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13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5年   4篇
  2013年   1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2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1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7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7 毫秒
11.
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区3种林型土壤氮素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黄容  潘开文  王进闯  李伟 《生态学报》2010,30(5):1210-1216
比较研究了岷江上游半干旱河谷区辐射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与邻近灌丛0-20cm、20-40cm、40-60cm土层土壤氮素和氮循环过程相关酶的特征,包括土壤有机碳、全氮、碳氮比、硝态氮、铵态氮、无机氮、微生物量氮含量及蛋白酶、脲酶、硝酸盐还原酶活性。结果表明,辐射松林和油松林各土层土壤有机碳含量、碳氮比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无显著差异,油松林土壤无机氮含量和脲酶活性显著高于辐射松林土壤,而辐射松林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是3种林型土壤中最高的,灌丛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最高。此外,有机碳、全氮含量、脲酶活性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而硝酸盐还原酶活性却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强;同时,各土层间蛋白酶活性差异较小。因此,植被类型对土壤氮素转化有一定影响,而从目前的土壤氮素状况来看,油松林土壤中植物可直接吸收利用的氮素高于辐射松林和灌丛;辐射松林土壤微生物固持的氮素含量最高。区域3种植被类型土壤氮素状况还受到半干旱气候因素的强烈影响。  相似文献   
12.
生态系统供给服务评估及经济价值测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生态系统产品供给服务评估中缺乏空间表达、未考虑产品可获得性等不足,基于ArcGIS9.2,综合考虑生态系统产品的供、需两方面因素,构建了生态系统供给服务物质量和价值量的空间表达技术方法和评估模型,并对2000年丽江老君山地区的木材产品提供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0年,老君山地区实际木材产品年供给服务总量为11.12×104m3.a-1,仅为年总蓄积增加量的3.2%;木材产品供给服务总价值为6669.27万元,其中以针叶林为主(90.41%).由于研究区东部人口及道路较密集,部分区域位于保护区外,且森林植被分布零散,供给服务物质量的空间分布呈"东高西低"格局.  相似文献   
13.
心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eart fatty acid binding protein, H-FABP)的水平与影响肉质性状的肌内脂肪含量有关,鱼类H-FABP的表达水平对其肌内脂肪含量是否相关仍未见报道.本研究获得齐口裂腹鱼和鲤鱼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序列,利用半定量RT-PCR分析其表达特性并测定肌内脂肪含量,比较H-FABP基因在不同生活环境的2种鲤科鱼肌内脂肪沉积中的作用.结果显示,齐口裂腹鱼和鲤鱼H-FABP基因的ORF为402 bp,编码133个氨基酸,它们的氨基酸序列相同,与人、猪、小鼠、斑马鱼、大西洋鲑、虹鳟等的同源性为71.3%~ 90%;H-FABP基因在2种鲤科鱼的心、肌肉、脂肪、肝、脑、脾、肾和鳃等组织中均有表达,肝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它组织(P<0.05),H-FABP基因的肌肉表达谱在齐口裂腹鱼和鲤鱼中存在明显差异:齐口裂腹鱼中的表达随生长发育呈上升趋势,在大体重鱼(500 g)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小体重鱼(P<0.05),其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正相关(R=0.370,P<0.05);H-FABP基因在鲤鱼生长发育中呈下降趋势,而小体重鱼(50~60 g)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其它大体重鱼(P<0.05),其表达与肌内脂肪含量呈显著负相关(R=-7.083,P<0.01).据此推测,齐口裂腹鱼和鲤鱼肌肉组织H-FABP基因表达与肌内脂肪关联性的差异可能与2种鱼的生活环境不同有关.  相似文献   
14.
为探明蓝花楹是否存在对其它植物产生化感作用的相关物质,以生长在四川温江地区的蓝花楹完整单花为供体材料、莴苣与高羊茅为受体材料、清水处理为对照(CK),采用培养皿滤纸法进行种子萌发以及生物测定法培养幼苗,研究浓度为0.001、0.025、0.050 g·m L-1的蓝花楹花水浸液对莴苣与高羊茅的种子萌发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莴苣与高羊茅的种子萌发均受到该水浸液的抑制作用,在萌发指数上表现较明显即综合化感效应(SE2)分别表现为-0.13、-0.27;莴苣的苗高受到促进作用而根长和根冠比却受到抑制作用,其苗高SE3=0.13、根长SE4=-0.36、根冠比SE5=-0.16;高羊茅的根冠比受到促进作用而苗高和根长却受到抑制作用,其SE3=-0.12、SE4=-0.08、SE5=0.16;莴苣叶片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值均受到抑制作用,其丙二醛含量的SE6=-0.25和根系活力SE7=-0.44,高羊茅的响应则相反,分别表现为SE6=0.04和SE7=0.34。当水浸液浓度为0.025 g·m L-1时,多处出现RI极值或某种趋势的拐点,特别是受体植物的叶片丙二醛含量和根系活力值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蓝花楹花水浸液中存在化感物质,莴苣与高羊茅对其均有不同响应,这为蓝花楹在植物景观配置及养护上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镇海棘螈的精子结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郑中华  谢锋  江建平  费梁 《动物学报》2004,50(4):622-629
应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对镇海棘螈Echinotritonchinhaiensis精子的超微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镇海棘螈的精子具有蝾螈科精子的一些共同特征 ,如精子头部较长、前端有顶体钩、细胞核周围有核脊、尾部轴丝旁有边缘丝 ,但也具有其自身的形态结构特点 ,如精子颈部的长度、核脊的形状和大小等与有尾两栖类物种的精子存在明显差别。镇海棘螈精子发达的颈部和丰富的核脊具类群特异性  相似文献   
16.
叶氏隆肛蛙(无尾目,蛙科)的补充描述   总被引:8,自引:2,他引:6  
对采自河南省商城县隆肛蛙标本进行了形态学研究,发现该标本在形态上与巫山隆肛蛙及太行隆肛蛙Paa(Feirana)taihangnicus存在明显差异,定为1新种,即叶氏隆肛蛙Paa(Feirana)yei.文中对该种作了详细记述.  相似文献   
17.
塔里木板块古城4井中奥陶统一间房组的海进序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里木板块中央隆起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台地东南缘的古城4井钻遇约130m厚的中奥陶统达瑞威尔阶一间房组灰岩。该组下部为表附藻-肾形钙藻-瓶筐石礁丘群落,间夹有薄层砂屑滩,海水深度推测位于10-30m的潮下带至正常波浪带之间;上部为中-低能带藻屑砂屑组合,灰泥含量增高,大致指示正常波浪带之下到最大浪基面之间30-60m的深度。古城4井与中央隆起区西北部巴楚露头区同期沉积均显示海水逐渐加深的过程,到上奥陶统桑比阶吐木休克组沉积期两地都达到了奥陶系的最大海泛面。  相似文献   
18.
水稻精细胞基因RSSG58的分子克隆和表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水稻(Oryza sativa L.)精细胞与二细胞花粉的差减文库中得到的在精细胞中优势表达的克隆作为探针,筛选水稻精细胞cDNA文库,得到对应的两个全长cDNA克隆。序列分析表明两个全长cDNA阳性克隆长度分别为2278bp和2437bp,共同拥有一个由579个氨基酸组成的开放读码框。分子量为66.7kD。等电点为4.885。在Gen-Bank中比较显示与拟南芥的肌球重链蛋白有一定的同源性(46%),并具有肌球蛋白特色的结构域,资料显示肌球蛋白在高等植物生殖发育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Southern杂交结果表明此基因在水稻基因组中以单拷贝形式存在,Northern杂交结果显示RSSG58基因在水稻精细胞中表达量很高,在其他组织和细胞中未检测到表达,同时还表明在精细胞中存在两类大小不同的转录本。用更为灵敏的RT-PCR方法进行检测分析表明此基因在叶,花粉母细胞期幼穗,单细胞花粉,二细胞花粉,成熟花粉,授粉子房和精细胞中均有表达,但在精细胞中表达量远远高于其他组织细胞,证明此基因是在水稻精细胞中优势表达的。  相似文献   
19.
中国现生轮藻研究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是轮藻的主要产地,记有5属、152种、39变种,且半数以上为中国特有种、变种,其研究对世界轮藻研究意义重大。然而我国的相关研究起步晚,虽在20世纪的80年代进行了较为全面的资源调查,但其后的研究几乎处于停顿状态,尽管一些单位在轮藻生理、细胞学、多样性以及现生与化石轮藻研究的相关性等方面有着良好的研究苗头,却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使我国现生轮藻研究大大落后于国际同行。积极寻求项目支持,打开现生轮藻研究新局面是我们的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20.
High‐capacity electrode materials play a vital role for high‐energy‐density lithium‐ion batteries. Silicon (Si) has been regarded as a promising anode material because of its outstanding theoretical capacity, but it suffers from an inherent volume expansion problem. Binders have demonstrated improvements in the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 of Si anodes. Achieving ultrahigh‐areal‐capacity Si anodes with rational binder strategies remains a significant challenge. Herein, a binder‐lithiated strategy is proposed for ultrahigh‐areal‐capacity Si anodes. A hard/soft modulated trifunctional network binder (N‐P‐LiPN) is constructed by the partially lithiated hard polyacrylic acid as a framework and partially lithiated soft Nafion as a buffer via the hydrogen binding effect. N‐P‐LiPN has strong adhesion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 to accommodate huge volume change of the Si anode. In addition, lithium‐ions are transferred via the lithiated groups of N‐P‐LiPN, which significantly enhances the ionic conductivity of the Si anode. Hence, the Si@N‐P‐LiPN electrodes achieve the highest initial Coulombic efficiency of 93.18% and a stable cycling performance for 500 cycles at 0.2 C. Specially, Si@N‐P‐LiPN electrodes demonstrate an ultrahigh‐areal‐capacity of 49.59 mAh cm?2. This work offers a new approach for inspiring the battery community to explore novel binders for next‐generation high‐energy‐density storage de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