5-脱饱和酶基因的mRNA表达量与花生四烯酸产量之间的关系。【方法】实验利用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了△5-脱饱和酶在五株深黄被孢霉的同一培养时间及菌株YZ-124在不同发酵阶段的mRNA表达水平,同时利用气相色谱仪测定其花生四烯酸含量。【结果】结果表明:不同菌株的△5-脱饱和酶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不同,原始菌株As3.3410最低,诱变菌株YZ-124最高;深黄被孢霉YZ-124不同发酵阶段的△5-脱饱和酶基因mRNA表达量随菌龄的增加逐渐增加。【结论】结合ARA的得率显示,△5-脱饱和酶基因mRNA表达量与培养物油脂中ARA含量呈一定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4.
我又一次来到了朝思梦想的布尔根河狸保护区,来到冰天雪地的乌伦古河。大地被覆着厚厚的白雪,远处蜿蜒分布的河谷林使我明晰地感受到冰雪下布尔根河欢快的流淌声。我骑在马背上,激动兴奋的心随着马蹄的奔腾而狂跳,以至于辨不清是自己的心跳声还是马蹄声。已经看到了保护站的陈刚、小葛、小胡和木拉提等人兴奋地大喊着:大师兄回来了,大师兄——  相似文献   
15.
哈萨克牧民"逐水草而居",过着典型的游牧生活,这种传统季节性利用方式是建立在一个基本可持续的水平上,而且对河谷林及其湿地草场的维持具有积极意义。而且,河狸被哈萨克牧民称为"洪都斯",即一百条命的意思,认为杀死一只河狸要由100条命来偿还。因此,哈萨克牧民一般不狩猎河狸。然而,随着人口特别是定居人口和家畜饲养量的增加,上述自然传统的平衡关系被打破,砍伐薪柴及家畜的啃食成为河谷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威胁  相似文献   
16.
多细胞生物通过维持细胞增殖和死亡之间的均衡来实现其细胞数的动态平衡,细胞凋亡(Apoptosis)是正常生理条件下的细胞死亡现象,是维系正常生命活动的重要“杠杆”之一。对凋亡的研究将有助于揭示健康与疾病转化的机制、肿瘤的发生与转归等生命现象的本质。因此,细胞凋亡是近年来细胞生物、遗传、免疫、病理、药理、肿瘤等生命学科研究的热点。快速、准确的检测细胞凋亡的发生,是开展凋亡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的首要条件。检测凋亡的传统方法均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流式细胞术(flow cytometry,FCM)正以其独特的优越性成为检测细胞凋亡的新技术。  相似文献   
17.
大丰麋鹿种群的增长与管理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于长青  丁玉华 《兽类学报》1996,16(4):259-263
大丰自然保护区于1986年引入麋鹿39头,到1994年发展为191头,其成体平均产仔率为83.5%,周岁内仔鹿成活率为91%。周岁后年存活率平均为97%。根据Leslie矩阵模型,到1998年,麋鹿将发展到400余头,接近其环境容纳量,到2000年将发展到约1600头。届时它将逐渐达到稳定年龄分布。雌性麋鹿4岁时繁殖价最高。约为新产仔鹿的1.8倍。将麋鹿种群调整到环境容纳量水平上的固定年龄分布后,每年从1~2龄麋鹿中调出约28只(70.96%)。即可维持在种群规模为400头的固定年龄分布。  相似文献   
18.
中国麋鹿遗传多样性现状与保护对策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于长青 《生物多样性》1996,4(3):130-134
通过对麋鹿野生种群的绝灭过程、圈养历史、种群增长及遗传多样性状况的分析研究,认为麋鹿脱离野生种群成为完全的圈养群体约有100多年的历史,捕猎和栖息地丧失是其绝灭的根本原因。麋鹿最初引入欧洲时曾经历了严重的近交衰退阶段,目前其耐受近交的能力显著增强。截至1994年我国麋鹿已达近500只,其遗传变异量约为其野生种群的70%。在我国重建麋鹿自然种群不仅完全可能,而且也只有如此才能使麋鹿在自然中进化并丰富其受损的遗传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中国麋鹿种群密度制约现象与发展策略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1985年我国从英国引入在我国已灭绝的麋鹿,分别建立了北京和大丰两个麋鹿种群。14年来,这两个麋鹿种群经历了风土驯化和种群增长两个阶段。1997年底,中国麋鹿数量达671只。麋鹿种群的性比已经基本平衡,有效种群数目接近实际种群数目。北京麋鹿苑面积有限,大丰麋鹿仍生活围栏之中。于是,目前北京和大丰种群的增长都受到了种群密度的制约。对北京种群进一步的发展应加以人工调控,目前可能采取的措施有人工迁出部分个体和控制雌性生育率。大丰保护区有大面积海滩,将圈养麋鹿释放到没有围栏的海滩,实现建立自然生境中的野生麋鹿种群的中国麋鹿保护战略目标。同时,应考虑形成圈养麋鹿品系,为未来开发利用麋鹿资源开创条件。  相似文献   
20.
紫外线诱变深黄被孢霉选育花生四烯酸高产菌株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获得生长活力较强, 产花生四烯酸能力强的菌株, 以微生物油脂产量和花生四烯酸产量为评价指标, 采用2轮紫外线诱变的方法, 利用单因素试验确定紫外线照射时间, 并采用气相色谱分析花生四烯酸含量。试验结果表明: 紫外灯功率20 W, 照射距离30 cm, 照射时间80 s, 其致死率为76.4%。经过诱变及菌种筛选, 获得1株高产菌株Z80s2-109, 其总油脂含量为16 g/L, 花生四烯酸产量为2.34 g/L, 花生四烯酸产量比原始对照菌株提高377%, 并且遗传性能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