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90篇
  免费   106篇
  国内免费   355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4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62篇
  2019年   59篇
  2018年   53篇
  2017年   59篇
  2016年   70篇
  2015年   47篇
  2014年   81篇
  2013年   7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2篇
  2010年   56篇
  2009年   86篇
  2008年   74篇
  2007年   109篇
  2006年   113篇
  2005年   71篇
  2004年   66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34篇
  2001年   38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24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17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7篇
  1993年   8篇
  1992年   6篇
  1991年   7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6篇
  1979年   3篇
  1978年   6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196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141.
为揭示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在庐山自然保护区的扩散过程及其对林地的可能影响及规律,调查了庐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加拿大一枝黄花的分布现状,并在庐山自然保护区加拿大一枝黄花入侵群落设置了长期监测样地,对7个1 m×1 m的样方进行了植物多样性季节变化的定点研究.结果发现,加拿大一枝黄花已在庐山自然保护区周边大量发生,尤其是在城镇周边和高速公路两侧.庐山自然保护区森林覆盖率较高,光弱、多雾天气不利于加拿大一枝黄花的生长与繁殖,因此,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样地内的扩散较慢.但是,加拿大一枝黄花在所处的植物群落草本层一直长期存在,并导致样地内部分本土草本植物多度下降,尤其在每年10月期间群落植物多样性下降到最低.研究结果表明,加拿大一枝黄花也有可能在郁闭度较好的林地实现种群更新,对自然保护区的潜在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42.
张莹  雷国平  林佳  张慧 《生态学杂志》2012,31(5):1250-1256
景观格局变化下的区域生态风险研究可以为保护区域景观生态系统健康,实现区域资源的合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重要科学依据。以扎龙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利用遥感手段提取景观类型信息,定量分析不同空间尺度下研究区景观格局时空变化特征和演变规律。根据研究区景观格局变化特点构建景观生态风险指数,对研究区不同时期空间尺度变化过程中景观生态风险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995—2010年研究区不同空间尺度下景观总体格局和各景观类型格局变化显著,呈现不同变化特征;景观生态风险随空间粒度的增大而减小。对比分析两期数据,研究区景观生态风险加剧,其空间分布均呈环形扩散特征。根据本研究区区域面积大小和景观格局复杂程度,确定了景观格局和景观生态风险研究的适宜尺度域。  相似文献   
143.
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森林群落的数量分类与排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神农架川金丝猴生境典型地段设立样方58块,根据样方资料对神农架川金丝猴栖息地的森林群落用组平均法分类和DCA排序.用组平均法将58块样地分为9个群系,依据《中国植被》的分类原则和系统将研究区植物群落划归为7个植被型.样地的DCA排序较好地揭示了该区森林群落的分布格局与环境梯度的关系;DCA第二轴明显地反映出森林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沿DCA第二轴从右到左,海拔逐渐升高;第一轴表现了各植物群落或植物种所在环境的坡度、坡向,即水分和光照因素,沿第一轴从下到上,坡度渐缓、坡向渐向阳.其中海拔梯度是环境因子中对森林群落起决定性作用的因子.研究表明,巴山冷杉+糙皮桦-大齿槭+尾萼蔷薇-高原露珠草+星果草群系发育较好,高大树木占有较大的比例,是神农架川金丝猴最适宜栖息地.7个植被型物种丰富度指数在群落梯度上呈规律性波动.其中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物种丰富度指数在群落梯度上的总体趋势表现为灌木层>草木层>乔木层;在常绿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中,该趋势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在落叶阔叶林中,其丰富度指数的趋势为灌木层>草本层和乔木层.不同植被类型川金丝猴食源植物种类在群落梯度上的变化趋势与物种丰富度指数相同,但地衣类植物作为川金丝猴冬季的重要食物只在针叶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中生长.本研究为制定栖息地保护计划,更好地保护神农架川金丝猴提供了科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4.
湖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典型生态系统的土壤持水性能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土壤持水性能是决定生态系统水源涵养能力的关键,是自然保护区生态服务功能的重要方面。以湖南省乌云界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域,选取森林、灌丛、竹林和草地4个典型生态系统,采用野外调查采样和室内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持水性能。结果表明,乌云界4种典型植被下表层0—20cm土壤有机质含量普遍较高(>76 g/kg)、容重较低(<0.85 g/cm3)、团聚体稳定性较强(>5mm水稳性团聚体达22.7%—52.3%),表明保护区土壤的结构发育总体上较好。森林和竹林土壤具有较多的大孔隙和较高的饱和导水率,有利于天然降水向地下水的转化,而灌丛和草地土壤毛管孔隙度则相对较高,其土壤中能够保持更多的有效水分。乌云界自然保护区4个典型生态系统0—40cm土层土壤重力水容量为:森林(83.5 mm)>竹林(79.2mm)>灌丛(66.9 mm)>草地(43.8 mm),有效水容量为:草地(128.7 mm)>灌丛(111.6 mm)>森林(95.9 mm)>竹林(83.9mm)。在明晰土壤总蓄水容量(>0 MPa)、重力水容量(0—0.01 MPa)、有效水容量(0.01—1.5 MPa)、无效水容量(>1.5 MPa)等概念的基础上,建议用重力水容量和土壤有效水容量两个指标来评价生态系统土壤的水源涵养功能,其中土壤重力水容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补充地下水和调控河川径流量的能力,而土壤有效水容量可以反映生态系统本身保蓄水分的潜力,这些指标均可以通过土壤水分特征曲线进行求算。乌云界自然保护区森林和竹林土壤对于补充地下水和调控河川径流量的能力较强,而灌丛和草地土壤保蓄水分的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45.
王艳芳  沈永明 《生态学报》2012,32(15):4844-4851
利用RS、GIS手段研究分析了盐城新洋港—新港闸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景观格局的时空变化及其驱动力因子,结果表明:1992—2008年间,在景观面积变化方面,全区内景观主体由自然景观变成了人工景观;核心区内自然景观面积变化不大,仍以自然景观为主;缓冲区和试验区内的自然景观面积都不断减少,分别减少了约30%和75%。在景观破碎度方面,全区内景观的密度指数增加1倍,景观破碎化程度加剧;核心区内斑块密度指数呈现略减,各景观类型的平均斑块的面积增大,景观破碎化程度略增但不显著;缓冲区和试验区破碎化程度加剧。在景观多样性方面,全区内景观格局由简单变得复杂化,多样性指数增大,异质化程度增加;核心区内景观多样性呈现略增但不显著;缓冲区内景观多样性显著增加;实验区内多样性指数减小,景观异质化程度降低;整个研究区内的景观格局向均衡化方向发展,核心区和缓冲区变化与全区一致,而试验区景观格局朝单一化方向发展。由于引起景观格局变化的外界干扰不断加深,盐城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景观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开发之间的矛盾亦将愈发突出。  相似文献   
146.
2008年的汶川地震发生在大熊猫集中分布的区域,对大熊猫的栖息地造成了严重破坏.利用龙溪—虹口和唐家河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震前(2003~ 2007)和地震后(2008~ 2010)共计7年的大熊猫监测数据,就汶川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利用格局的影响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地震前5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2)地震后的2年间,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3)地震前后连续7年调查的样线中,大熊猫对栖息地的利用格局在年间没有显著变化;(4)在龙溪一虹口保护区,大熊猫对样线的利用与滑坡体的面积没有显著关系,即大熊猫对栖息地的空间利用没有受到滑坡体面积大小的显著影响;(5)虽然从现有资料发现地震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利用格局没有显著的影响,但仍然需要在震后加强对大熊猫及其栖息地的保护.  相似文献   
147.
江西井冈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地处114° 04′~114°16′E,26° 28′~26°40′N,位于江西省西南部,东边江西泰和、遂川两县,南邻湖南炎陵县,西靠湖南茶陵县,北接江西永新县.蜘蛛是农林生态系统害虫天敌的主要类群,也常作为生态系统稳定的指示生物.作者等人通过对井冈山白然保护区蜘蛛资源及区系分布进行野外调查、标本采集和分类鉴定等,发现该保护区有蜘蛛18科48属73种,其中6种为江西新记录种,18种为未确定种.  相似文献   
148.
为了解及合理开发大型真菌资源,调查了安徽省鹞落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大型真菌的种类组成及生态分布。结果表明:该区大型真菌资源丰富,在食用、药用和营林等方面具有很好的开发前景。  相似文献   
149.
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群落优势种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根据五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油松群落57个样地调查资料,通过TWINSPIN聚类分析对该群落类型进行了划分,将划分群丛类型作为资源轴,计算了乔木和灌木树种Shannon-Wiener和Hurbert生态位宽度及Morisita重叠指数。结果表明:油松群落共划分为7个群丛。乔木层油松、辽东栎、茶条槭的生态位宽度(Shannon-Wiener和Hurbert生态位宽度)较大,LB和HB分别是1.656、1.404、1.047和0.948、0.735、0.386。灌木层水栒子、土庄绣线菊、陕西荚蒾的生态位宽度较大,LB和HB分别是1.562、1.401、1.300和0.512、0.447、0.389。乔木层生态位高度重叠的占6%(>0.8),中度重叠的占10%(0.6~0.8),小于0.6的低度重叠的占84%,灌木层高度重叠者占7%(>0.8),中度重叠者占10.39%(0.6~0.8),小于0.6的低度重叠者占82.25%。说明油松群落组成植物对当地环境具有较高的适应性和资源环境利用能力,种间竞争较小,有些物种的生态位明显趋于特化,群落处于共摊阶段。  相似文献   
150.
Aims Our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e Nokrek Biosphere Reserve (NBR) in the Garo hills districts of Meghalaya, Northeast India. Our aim was to assess the effects of human activities on plant diversity,population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Methods We selected a representative 1.2 hm2 stand in both the core and buffer zones of NBR. Structure and composition were determined by randomly sampling square quadrats, population structure was assessed by determining age structure, and regeneration was assessed by measuring densities of seedling, sapling and adult trees.Important findings More woody species were recorded from the core zone than the buffer zone (87 vs. 81 species), and there were a large number of tropical, temperate, and Sino-Himalayan, Burma-Malaysian and Malayan elements, primitive families and primitive genera. The trees were distributed in three distinct strata,canopy, subcanopy and sapling. Subcanopy and sapling layers had the highest species richness (81% -88% ). Lauraceae and Euphorbiaceae were the dominant families in terms of the number of species, and a large number of families were represented by single species. Most woody species (57 % - 79 % ) were contagiously distributed and had low frequency ( < 20% ). Although stand density was high in the buffer zone, its basal area was low compared to the stand in the core zone. Low similarity and high β-diversity indicate marked differences in species composition of the stands. Shannon diversity index was high in both the stands, while Simpson dominance index was low. The diameter-class distribution for dominant species revealed that the most had a large number of young individuals in their populations. Preponderance of tree seedlings, followed by a steep decline in population density of saplings and adult trees, indicated that the seedling to sapling stage was the most critical in the life cycle of the tree populations. Most species (42 % - 48 % ) had no regeneration,25 % - 35 % had good/fair regeneration, and the rest had poor regeneration or reoccurred as immigra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