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188篇
  免费   248篇
  国内免费   950篇
  2023年   39篇
  2022年   39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04篇
  2019年   86篇
  2018年   97篇
  2017年   102篇
  2016年   140篇
  2015年   116篇
  2014年   138篇
  2013年   267篇
  2012年   143篇
  2011年   185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77篇
  2008年   198篇
  2007年   203篇
  2006年   224篇
  2005年   216篇
  2004年   221篇
  2003年   213篇
  2002年   211篇
  2001年   224篇
  2000年   192篇
  1999年   182篇
  1998年   120篇
  1997年   125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111篇
  1994年   107篇
  1993年   123篇
  1992年   92篇
  1991年   99篇
  1990年   76篇
  1989年   74篇
  1988年   71篇
  1987年   40篇
  1986年   33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38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19篇
  1981年   22篇
  1980年   22篇
  1979年   19篇
  1978年   16篇
  1977年   13篇
  1976年   12篇
  1975年   10篇
  1974年   10篇
排序方式: 共有53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转病毒来源发夹RNA小麦表现对大麦黄矮病毒的抗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燕飞  张文蔚  肖红  李世访  成卓敏 《遗传》2007,29(1):97-102
将大麦黄矮病毒GPV株系的复制酶基因片段和CP基因片段构建成可在植物细胞内表达含有双链复制酶RNA(茎)和反义CP RNA(环)的复合发夹RNA结构, 希望能够诱发植物体针对病毒的RNA干扰作用, 从而达到抗病毒目的。利用基因枪法将该结构导入小麦幼胚愈伤组织细胞后, 通过在幼苗再生阶段进行以叶片为模板的快速PCR来加速阳性植株的筛选过程, 最终共获得基因组整合有外源基因的小麦再生植株21株。对再生植株接种不同剂量的病毒, 其中9株对BYDV-GPV有低度抗性, 表现在低接毒量时无症状, 接毒量提高时发病且严重; 6株具中度抗性, 表现在低接毒量时无症状, 接毒量提高时局部有不严重症状; 6株具高度抗性, 两种情况下均无症状。抗性实验结果表明, hpRNA介导对BYDV的抗性可能受到BYDV含量的影响, 具有剂量效应的特点。  相似文献   
992.
刘志刚  张杰  林格 《昆虫学报》2007,50(2):101-105
以Coca's提取液分别提取到不同时期家蚕Bombyx mori的粗浸液,利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鉴定其特异性变应原,然后用DEAE-52离子交换层析及切胶纯化出30 kD的特异性变应原,再经MALDI-TOF在线联机分析,所得质谱数据进入网站搜索分析。结果显示:1~5龄家蚕均有20条左右蛋白带,其中 5龄家蚕有23条蛋白带,主带有11条(82、79、60、51、46、38、32、30、28、24和18 kD)。选用家蚕过敏患者阳性血清进行免疫印迹,1~4龄家蚕均显示出82和79 kD的特异性变应原;但只有5龄家蚕的30 kD蛋白为特异性变应原,通过离子交换层析和经切胶纯化出30 kD蛋白,再经MALDI-TOF-MS鉴定该蛋白为外膜蛋白。提示家蚕不同时期抗原成分有所变化,5龄家蚕新出现的30 kD蛋白为特异性变应原。  相似文献   
993.
美洲大蠊Per a7基因的克隆、表达及免疫学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原肌球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以我国南方地区美洲大蠊Periplaneta Americana RNA为模板,用RT-PCR方法扩增出852 bp的全长编码片段,经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与NCBI公布的Per a7有3个核苷酸发生改变。将目的片段克隆到pET24a(+)表达载体中,在大肠杆菌BL21 Star获得表达,融合蛋白的分子量约为33 kD。利用蟑螂过敏性患者血清对表达产物进行Western blotting检测,出现明显的识别条带,说明表达产物具有IgE结合活性。  相似文献   
994.
利用遥感图像光谱信息良好的综合性和现势性以及地理信息系统(GIS)强大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人工神经网络(ANN)可优化求解非线性复杂系统的功能,对呼中林区森林蓄积量进行了估测.结果表明:中红外波段与森林蓄积量间存在明显的负相关关系,说明中红外波段对估测森林蓄积量具有一定潜力;可见光波段和光谱变换第一主成分与森林蓄积量间也存在负相关关系;地形因子中海拔对研究区森林蓄积量的影响最大,坡度和坡向对蓄积量的影响较小.基于最佳的ANN网络参数、适当的GIS提取信息和遥感波段,呼中林区森林蓄积量的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关系数达0.973,经主成分变换后,数据量被有效降低,而预测精度只有少量下降(R2=0.934).  相似文献   
995.
山东强筋和中筋小麦品质形成的气象条件及区划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东  于振文  张永丽 《应用生态学报》2007,18(10):2269-2276
1999—2003年选用4个强筋小麦品种和12个中筋小麦品种在山东省的31个县进行试验,以各试验点当地气象站观测的小麦开花至成熟期的气象资料为依据,采用逐步回归和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平均气温分别为20.0℃和20.5℃时,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小麦面团稳定时间的延长;气温日较差分别为12.7℃和11.7℃时,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的提高;降水量分别为48.6mm和52.1mm,日照时数分别为297h和299h时,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小麦沉降值的提高;降水量分别为53.5mm和53.9mm,日照时数分别为295h和298h时,有利于强筋和中筋小麦面团稳定时间的延长.单一气象因子对小麦籽粒蛋白质含量、沉降值和面团稳定时间的影响不完全同步.依据对各地气象条件进行综合评价的结果,将山东省划分为胶东与鲁中强筋、中筋小麦适宜区,鲁西北和鲁西南强筋、中筋小麦次适宜区,鲁南强筋小麦次适宜、中筋小麦适宜区.  相似文献   
996.
间作模式下冬小麦与春玉米根系的时空分布规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采用大口径土钻对间作种植模式下冬小麦与春玉米根系进行取样,分析了两种作物根系的空间分布及动态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间作冬小麦根系在空间上呈幂函数递减规律,间作春玉米根系呈指数递减规律.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建立间作冬小麦和春玉米根系质量密度(R)的二维空间分布函数,经验证,两种作物根系质量密度的二维分布函数均可反映作物根系的实际生长状况.  相似文献   
997.
气候变化对我国华北地区冬小麦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4,自引:5,他引:29  
验证作物模型在我国华北冬小麦主产区是否适应的基础上,采用作物模型与气候模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化地模拟预测了未来100年气候变化对华北冬小麦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2000~2004年,华北地区冬小麦产量的模拟值与实测值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且生育期和产量变化不大.未来100年内华北地区冬小麦的生长期可能会有所缩短,平均缩短8.4 d;产量也会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平均减产10.1%.适当采取应对措施可以有效降低冬小麦的减产趋势.  相似文献   
998.
采用适当的农艺措施来影响根系生长以提高作物水分利用效率是节水农业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旱作冬小麦‘长武135’(Triticum aestivum cv. Changwu135)返青期切断部分侧生根对根冠比、水分利用效率及产量的影响。与不断根处理相比,冬小麦切断部分侧根后,极显著地减少了表层的根量,花期时断根和不断根小麦在0~20 cm土层根量分别249.70和307.52 g·m-2,100 cm以上总根量分别为305.53和368.73 g·m-2。断根比不断根处理根呼吸速率下降了25.57%。断根也抑制了小麦的群体数量,断根和不断根处理单位面积的穗数分别为590.33和646.33 m-2,但断根显著增加了千粒重,断根和不断根分别为45.99和41.47 g,收获指数也有一定提高。断根对籽粒产量没有显著影响,但断根后土壤含水量显著增加,水分消耗减少。以生物量计算的水分利用效率和以产量计算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32.52%和29.98%。因此,在旱地农业中,通过返青期人工断根措施削减根系降低根系对同化产物的消耗和减少耗水量来达到提高冬小麦水分利用效率的方法,是可行的。但今后还需对断根措施作进一步研究,以期实现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同步提高。  相似文献   
999.
追施氮肥时期对冬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8,自引:1,他引:2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追氮时期对小麦旗叶叶绿素荧光特性、光合速率及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拔节期追肥较起身期或挑旗期追肥,改善了小麦旗叶PSⅡ的活性(Fv/Fo)、光化学最大效率(Fv/Fm)、光化学猝灭系数(qP)、实际量子产量(ΦPSⅡ)及光合速率,降低了籽粒灌浆中前期非辐射能量耗散,有利于叶片所吸收的光能较充分地用于光合作用,提高了籽粒灌浆后期非辐射能量的耗散,减缓了叶片光抑制程度和衰老进程.拔节期追肥可显著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提高产量.  相似文献   
1000.
尘螨过敏原的交叉反应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孙劲旅  陈军  张宏誉 《昆虫学报》2006,49(4):695-699
尘螨是最主要的室内过敏原之一,随着社会生活的现代化,人们对室内居住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由于环境因素而引起的一些过敏性疾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主要综述了近几年来尘螨过敏原与其他多种螨类、软体动物(蜗牛)和甲壳类动物(虾)以及昆虫(蟑螂、衣鱼、摇蚊、石蚕蛾)等过敏原之间的交叉反应性,对临床过敏性疾病的诊断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