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篇
  免费   4篇
  国内免费   17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1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就植物血细胞凝集素(PHA)作用的不同时间对小鼠脾脏淋巴细胞γ-谷氨酰基转肽酶(γ-GT)活性的影响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脾脏淋巴细胞转化率随给予PHA时间的延长而上升,对照组<24h组<48h组<72h组;淋巴细胞γ-GT活性于24h明显强于对照组(P<0.001),随着PHA作用时间的延长其γ-GT活性逐渐下降,即48h组与对照组已无显著差异,而72h组却低于对照组(P<0.001)。可见PHA在小鼠体内对γ-GT活性有很大影响。  相似文献   
2.
钙调素(calmodulins, CaMs)是一类非常保守的Ca2+感受蛋白,在Ca2+信号转导中起重要调节作用。本研究分析了强抗逆植物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us)AmCaM1在非生物胁迫下的表达变化,克隆了该基因并将其构建到植物表达载体上,然后转化拟南芥进行了初步的功能分析。结果表明,AmCaM1的转录水平在低温、干旱和盐胁迫下迅速上调;其cDNA编码区由450 bp组成,编码蛋白含149个氨基酸残基,在其一级结构中具有四个保守的EF-手型基序;将该基因转化拟南芥可提高种子萌发期对水分胁迫的耐性,而对耐盐和耐冷性无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3.
前期研究发现,马传染性贫血病毒(Equine infectious anemia virus EIAV)中国弱毒疫苗株并非单一病毒,而是由多种准种(quasispecies)组成的种群。阐明该疫苗株的具体构成,对于确定优势疫苗株和分析其在体内的进化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比较了传统RNA病毒测序法(即bulk PCR)和单基因组扩增法(Single-genome Amplification, SGA)在扩增EIAV疫苗株囊膜表面蛋白gp90基因 V3~V5区序列上的差异。结果发现,利用SGA法和bulk PCR法获得的序列在组内差异率分别为1.84%和1.88%。进一步序列比较发现,SGA法扩增的序列中除了含有与bulk PCR法中同源性较高的序列外,还存在bulk PCR法未检出的含强毒株LN40特异性位点,以及单个氨基酸缺失的序列。上述序列的存在为该疫苗株“多克隆构成”假说提供了佐证。此外,在对抽样偏差分析中发现,由于疫苗株中各种病毒准种在量上的差异,使得传统bulk PCR法不能有效的扩增组成比例较低的病毒准种,而导致测得的序列组成不能完全代表实际情况。SGA法通过对单基因组分的扩增和测序,可避免bulk PCR法的以上缺陷,在分析以准种形式存在的RNA病毒序列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探讨清燥救肺汤(QJD)及其分解剂对肺炎支原体(MP)感染小鼠血清中TNF-α、INF-γ含量及肺组织中MPN372、P1、AQP5表达的影响,明确其抗MP感染的分子机制。方法 将144只SPF级BABL/c小鼠随机分成正常组(A组)、模型组(B组)、QJD组(C组)、QJD分解剂I组(D组)、QJD分解剂II组(E组)及阿奇霉素组(F组),每组24只。除A组外,对其余5组小鼠进行MP感染模型处理,造模后分别予对应分组药物灌胃治疗,于造模后第3、7、10、14天进行取材。镜下观察小鼠肺组织病理切片,对小鼠肺组织病理炎症程度进行评分;并计算小鼠肺指数及干湿比;采用q PCR法对MPN372、P1基因含量进行测定;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小鼠血清TNF-α、INF-γ水平变化;Western blot法检测AQP5蛋白的表达。结果 MP感染后,镜下可见肺泡间隔增厚,细支气管壁增厚,大量炎症细胞浸润;其肺指数升高,干湿比降低;TNF-α、INF-γ的含量呈升高趋势,并于第7天达到峰值;AQP5的蛋白表达呈回落趋势,于第14天开始逐渐升高;与B组比较,从第7天开始,C组能够下调MPN372、P1及TNF-α的表达水平,上调INF-γ、AQP5的表达水平;其中D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下调MPN372、P1、TNF-α的表达,E组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上调INF-γ、AQP5的表达。结论 QJD可以控制MP感染后肺部炎症,减少MP毒素MPN372的产生和P1黏附蛋白的表达;上调INF-γ、AQP5蛋白表达,下调TNF-α的表达,是其作用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6.
柑橘衰退病毒柚类分离株的分子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双向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BD-PCR)、序列分析等技术对我国部分地区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CTV)柚类分离株进行了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柚类以受相对单一的CTV株系侵染为主;柚类上的优势流行株系属于p25/HinfⅠRFLP 6组群(占79.4%)和p23/BD-PCRⅢ组群(占84.1%);在对柚类CTV分离株S051~S058及国外CTV分离株PB61、T30、T36、T385、SY568、VT、NUAGA的p23、p25基因序列分析中,S051与弱毒株PB61的同源性最高;S052与弱毒株T30、T385的同源性最高;S053、S054、S055、S056、S057、S058与其它CTV分离株的同源关系均较远,并在系统发生树上形成了独立的分枝。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对动物模型的制作模拟新生儿围产期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研究其脑组织病理变化,为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的病理生理的研究以及进一步有效的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将40只7d新生昆明小鼠分四组,分别为正常组(A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B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组(C组)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D组)。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组(B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单侧颈总动脉结扎+缺氧组(C组)行右侧颈总动脉结扎后将其置于20℃的恒温50mL密闭容器中,分不同的时间将其取出;双侧颈总动脉结扎组(D组)行双侧颈总动脉结扎,各组术后均送回母鼠身边继续母乳喂养,三天后再作病理检测。结果:行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加缺氧60min时,小鼠结扎侧皮质及海马区出现病理改变,随着缺氧时间延长(90rain、100min、120min)病变范围逐渐扩大,病理改变越明显。结论:本实验显示单侧颈总动脉结扎同时缺氧一定时间可以导致小鼠脑组织损伤,脑细胞发生病理改变,且皮层及海马区域的神经细胞对缺氧缺血最为敏感,从而为进一步研究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损伤提供了较为可靠的模型。  相似文献   
8.
根际效应对大豆田土壤线虫群落组成及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雪峰  毛之夏  徐济责  常亮  吴东辉 《生态学报》2016,36(16):5256-5262
根际作为重要的环境界面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物质能量交换的场所,关于根际效应的研究已成为土壤生态学的新兴热点领域,然而有关大豆根际效应对土壤动物多样性影响的研究报道并不多见。在三江平原选择连续耕作15a的大豆田,对大豆根际区与非根际区土壤线虫群落结构组成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大豆根际区土壤线虫总数、辛普森多样性指数(Dom)显著高于非根际区,根际区的物种数(S)、物种丰富度指数(SR)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说明大豆根际效应增加土壤线虫的丰度,但降低了线虫群落结构的复杂性。大豆根际区植物寄生线虫(PP)、食真菌线虫(FF)和食细菌线虫(BF)数量显著高于非根际区,而PP类群的比例在根际区却显著低于非根际区。这一研究结果表明食微线虫(FF和BF)类群在大豆根际区的比例增加更显著。食真菌与食细菌线虫数量比值(F/B)指示大豆根际区细菌生物量相对高于真菌生物量。研究结果丰富了农田土壤线虫多样性的研究内容,并为我国东北大豆田线虫病害的防治及定制相应的农业管理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绿洲农田氮素积累与淋溶研究述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荣  苏永中  王雪峰 《生态学报》2012,32(4):1308-1317
作物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及氮素在土壤中的积累和运移,制约着绿洲农田生产力并对农田环境造成影响,是绿洲农田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和绿洲稳定性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针对农田氮素积累和淋溶这一绿洲资源消耗量增加、耕作方式粗放结果下的环境问题,对其特征及引发的环境效应进行了详细阐述,并从不同的角度综述了缓减绿洲氮素淋失及环境污染的对策。指出在未来还需加强绿洲地下水氮污染调查及农田氮素积累和淋溶现状的区域评价,并针对一些在绿洲大面积推广的农田管理技术开展其对农田氮素积累和淋溶影响的研究,并强调人文因素在绿洲农田氮素积累与淋溶调控中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与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oly (lactide-co-glycolide),PLGA)三维生物支架在软骨源性形态发生蛋白1(cartilage-derived morphogenetic protein 1,CDMP1)和转化生长因子-β1(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1,TGF-β1)作用下向软骨细胞表型分化及体内修复喉软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在体外高密度细胞悬液与PLGA共同构筑的三维立体培养体系下CDMP1和(或)TGF-β1联合诱导BMSCs向软骨细胞分化,观察诱导后细胞表型的表达;将培养体系移植入动物体内,从大体、组织学方面观察其对喉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结果 诱导后的培养体系可表达特异性软骨基质Ⅱ型胶原和GAG;将培养体系移植入动物体内,可有效的修复喉软骨缺损。结论 BMSCs与PLGA三维生物支架在CDMP1和TGF-β1作用下所得组织工程化软骨可以有效的修复喉软骨缺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