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0篇
  免费   38篇
  国内免费   94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5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5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14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19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3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7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91.
西双版纳望天树林的群落生态学研究   总被引:38,自引:6,他引:32  
朱华 《云南植物研究》1992,14(3):237-258
  相似文献   
192.
【目的】生境类型和环境因子对物种分布和维持具有重要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不同生境类型对蝴蝶群落多样性及其群落结构影响的差异,以及环境因子对蝴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的影响,为区域变动尺度蝴蝶多样性维持机制的研究奠定基础。【方法】于2019年8月和10月,在西双版纳地区采用样线法,调查了天然林、次生林、复合生境、人工林和农田5种生境中蝴蝶的物种,分析了蝴蝶群落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及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2019年从西双版纳共采集蝴蝶2 226头,隶属于11科98属175种,在西双版纳州级尺度上蝴蝶物种丰富度高于县域尺度。在西双版纳州级尺度上,蝴蝶的物种丰富度和多度在5种生境间存在显著差异,而在县域尺度上,物种丰富度、多度和Chao 1物种丰富度估计值没有一致性规律。群落结构相似性结果显示,在西双版纳州级尺度上,蝴蝶群落结构在不同生境类型间存在极显著差异,在县域尺度上,仅勐腊区域蝴蝶群落结构在不同生境类型间存在显著差异。蝴蝶物种丰富度和多度不仅受到生境类型的影响,还受到温度、年均降水和海拔的影响。【结论】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区域变动尺度上,生境类型对西双版纳蝴蝶的多样性的影响较大,而温度、年均降水和海拔是维持蝴蝶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素。这些发现对当前人类导致的生境丧失和气候变化时代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3.
泥蜂是一类重要的捕猎性天敌昆虫和传粉昆虫。本研究于2018年6月-2019年11月对西双版纳地区观赏经作区、柚林区、古茶林区和农田区(样地Ⅰ-Ⅳ)4个调查区采用马氏网诱捕方法定期定点调查,每月调查一次。结果如下:西双版纳调查区域分布有泥蜂类群3科15族27属110种;其中,泥蜂科包括3族5属7种;蠊泥蜂科包括2族3属8种;方头泥蜂科包括10族19属95种,为该地区的优势科。脊短柄泥蜂属Psenulus、小唇泥蜂属Larra和短翅泥蜂属Trypoxylon为优势属,刻臀小唇泥蜂Larra fenchihuensis、磨光小唇泥蜂红腿亚种Larra polita luzonensis为优势种。4个作物区的优势科均为方头泥蜂科,但不同作物区泥蜂的优势属种存在差异,观赏经作区(样地Ⅰ)优势属为脊短柄泥蜂属和短翅泥蜂属,优势种为普氏脊短柄泥蜂指名亚种Psenulus pulcherrimus pulcherrimus(17.4%)和岩田隆痣短柄泥蜂Carinostigmus iwatai(15.6%);柚木林区(样地Ⅱ)优势属为脊短柄泥蜂属和短翅泥蜂属,优势种为普氏脊短柄泥蜂指名亚种(17.7%)和锡兰脊短柄泥蜂Psenulus ceylonicus(11.3%);古茶林区(样地Ⅲ)优势属为短翅泥蜂属和小唇泥蜂属,优势种为刻臀小唇泥蜂(15.6%)和吉打州短翅泥蜂Trypoxylon kedah(12.5%);农田区(样地Ⅳ)优势属为小唇泥蜂属和短翅泥蜂属,优势种为刻臀小唇泥蜂(21.7%)和磨光小唇泥蜂红腿亚种(21.7%)。15属多区分布,12属单区分布。植被差异是影响泥蜂物种多样性的重要因子,植被群落复杂程度影响泥蜂群落特征指数,植被群落越复杂的环境,泥蜂群落种类越丰富,物种多样性越高。泥蜂物种多样性随季节的变化而明显变化,降雨量和温度等气候因素是影响泥蜂多样性变化的重要因子。4个样地之间泥蜂群落相似性系数表示为中等不相似或极度不相似水平,表明不同样地中泥蜂群落组成差异很大。本研究明确了西双版纳4个不同经济作物环境中的泥蜂物种多样性,可为天敌昆虫资源的保护和利用以及害虫生物防治等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4.
论滇南西双版纳的森林植被分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华 《云南植物研究》2007,29(4):377-387
本文基于多年研究成果的总结,对西双版纳森林植被的分类、主要植被类型及其特征进行了系统归纳,并讨论了它们与世界类似热带森林植被的关系。以群落的生态外貌与结构、种类组成和生境特征相结合作为植被分类的原则和依据,可以将西双版纳的热带森林植被分类为热带雨林、热带季节性湿润林、热带季雨林和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四个主要的植被型,包括有至少二十个群系。热带雨林包括热带季节雨林和热带山地(低山)雨林二个植被亚型。热带季节雨林具有与赤道低地热带雨林几乎一样的群落结构和生态外貌特征,是亚洲热带雨林的一个类型,但由于发生在季风热带北缘纬度和海拔的极限条件下,受到季节性干旱和热量不足的影响,在其林冠层中有一定比例的落叶树种存在,大高位芽植物和附生植物较逊色而藤本植物和在叶级谱上的小叶型植物更丰富,这些特征又有别于赤道低地的热带雨林。热带山地雨林是热带雨林的山地亚型,是该地区热带山地较湿润生境的一种森林类型,它在植物区系组成和生态外貌特征上类似于热带亚洲的低山雨林,隶属于广义热带雨林植被型下的低山雨林亚型。热带季节性湿润林分布在石灰岩山坡中、上部,在群落外貌上类似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但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与后者不同,它是石灰岩山地垂直带上的一种植被类型。热带季雨林是分布在该地区开阔河谷盆地及河岸受季风影响强烈的生境的一种热带落叶森林,是介于热带雨林与萨王纳之间的植被类型。热带山地常绿阔叶林(季风常绿阔叶林)是西双版纳的主要山地植被类型,它分布在热带季节雨林带之上偏干的山地生境。它在植物区系组成上不同于该地区的热带季节雨林,在生态外貌特征上亦不同于热带山地雨林,是发育在受地区性季风气候强烈影响的热带山地的一种森林植被类型。  相似文献   
195.
棕果蝠取食对两种榕树种子萌发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利用聚果榕(Fieus racemosa)和对叶榕(Fieus hispida)成熟的果实饲喂笼养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比较了不同处理的3组种子的萌发行为:(1)棕果蝠粪便中的种子;(2)被吐出的果渣中的种子;(3)成熟果实中的种子(对照)。棕果蝠取食行为显著影响了两种榕树种子的萌发过程,3种不同处理的种子萌发过程及最终萌发率(GP)之间都存在显著的差异。聚果榕种子经过棕果蝠消化道后GP显著降低,而对叶榕种子的GP显著提高。棕果蝠粪便中的聚果榕种子萌发开始(GS)和最短萌发时间(Tmin)均比对照种子延迟了2d,但其粪便中的对叶榕种子G5比对照种子提前了1d,Tmin提前了2d;与之相似,前者种子萌发比果实中种子提前2d达到萌发总量的50%(T50),但后者没有改变T50。不同种榕果果渣中的种子萌发行为也有重大差异:聚果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和T50均比对照种子延迟1d,GS没发生改变;而对叶榕果渣中种子的Tmin比对照种子提前了3d,GS提前1d,T50没有改变。棕果蝠取食两种榕果后在飞行过程中排泄,进而有效的散布种子;而且通过消化明显改变了种子萌发行为,使种子萌发类型更为多样,增加了种子在不同时空条件下萌发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6.
李庆辉  朱华 《广西植物》2007,27(5):741-747
基于西双版纳地区季风常绿阔叶林的植被调查资料,统计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区系组成,记录有种子植物95科223属351种(包括变种和亚种)。种子植物科的分布区类型中以泛热带分布科最多,达41个,占总科数的43.16%。属的分布类型中,热带分布属共计187个,占总属数的83.86%。在热带分布属中,又以泛热带分布属最多,达61个,占总属数的27.35%;其次为热带亚洲分布属,计有47个,占总属数的21.08%。种的分布类型中,各类热带分布的种最多,占总种数的70.37%,其中又以热带亚洲成分占优势。分布区类型的分析表明西双版纳季风常绿阔叶林种子植物区系具热带亚洲植物区系的特点,属马来西亚植物区系的一部分。进一步分析表明此区系具热带北缘的性质,但同时也呈现出向亚热带植物区系的过渡。  相似文献   
197.
通过所收集的1175种(品种)植物的1390个傣名,并对生活型外的1691个含义进行分析、统计、归纳,阐明了傣族对植物的认知。他们用“宏哦宾”,即“从地上长出来的,有生命的东西”对“植物”这个抽象而综合词汇进行定义,与现代科学“从地上长出的任何东西”的“植物”定义异曲同工,这是世界上很多其它民族所没有的。他们把植物的生活型和经济类型作为“属”名,把植物的形态特征、经济用途、分布生态和故事传说等有关含义作为“种”名,在对1691个植物名字含义的统计中,它们分别占了60%、30%、8%和2%,充分体现了傣族对植物“见什么像什么就叫什么”的植物命名方法。它类似于现代植物分类学对植物命名的林奈氏“双名法”。基于傣族对植物的认知和植物傣名结构,可以建立起“植物界”、栽培植物和野生植物的两个“科”、生活型和经济类型的约20个“属”,以及具有“双名”的3000多个“种”和1000多个“品种”的5个结构层次的民间植物分类系统。  相似文献   
198.
大气氮沉降或人类活动导致生态系统氮输入增加,可能会提高土壤氮含量水平,促进优势种的生长和减少环境异质性,从而使物种共存的生态位减少,群落物种多样性降低。为研究土壤氮含量的增加对森林群落乔木树种多样性的影响,本研究在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随机设置了14个1 ha的样方,对各样方土壤总氮( TN)含量、乔木树种丰富度以及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20 ha动态监测样地中各样方乔木树种及建群种望天树( Parashorea chinensis)生物量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土壤氮含量与乔木树种丰富度具有显著负相关而与群落及建群种望天树生物量具有显著正相关。我们推测其机制可能是:土壤氮含量增加促进了建群种望天树等的生长及群落生物量的积累,减少树种共存的生态位,由于竞争排斥等原因而导致群落树种丰富度降低。因此,减少生态系统人为氮输入,对于保护西双版纳热带季节雨林乔木树种多样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9.
利用地面观测和单绳上树法初次对布龙自然保护区勐宋片区开展的附生维管植物调查表明:1)在6个样地77株宿主上(共调查96株乔木,占地约0.2ha),共有1 756株、丛个体,隶属14科47属103种;相比世界其他区域,物种丰富度处于旧世界热带水平区间,高于温带,但明显低于新世界热带水平;2)兰科植物为最丰富的类群(60%),其次为蕨类植物(24%),其他类群占16%;3)垂直分布特征研究表明,距地面10~ 15 m的中等高度带为物种最丰富的区间,约有51%的物种;0~5m高度带为个体数量最多的区间,共有约24%个体,揭示了除中等高度带以外的另一个重要附生生境;4)常见的绞杀型榕属植物未见,而半附生植物密脉鹅掌柴(Schefflera elliptica)和多蕊木(Tupidanthus calyptratus)数量较多.  相似文献   
200.
Emissions of biogenic 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 have important roles in ecophysiology and atmospheric chemistry at a wide range of spatial and temporal scales. Tropical regions are a major global source of VOC emissions and magnitude and chemical speciation of VOC emissions are highly plant-species specific. Therefore it is important to study emissions from dominant species in tropical regions undergoing large-scale land-use change, for example, rubber plantations in South East Asia. Rubber trees ( Hevea brasiliensis ) are strong emitters of light-dependent monoterpenes. Measurements of emissions from leaves were made in the dry season in February 2003 and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et season in May 2005. Major emitted compounds were sabinene, α -pinene and β -pinene, but β -ocimene and linalool also contributed significantly at low temperature and light. Cis -ocimene was emitted with a circadian course independent of photosynthetic active radiation (PAR) and temperature changes with a maximum in the middle of the day. Total isoprenoid VOC emission potential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wet season (94 μg gdw−1 h−1) was almost two orders of magnitude higher than measured in the dry season (2 μg g dw−1 h−1). Composition of total emissions changed with increasing temperature or PAR ramps imposed throughout a day. As well as light and temperature, there was evidence that assimilation rate was also a factor contributing to seasonal regulating emission potential of monoterpenes from rubber trees. Results presented here contribute to a better understanding of an important source of biogenic VOC associated with land-use change in tropical South East Asia.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