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339篇
  免费   345篇
  国内免费   390篇
  2024年   56篇
  2023年   152篇
  2022年   129篇
  2021年   126篇
  2020年   162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61篇
  2017年   96篇
  2016年   89篇
  2015年   95篇
  2014年   159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109篇
  2011年   135篇
  2010年   77篇
  2009年   71篇
  2008年   92篇
  2007年   55篇
  2006年   38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3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30篇
  2001年   16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1.
β-连环素(β-catenin)作为一种重要的信号转导分子和细胞间黏附分子,是近年来研究异常活跃的蛋白。多项研究结果显示β-连环素是Wnt信号转导通路的关键调控点并是构成粘附连接的E-cd/cat复合体的胞内重要组份,并通过与多种蛋白的结合参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增殖分化、侵袭转移等生物学过程。本文阐述了β-cat基因、蛋白结构、表达调控、其降解与其丝/苏氨酸磷酸化的关系、及其在细胞内转运与APC基因的调控机制的联系、其出入细胞核及核内活化转录的分子机制、β-cat作为E-cd/cat复合体重要组分如何参与肿瘤浸润、转移过程;探讨了β-cat同时参与Wnt信号转导通路及E-cd/cat复合体构成的双重功能之间的辩证联系,对β-cat研究和应用前景提出了相应的设想和展望。  相似文献   
112.
胰岛素受体底物家族与Ⅱ型糖尿病关系性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胰岛素受体底物分子(IRS)是调节胰岛素信号通路的关键物质,在维持细胞生长,分裂和代谢中起着重要作用。目前已发现的家族成员有四个(IRS-1、IRS-2、IRS-3、IRS-4)。目前研究表明,糖尿病的发生与之密切相关:胰岛素信号通路与其他信号通路发生交叉发生干扰,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引发Ⅱ型糖尿病;IRS蛋白的结构、表达水平异常导致胰岛素信号的中断或减弱,并表现为胰岛素抵抗;四种IRS分子表达的不平衡,致使胰岛素分泌调节的稳态被破坏也可能是糖尿病发病的原因之一。Fox蛋白家族是动物细胞内的一类转录因子,与细胞代谢密切相关。Fox蛋白靶点有可能作为研究治疗糖尿病方法的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13.
摘要 目的:观察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半乳糖凝集素-3(Gal-3)、和肽素(Copeptin)水平及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TLR4)/核转录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2019年8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97例老年CHF患者,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分别为48例和49例,对照组接受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研究组接受芪苈强心胶囊联合沙库巴曲缬沙坦钠治疗,两组均治疗3个月。对比两组疗效、血清Gal-3及Copeptin水平、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心功能指标及6 min 步行实验(6MWT)距离。记录两组用药安全性。结果:研究组(93.88%)的临床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92%)(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高于对照组,6MWT距离长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血清Gal-3、Copeptin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3个月后TLR4 mRNA、NF-κB mRNA、白介素-6(IL-6)mRNA、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mRNA均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对比无差异(P>0.05)。结论:老年CHF患者采用沙库巴曲缬沙坦钠联合芪苈强心胶囊治疗,可调节血清Gal-3、Copeptin水平,改善患者心功能和运动耐力,可能通过抑制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4.
采用MTT法测定不同给药浓度的灰树花多糖(PGF) (1、10、20、50、100和200 μg/mL)在24、48和72 h对乳腺癌细胞(MCF-7)增殖的抑制率,并采用Hoechst染色与流式细胞技术观察20、50和100 μg/mL PGF给药24 h后MCF-7的凋亡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ting对20、50、100 μg/mL PGF给药24 h后MCF-7细胞中Bax、Bcl-2、Pro-Caspase-3以及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进行检测。研究发现PGF给药24、48和72 h后对MCF-7的增殖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随着PGF给药浓度增加,MCF-7细胞核裂解增多,细胞凋亡数量增多。PGF 20、50和100 μg/mL给药对MCF-7细胞Bax、Bcl-2、Pro-Caspase-3以及Cleaved Caspase-3的蛋白表达水平可见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15.
摘要 目的:研究淫羊藿苷缓解腹部皮瓣缺血再灌注损伤(IRI)模型大鼠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取30只SD级大鼠作为研究对象,将其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作假手术组、模型组以及淫羊藿苷组,每组各10只。其中模型组和淫羊藿苷组大鼠均制作大鼠腹部皮瓣IRI模型,假手术组以及模型组大鼠予以生理盐水腹腔注射,淫羊藿苷组大鼠则予以淫羊藿苷腹腔注射。对比各组大鼠皮瓣存活面积及存活率、血清炎症因子以及氧化应激指标水平、皮瓣组织中p38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p38 MAPK)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情况。结果: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的皮瓣存活面积及存活率均低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大鼠的皮瓣存活面积及存活率均高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白细胞介素-10(IL-10)均低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高于模型组;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肿瘤坏死因子-?琢(TNF-?琢)均高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水平均低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SOD、GSH水平均高于模型组;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丙二醛(MDA)水平均高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大鼠血清MDA水平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淫羊藿苷组大鼠皮瓣组织p38 MAPK、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磷酸酶-2(MKP-2)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假手术组,但淫羊藿苷组皮瓣组织p38 MAPK相对表达量低于模型组,而MKP-2相对表达量高于模型组(P<0.05)。结论:淫羊藿苷可通过调控p38 MAPK信号通路缓解炎症反应及氧化应激,发挥减轻腹部皮瓣IRI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6.
摘要 目的:探究芍药苷对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过程中肠道屏障功能和ERK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将24只7-8周龄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组(Normal组,未造模及给药的大鼠)、模型组(Model组,100 mg/kg TNBS给药造模)、低剂量芍药苷组(LPF组,100 mg/kg TNBS +10 mg/kg芍药苷给药处理)和高剂量芍药苷组(HPF组,100 mg/kg TNBS +100 mg/kg芍药苷给药处理),每组6只大鼠。对大鼠推注5%三硝基苯磺酸(TNBS)进行UC大鼠造模,然后灌胃指定浓度的芍药苷,连续处理14 d。通过苏木精伊红(HE)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学观察,通过阿尔辛蓝(AB)染色计算结肠粘液层厚度。通过ELISA法检测结肠组织中细胞因子(IL-6、IL-1β、TNF-α和IL-10)、髓过氧化物酶(MPO)和粘蛋白(MUC2和MUC5AC)的水平。通过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结肠组织中IL-6和IL-10的蛋白表达。通过Western blotting分析蛋白激酶Cα(PKCα)、p-PKCα、ERK1/2和p-ERK1/2的蛋白表达。结果:与Model组(8.38±0.42 cm)相比,LPF组(9.88±0.49 cm)和HPF组(10.92±0.55 cm)UC大鼠的结肠长度显著增加(P<0.05)。与Model组(22.54±1.13 μm)相比,LPF组(41.07±2.05 μm)和HPF组(50.33±2.52 μm)UC大鼠结肠粘液层厚度显著增加(P<0.05)。与Model组相比,LPF组和HPF组UC大鼠的结肠形态明显改善,结肠组织中IL-6、IL-1β、TNF-α和MPO的水平显著降低,而IL-10显著升高(P<0.05)。与Model组相比,LPF组和HPF组UC大鼠结肠组织中MUC2和MUC5AC水平均显著升高,p-PKCα和p-ERK1/2的磷酸化水平也显著升高(P<0.05)。结论:芍药苷抑制了TNBS诱导的UC大鼠结肠炎症并增加了结肠粘液层厚度,从而保护了肠道屏障功能,其机制可能与ER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  相似文献   
117.
摘要 目的:探究牡荆素(Vitexin)对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IRI)后的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M2极化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的Longa法建立大鼠右侧中动脉阻塞/再灌注(MCAO/R)模型。建模后,将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ham,n=10)、MCAO/R组(n=12)、Vitexin组(n=12)和Vitexin+脂多糖(LPS)组(n=12)。Sham组和MCAO/R组腹腔注射2 mL 0.9%生理盐水,Vitexin组腹腔注射2 mL牡荆素溶液(3 mg/kg),Vitexin+LPS组腹腔注射1 mL牡荆素溶液(3 mg/kg)和1 mL LPS溶液(0.5 mg/kg)。1次/d,连续14 d。给药14 d后,根据Zea Longa 5分法对大鼠进行神经功能评分。通过2,3,5-三苯基四唑氯化物(TTC)法检测脑梗死体积。采用双重免疫荧光染色方法检测大脑缺血半影区CD16/32+/Iba1+、CD206+/Iba1+的共表达。通过qRT-PCR或Western blot检测大脑缺血半影区Toll样受体4(TLR4)、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1β、IL-4、IL-10、核因子-κB(NF-κB)p65的mRNA或蛋白表达。使用商用试剂盒检测大脑缺血半影区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含量。结果:与MCAO/R组相比,Vitexin组神经功能评分降低,脑梗死体积降低,MDA水平降低,SOD和GSH-Px水平升高(P<0.05)。与MCAO/R组相比,Vitexin组CD16/32+/Iba1+的阳性细胞数量降低,CD206+/Iba1+的阳性细胞数量升高,TNF-α和IL-1β的mRNA水平降低,而IL-4和IL-10的mRNA水平升高(P<0.05)。与MCAO/R组相比,Vitexin组TLR4 mRNA和蛋白水平降低,细胞核NF-κB p65的蛋白表达水平降低(P<0.05)。然而,LPS给药逆转了牡荆素对上述指标的影响(P<0.05)。结论:牡荆素部分通过TLR4/NF-κB信号通路促进大鼠CIRI后小胶质细胞/巨噬细胞向M2表型极化,从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8.
摘要 目的:观察补肾化痰方联合穴位埋线对肾虚痰湿证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患者性激素、糖脂代谢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oll样受体4/核转录因子-κB(TLR4/NF-κB)信号通路的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2019年10月-2021年10月期间来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就诊的80例肾虚痰湿证PCOS患者分为对照组(40例,常规西药治疗)和观察组(40例,补肾化痰方联合穴位埋线治疗)。治疗后,对比两组临床疗效,以及治疗前后的中医症候积分、性激素、糖脂代谢和外周血单核细胞TLR4/NF-κB信号通路相关指标。结果:观察组的临床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的中医症候总积分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的促卵泡激素(FSH)、黄体生成素(LH)、总睾酮(T)水平更低,雌二醇(E2)水平更高(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空腹胰岛素(FINS)、糖化血红蛋白(HbAlc)、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水平均更低(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相比,观察组的TLR4、NF-κB、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均更低(P<0.05)。结论:补肾化痰方联合穴位埋线可有效改善肾虚痰湿证PCOS患者的性激素、糖脂代谢水平,可能通过抑制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减轻炎症反应来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9.
徐珺  赵静  陈珂 《生物技术》2022,(2):216-220
[目的]探讨子宫蜕膜组织miR-29a、miR-155表达在小鼠流产过程中的作用及机制。[方法]采用DBA/2×CBA/J的Clark经典反复流产模型小鼠15只作为研究组,15只正常小鼠作为对照组,分别在妊娠15 d后摘取小鼠子宫,采用HE染色观察小鼠子宫蜕膜组织形态;PT-PCR、Western Blot等方式检测子宫蜕膜组织中miR-29a、miR-155的表达水平和MAPK家族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正常小鼠相比,复发性流产小鼠的子宫脱膜组织细胞形态异常,细胞核数量明显减少;脱膜组织的miR-29a表达明显增加,miR-155表达显著减少;脱膜组织的P38、ERK1/2和JNK蛋白表达明显减少。[结论]复发性流产小鼠体内的miR-29a表达较正常小鼠上升,而miR-155表达下降,其主要通过抑制MAPK信号通路中的P38、ERK1/2和JNK蛋白表达来调节子宫脱膜组织病变,临床上可用于诊断复发性流产疾病。  相似文献   
120.
干扰素信号通路是细胞抵抗病原微生物侵染的重要防线。通过识别病源相关模式分子、激活下游通路,干扰素的表达被显著上调并分泌于细胞外,作用于自身和周围细胞,引发众多下游基因的转录激活。这些基因产物直接参与抗侵染过程或调控机体免疫反应。干扰素信号通路需要被正确调控,其异常激活会导致炎症和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生。正确地识别“自己”和“非己”分子是首要的一步。鉴于干扰素通路所抵抗的微生物侵染中,核酸分子是重要的免疫原性分子,内源性核酸分子的代谢调控显得尤为重要。细胞编码一系列参与核酸代谢的酶,这些蛋白质功能的发挥对保持细胞核酸稳态至关重要。以单基因突变引发的自身免疫疾病Aicardi-Goutières综合征为例,目前发现9种基因可突变致病,均来自DNA代谢相关的和RNA代谢相关的基因。尽管这9种基因突变都导致干扰素通路的异常激活,但中间所依赖的参与蛋白并不相同。可见,同样症状的疾病,其致病机理也可能不同,这也将影响有效治疗方案的确定,凸显基因检测在诊治自身免疫疾病中的必要性。本综述通过阐述细胞内环境稳态对干扰素通路正确识别“自己”和“非己”的重要作用,帮助理解自身免疫疾病的发病机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