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350篇
  免费   982篇
  国内免费   2769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295篇
  2022年   261篇
  2021年   373篇
  2020年   501篇
  2019年   572篇
  2018年   432篇
  2017年   400篇
  2016年   426篇
  2015年   347篇
  2014年   387篇
  2013年   379篇
  2012年   339篇
  2011年   321篇
  2010年   291篇
  2009年   291篇
  2008年   279篇
  2007年   319篇
  2006年   252篇
  2005年   237篇
  2004年   180篇
  2003年   171篇
  2002年   136篇
  2001年   147篇
  2000年   110篇
  1999年   85篇
  1998年   80篇
  1997年   61篇
  1996年   52篇
  1995年   61篇
  1994年   50篇
  1993年   26篇
  1992年   36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26篇
  1989年   21篇
  1988年   11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8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6篇
  1980年   5篇
  1979年   4篇
  1978年   4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4篇
  195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81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长江流域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屏障之一,重庆市作为长江上游最后一道关口,研究其生态质量发展对于有效保护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基于2011—2021年间的Landsat影像等数据,计算遥感生态指数(Remote sensing based ecological index, RSEI),并采用Sen(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法和MK(Mann-Kendall)检验研究其变化趋势以及利用Hurst指数模型分析RSEI的持续特征。利用空间转移矩阵和重心迁移模型研究其在空间上分布特征的变化情况,最后使用降水、风速、近地表气温、海拔等辅助数据为影响因素,结合地理探测器进一步探究RSEI变化驱动力,探讨重庆市2011—2021的RSEI空间分布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重庆市多年平均RSEI为0.593,使用等间距法将其划分的等级为差、较差、中等、良、优的面积占比分别为2.48%、8.28%、38.32%、41,87%、9.05%。从整体来看重庆市生态质量水平较高,重庆市年际RSEI以显著趋势波动增长。(2)RSEI等级为差的地区空间上主要集中于重庆西部;较差等级主要围绕...  相似文献   
72.
海洋生物礁是由具有造礁能力的海洋生物聚集而成的一种三维礁体结构,其形成改变了海底地貌、增加了不同尺度上的地形复杂性,为其他海洋生物提供了栖息地并维持了生物多样性。近年来,由于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影响,海洋生物礁受到了严重威胁,已成为海洋生态保护和修复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综述了海洋生物礁的类型、生态功能及其生态修复的研究进展。根据形成海洋生物礁的优势造礁生物种类,将海洋生物礁分为海藻礁、海绵礁、刺胞动物礁、贝类礁和多毛类礁,其优势造礁生物分别是珊瑚藻和仙掌藻、钙质海绵和硅质海绵、造礁珊瑚、牡蛎、龙介虫。目前国内对海洋生物礁的全面了解相对较少,主要集中在珊瑚礁和牡蛎礁。海洋生物礁的生态功能主要有海岸防护、提供栖息地、净化水体、固碳作用和能量耦合等。全球变暖和海洋酸化等全球气候变化以及海洋污染、破坏性渔业捕捞、海岸工程、水产养殖和敌害生物等自然和人为因素对海洋生物礁构成了严重威胁。海洋生物礁的生态修复方法分为两类:在退化生物礁区投放造礁生物逐渐成礁,投放人工礁体补充造礁生物逐渐成礁。针对海洋生物礁保护和修复的需要,提出下一步应加强海洋造礁生物生态特征、海洋造礁生物种群丧失因素和海洋生物礁保护与...  相似文献   
73.
理解城市鸟类多样性与景观特征的关系对城市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通过爬取中国观鸟记录中心网站2020年福州主城区436份观鸟报告数据计算鸟类丰富度指数(S)、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H)和Simpson多样性指数(D);基于谷歌地球引擎和高分辨率Worldview影像量化景观特征因子;在此基础上,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了两个网格尺度(300 m和1000 m)下S、H和D指数的差异性;运用广义线性模型探究了两个尺度下影响鸟类多样性指数的关键景观因子及其重要性。结果表明:(1)2020年研究区内共观测到242种鸟类,隶属19目59科,雀形目鸟类为优势种;数量占比从高到低依次为留鸟、冬候鸟、旅鸟和夏候鸟,分别为63.53%、25.83%、6.71%和3.93%;(2)两个尺度下鸟类多样性指数差异明显,1000 m尺度下S和H指数均显著高于300 m尺度(0.05相似文献   
74.
荒漠草原(生态区)横贯我国西北地区东部,生态地位十分重要。近二十年来,通过封育禁牧、退耕还林(草),植被覆盖显著改善,但是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依然不高。由于长期将荒漠草原单纯视作草原的一部分,对其生态系统过渡性、脆弱性和复杂性本质特征认识不足,造成了荒漠草原生态学研究与区域生态建设实践之间不同程度的脱节。在分析荒漠草原生态区未来在我国生态安全格局中突出的但是被一定程度上忽视的地位的基础上,进一步归纳了荒漠草原生态系统的一般特征,指出了生态恢复与重建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而以人工植被引入荒漠草原生态工程为案例,分析了人工植被驱动荒漠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的过程与机制,归纳了“植被-水文-土壤”互馈作用驱动生态系统层级响应模式,并展望了今后的发展趋势与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75.
中国省域生态文明建设进程区域差异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生态文明理论体系和示范实践为我国各地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了基础,区域差异化研究希望通过探究不同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特征、潜力以及与经济发展的联系,为我国各地区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实践提供的支持。构建“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和生态”生态文明指数五维度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05、2010、2015和2019年我国面板数据,刻画31个省份(统计数据尚未包含我国港澳台)生态文明建设的前期、初期、快速发展期和当前各时段时空变化,提出区域的发展速度和发展加速度概念描述各省份建设能力差异,基于各省份生态文明五维度预期目标和历史发展速度探究各省份的发展潜势差异,并初步探究各省份生态文明差异与经济发展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总体上,各省份的生态文明指数反映出生态文明建设效果显著;时间序列变化上,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整体水平和过程存在较大差异性,尽管增长速度都呈现出先快后慢的特点,各省份生态文明水平差距仍然持续拉大;在空间上,明显呈现出东部地区好于西部地区、南部地区好于北部地区的特征,通过分析31个省份所属的六个地区的生态文明等级,发现华东地区和中南地区生态文明等级领先于其他地区,且在各阶段进步最大,而...  相似文献   
76.
生态工程中食物链组合的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郭中伟  李典谟 《生态学报》1993,13(4):342-347
本文研究了一个用于治理水体生态系统富营养化的生态工程,应用环分析方法对工程中的食物链的组合进行了分析。在这里,贝类被用于清除过量的藻类;种植水生植物改变营养的流转途径并且放养食植性鱼类,通过捕捞鱼和贝,使水体中的有机物和无机盐沿着从藻类到贝类和从水生植物到食植性鱼类两条途径由水体生态系统中输出,应用环分析的手段,可以调整生态工程中食物链的组合结构,使整个生态工程具有某种特定的功能。  相似文献   
77.
大球盖菇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向发展中国家推荐栽培的食用菌之一,对农作物秸秆及林木枝条、落叶等有较强的降解能力。通过人工种植可培养营养丰富、美味可口的大球盖菇子实体产品,其菌渣还能够改善土壤环境,在生态农林产业及循环经济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文从大球盖菇的生物学基础、子实体营养、生物活性成分及其在农林生态和环境修复应用等角度进行综述,为大球盖菇的进一步开发利用及其相关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8.
Ecological networks have classically been studied at site and landscape scales, yet recent efforts have been made to collate these data into global repositories. This offers an opportunity to integrate and upscale knowledge about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from local to global scales to gain enhanced insights from the mechanistic information provided by these data. By drawing on existing research investigating patterns in ecological interactions at continental to global scales, we show how data on ecological networks, collected at appropriate scales, can be used to generate an improved understanding of many aspects of ecology and biogeography—for example,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ling, restoration ecology and conservation. We argue that by understanding the patterns in the structure and function of ecological networks across scales, it is possible to enhance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natural world.  相似文献   
79.
应用典型相关的原理和技术,将多元地理坐标和生态因子降维成1元,研究提出2个生态梯度轴(EGA);EGA(CA_1)和EGA(r~2)。通过白榆20个种源的2个EGA估算,它们与6个环境因子平均相关系数为0.8551和0.8804,复相关系数0.9998和0.9985,很好地综合了诸环境因子在对群体7个性状分析结果,EGA能很好描述梯度变异,证明了白榆种群属于连续变异模式。  相似文献   
80.
Disjunct distribution is a key issue in biogeography and ecology, but it is often difficult to determine the relative roles of dispersal vs. vicariance in disjunctions. We studied the phylogeographic pattern of the monotypic Conandron ramondioides (Gesneriaceae), which shows Sino-Japanese disjunctions, with ddRAD sequencing based on a comprehensive sampling of 11 populations from mainland China, Taiwan Island, and Japan. We found a very high degree of genetic differentiation among these three regions, with very limited gene flow and a clear Isolation by Distance pattern. Mainland China and Japan clades diverged first from a widespread ancestral population in the middle Miocene, followed by a later divergence between mainland China and Taiwan Island clades in the early Pliocene. Three current groups have survived in various glacial refugia during the Last Glacial Maximum, and experienced contraction and/or bottlenecks since their divergence during Quaternary glacial cycles, with strong niche divergence between mainland China + Japan and Taiwan Island ranges. Thus, we verified a predominant role of vicariance in the current disjunction of the monotypic genus Conandron. The sharp phylogenetic separation, ecological niche divergence among these three groups, and the great number of private alleles in all populations sampled indicated a considerable time of independent evolution, and suggests the need for a taxonomic survey to detect potentially overlooked tax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