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10篇
  免费   239篇
  国内免费   299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84篇
  2022年   53篇
  2021年   116篇
  2020年   127篇
  2019年   160篇
  2018年   117篇
  2017年   87篇
  2016年   130篇
  2015年   126篇
  2014年   169篇
  2013年   155篇
  2012年   92篇
  2011年   113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106篇
  2008年   104篇
  2007年   106篇
  2006年   58篇
  2005年   63篇
  2004年   57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56篇
  2001年   53篇
  2000年   35篇
  1999年   26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2篇
  1993年   11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9篇
  1989年   7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8篇
  1981年   3篇
  1980年   1篇
  1979年   1篇
  1978年   1篇
  1972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4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宁德水产养殖区水质状况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晓妍  周婷  应紫敏  吴静  杨武 《生态学报》2020,40(5):1766-1778
水产养殖对海岸带生态系统的水环境有显著影响,研究水产养殖地区的水质动态及其驱动力对海洋牧场建设和海岸带生态系统管理有着重要意义。以宁德为研究区域,基于2017年夏季和冬季水质监测和遥感影像等数据,通过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和统计分析软件,分析了水产养殖区域的水质现状、水质变化和驱动力。结果表明,该海域水质处于重污染状态,富营养化水平较高。除了悬浮物和总磷之外,其他水质指标都呈现出显著的季节性差异,不同季节影响水质的因素也不相同。水质的季节性变化是初始水质状况、养殖活动和自然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基于研究结果,笔者建议结合高分遥感技术对养殖区水面覆盖和利用进行监测,对养殖类型和行为(如饵料类型和投放方式)进行调控,开展水质长期监测和风险应急管理,保障海洋牧场社会经济效益的同时降低生态环境影响、防控生态和人体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62.
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服务时空演化及其权衡与协同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世豪  黄麟  徐新良  徐淑琬 《生态学报》2020,40(23):8403-8416
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的粤港澳大湾区,生态保护、环境优化与城市发展、经济开放具有同等重要地位,掌握其城镇化过程中生态系统及其服务变化状况有助于科学合理、有针对性的制定生态保护修复相关政策。基于2000-2015年粤港澳大湾区生态系统宏观格局变化,分析了大湾区生态系统生产力、水源涵养、土壤保持服务的时空演化特征,进而探讨了供给与调节服务之间的权衡与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森林与农田是大湾区的主体生态系统,面积占大湾区国土面积的54.1%和22.8%,近15年由于城镇面积快速增长(增幅达68.6%),导致森林、农田、湿地面积不断减少。(2)基于净初级生产力的供给服务量和土壤保持量整体上均呈现轻度增加趋势,特别是江门、肇庆等生态服务主要提供区域;东南部最高、北部次之、中部偏低的水源涵养量,除西北部呈现增加趋势以外,其它区域皆呈现减少趋势;城镇扩张是生态系统供给、调节服务明显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3)大湾区生态系统供给服务与水源涵养、土壤保持调节服务之间的相关关系均以协同为主,然而,在大湾区东北部和南部的广州、惠州、江门等区域呈现明显的权衡关系,提示大湾区发展过程中,需要在这些呈现权衡关系的区域实施有针对性的生态保护修复措施,优化绿地结构、保护生态空间,减少城镇扩张和不合理的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服务的消极影响,建设生态优美、文化繁荣的美丽湾区。  相似文献   
63.
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时空变化动态监测评价模型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钱拴  延昊  吴门新  曹云  徐玲玲  程路 《生态学报》2020,40(18):6573-6583
为了能掌握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高低及其时空变化,构建了既能反映植被生产力又能反映植被覆盖度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建立了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利用构建的指数和评价模型,以2017年作为监测评价的当年,以2000—2017年作为评价的多年时段,对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时空变化进行了监测评价。结果表明:(1)2017年全国大部地区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高于2000—2016年多年平均值,生态质量偏好;2017年福建、广西、海南、广东、云南植被综合生态质量位居全国前五位,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年际对比模型可以定量反映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空间差异和年际差异。(2)全国有90.7%的区域2000—2017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呈提高趋势,东北地区西部、内蒙古东部、华北大部、西北地区东部、西南地区东部、华南西部等地生态质量指数提升明显,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可以定量反映植被生态质量的多年变化趋势和幅度。(3)南方大部地区2000—2017年平均年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在50.0以上,北方大部地区在50.0以下;我国中东部大部地区在20.0以上,西部大部地区在20.0以下,表明南方大部地区年植被生态质量好于北方、中东大部好于西部。可见,构建的植被综合生态质量指数及其年际对比和多年变化趋势评价模型,能够监测评价当年和多年全国植被综合生态质量的时空变化,可为掌握全国植被生态质量动态提供模型和方法。  相似文献   
64.
65.
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大气氮湿沉降特征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大气氮沉降是除河流输入外水库水体重要的外源氮输入途径。以丹江口水库淅川库区为研究区,于2018年11月至2019年10月在库区周边设置了6个采样点,采集并分析了库区大气氮湿沉降样品,探讨氮湿沉降的时空分布特征以及对水库水体外源氮输入的贡献。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大气氮湿沉降量为24.21 kg hm-2 a-1,其中氨氮占比(47.45%)为最大,有机氮占比(36.34%)次之,硝氮占比(16.21%)最小。硝氮湿沉降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氨氮、有机氮湿沉降量的季节差异显著,氨氮是以夏季最高,秋季次之,冬季最低,而有机氮是以秋季最高,夏季次之,冬季最低。氨氮、硝氮、有机氮湿沉降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氨氮、有机氮湿沉降量与降水量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总氮、氨氮湿沉降量分别为1321.98 t/a和627.34 t/a,分别占河流总氮、氨氮入库量的10.82%、34.85%。研究结果可为探索有针对性的库区水体氮污染控制途径提供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66.
长江经济带森林生态安全评价及时空演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汤旭  宋璇  曾玉林  张大红 《生态学报》2021,41(5):1693-1704
由于森林生态系统的安全关系到人类的生存与发展,因此本文以长江经济带1107个区县为研究对象,运用熵权法、ArcGIS和GeoDA软件、重心分析模型、空间相关分析来分析长江经济带森林生态安全指数(ESI),结论如下:(1)森林状态指数中,权重最高的指标为森林火灾受灾率,其次为森林有害生物成灾率和林地面积比率;在森林压力指数中,权重最高的指标为政府林业投入强度,其次为年度造林比例和自然保护区占比。(2)从全域来看,森林ESI值长江上游 > 中游 > 下游,长江南岸高于北岸。长江经济带森林ESI值总体水平较低,但在2000-2015年间总体呈上升趋势。从各省看,云南省森林ESI值最高,上海市森林ESI值最低。在此15年间,湖南省森林ESI值提高幅度最大(19.77%),江苏省提高幅度最小(0.76%)。(3)各支流流域森林ESI值排序:赣江 > 沅江 > 金沙江 > 乌江 > 湘江 > 汉江 > 嘉陵江 > 岷江。从2000-2015年,八大流域的森林ESI值总体呈上升趋势,其中湘江流域增长幅度最大(20.87%),而金沙江流域增长幅度最小(3.6%)。(4)森林ESI值的重心先后经历了在从南往西、从西往东北和从东北往南等过程。(5)长江经济带森林ESI值有较为显著的集聚性,森林ESI值High-High集聚区域主要分布在四川省和云南省,Low-Low集聚区县主要分布在上海、江苏和安徽,其次在湖北江汉平原、四川成都平原较为集中。(6)基于以上分析,本文建议:①应注重森林火灾、病虫害防治、林业投资、植树造林等工作。②从全域看,生态修复的重点应放在长江下游。从支流流域来看,岷江、嘉陵江和汉江流域应重点加强森林修复工作。③应在上海、江苏、安徽等Low-Low集聚区域加强植树造林和退耕还林的力度,而在四川、云南、江西和浙江等High-High集聚区域适当发展木材加工和林下种植等产业。  相似文献   
67.
68.
美国白蛾Hyphantria cunea Drury被列为我国林业检疫性害虫,其l~4龄幼虫具有吐丝结网幕的习性.为探究丝素蛋白基因的表达特性,本研究利用PCR技术克隆了美国白蛾的HcP25(Genbank登录号:OL625670)、HcFib-H(Genbank登录号:OL625672)、HcFib-L(Genbank登录号:OL625671)3条丝素蛋白基因,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利用RT-qPCR技术检测美国白蛾3条丝素蛋白基因的表达特性.结果表明:3条丝素蛋白基因序列比对均与车前灯蛾Arctia plantaginis丝素蛋白一致性最高,系统进化分析显示丝素蛋白HcP25、HcFib-H、HcFib-L在鳞翅目不同科之间在出现较大的分化.RT-qPCR试验结果显示HcP25、HcFib-H、HcFib-L 3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网幕产生高峰期(1龄、2龄)相一致.3种丝素蛋白均在丝腺中特异性高水平表达,在头部及脂肪体中有少量表达.美国白蛾幼虫取食不同寄主植物后,3种丝素蛋白基因呈现不同的表达规律;取食杨树Populus L.处理组中HcP25与HcFib-H基因相对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取食其它寄主处理,而取食山樱花Cerasus serrulata var.lannesiana和日本晚樱Cerasus serrulata处理组中HcFib-L基因表达量最高.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探究丝素蛋白介导的美国白蛾对不同寄主的适应机制及其扩散机制奠定基础,也为开发美国白蛾防治新方法提供了潜在的基因靶标.  相似文献   
69.
In Caenorhabditis elegans zygote, astral microtubules generate forces essential to position the mitotic spindle, by pushing against and pulling from the cortex. Measuring microtubule dynamics there, we revealed the presence of two populations, corresponding to pulling and pushing events. It offers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study, under physiological conditions, the variations of both spindle‐positioning forces along space and time. We propose a threefold control of pulling force, by polarity, spindle position and mitotic progression. We showed that the sole anteroposterior asymmetry in dynein on‐rate, encoding pulling force imbalance, is sufficient to cause posterior spindle displacement. The positional regulation, reflecting the number of microtubule contacts in the posterior‐most region, reinforces this imbalance only in late anaphase. Furthermore, we exhibited the first direct proof that dynein processivity increases along mitosis. It reflects the temporal control of pulling forces, which strengthens at anaphase onset following mitotic progression and independently from chromatid separation. In contrast, the pushing force remains constant and symmetric and contributes to maintaining the spindle at the cell centre during metaphase.  相似文献   
70.
陈思淇  张玉钧 《生物多样性》2021,29(10):1411-92
乡村景观是一种人文和自然共生的复合生态系统, 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提供了支持。目前, 中国传统乡村地区生物多样性的维持正面临着农业集约化、人工林树种单一化、非农业用地急剧扩张及生态传承机制解体等复杂多样的威胁, 亟待展开深入研究。本文在总结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相关概念及特征的基础上, 通过文献分析概括了国际乡村景观生物多样性的热点研究方向, 包括农业集约化下的生物多样性管理、区域尺度乡村景观与生物多样性的协同关系、局地尺度不同乡村景观类型的物种多样性及乡村景观中的生物文化多样性, 进一步梳理了国内在相关研究方向上的主要进展并指出研究不足。在此基础上提出未来研究展望, 包括突出生物文化多样性特征、加强多时空尺度分析、深化动态维持机制研究、推进生物多样性研究在乡村生态景观规划中的全过程应用等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