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31篇
  免费   432篇
  国内免费   238篇
  2024年   12篇
  2023年   109篇
  2022年   148篇
  2021年   194篇
  2020年   228篇
  2019年   198篇
  2018年   171篇
  2017年   149篇
  2016年   145篇
  2015年   153篇
  2014年   264篇
  2013年   259篇
  2012年   187篇
  2011年   210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84篇
  2008年   166篇
  2007年   164篇
  2006年   171篇
  2005年   14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100篇
  2002年   96篇
  2001年   79篇
  2000年   69篇
  1999年   59篇
  1998年   44篇
  1997年   63篇
  1996年   47篇
  1995年   50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32篇
  1991年   41篇
  1990年   44篇
  1989年   36篇
  1988年   26篇
  1987年   25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36篇
  1984年   30篇
  1983年   21篇
  1982年   29篇
  1981年   31篇
  1980年   13篇
  1979年   22篇
  1978年   11篇
  1977年   12篇
  1976年   11篇
  1973年   13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0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21.
Disease resistance (R) gene, RPP13,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resistance of plants to pathogen infections; its function in resistance of wheat to powdery mildew remains unknown. In this study, a RNA-Seq technique was used to monitor expression of genes in susceptible wheat ‘Jing411’ and resistant near-isogenic line ‘BJ-1’ in response to powdery mildew infection. Overall, 413 differential expression genes were observed and identified as involved in disease resistance. RPP13 homologous gene on wheat chromosome 7D was preliminarily identified using the wheat 660K SNP chip. RPP13 was highly expressed in ‘BJ-1’ and encodes 1,027 amino acids, including CC, NB and LRR domain, termed TaRPP13-3. After inoculation with powdery mildew, expression of TaRPP13-3 in resistant wheat changed with time, but average expression was higher when compared to susceptible variety, thus indicating that TaRPP13-3 is involved in resistance to powdery mildew. Virus-induced gene silencing (VIGS) was used to inhibit expression of TaRPP13-3 in resistant parent ‘Brock’. Results indicated that silencing of TaRPP13-3 led to decreased disease resistance in ‘Brock’. Overall results of this study indicate that TaRPP13-3 gene is involved in the defence response of wheat to powdery mildew and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wheat powdery mildew interactions.  相似文献   
122.
符松  单伟  马超  钟陈义 《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20,32(7):798-800, 804
目的研究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患儿血清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和红细胞沉降率(ESR)水平变化及切口脓液病原菌分布。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9年7月我院收治的100例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患儿为观察组,对照组选取同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80例健康儿童。对比两组对象血清CRP、PCT和ESR水平,同时分析观察组患儿阑尾切除术后切口脓液病原菌的构成。结果观察组患儿血清CRP、PCT和ESR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送检的100例脓液及脓性分泌物标本中检出细菌51例,检出率为51.00%。共分离得到病原菌55株(其中有4例为2种细菌混合感染),病原菌种类共13种,其中革兰阴性菌39株(70.91%),革兰阳性菌16株(29.09%),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49.09%)、肺炎克雷伯菌(10.91%)、金黄色葡萄球菌(9.09%)和铜绿假单胞菌(5.45%)。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厄他培南、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氨曲南较为敏感。结论阑尾切除术后切口感染患儿血清PCT、CRP和ESR水平较高,主要病原菌为大肠埃希菌。  相似文献   
123.
目的分析肠道菌群紊乱对呼吸道感染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影响,探讨肠内营养对此类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16例呼吸道感染患者作为观察组,进一步将其分为非菌群失调组(50例)和菌群失调组(66例),选取同期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对象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和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同时对菌群失调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应用肠内营养治疗,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1)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双歧杆菌/大肠埃希菌比值(B/E)显著低于对照组,而肠球菌、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观察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0.05);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IgM、IgA、IgG水平均显著低于非菌群失调组(均P0.05)。(2)观察组患者肠道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及B/E值与血清IgM、IgA、IgG水平呈显著正相关(均P0.05),而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与之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3)菌群失调组患者血清ALB、PA水平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CRP、PCT水平逐渐降低,IgM、IgA、IgG水平逐渐升高,乳杆菌、双歧杆菌数量和B/E值逐渐增加,大肠埃希菌和肠球菌数量逐渐减少(均P0.05)。结论呼吸道感染患者存在明显的肠道菌群失调情况,其与患者免疫球蛋白水平的降低有关,这可能是引发呼吸道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肠内营养支持疗法能有效改善患者肠道菌群失调,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增强机体免疫力,提高患者营养状况及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4.
目的研究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患儿肠道微生态平衡紊乱的关系。方法选择102例反复呼吸道感染患儿为研究组,167例急性肺炎患儿为肺炎对照组,142例健康体检儿童为正常对照组。采用16S rRNA荧光定量PCR检测3组对象肠道双歧杆菌及大肠埃希菌数量,计算B/E值,并比较3组研究对象细胞免疫功能。结果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依次降低,大肠埃希菌依次增多,B/E值依次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正常对照组、肺炎对照组以及研究组儿童血液中CD3~+、CD4~+细胞水平以及CD4~+/CD8~+依次降低,CD8~+细胞水平依次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儿童反复呼吸道感染与肠道微生态失衡具有一定相关性,肠道微生态稳态的维持可为反复呼吸道感染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25.
目的探究HPV感染与阴道微生态、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取2017年11月至2018年11月在我院治疗的70例HPV感染患者(研究组),随机选取同一时期来我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70例(对照组)。治疗前后分别对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对象进行HPV检测、阴道分泌物检查以及炎症反应检查,观察并记录两组研究对象的情况。结果治疗前研究组患者HPV感染情况[高危型HPV感染31例(44.3%),低危型HPV感染为39例(55.7%)]明显高于对照组[高危型HPV感染2例(2.8%),低危型HPV感染5例(7.1%)](t=38.314 0、33.345 0,均P0.05);研究组患者阴道微生态(乳杆菌为3 000±50、厌氧菌为1 050±100、需氧菌为800±65)明显低于对照组(乳杆菌为5 114±222、厌氧菌为2 334±100、需氧菌为1 500±100)(t=15.395 1、14.521 1、16.126 0,均P0.05);研究组阴道炎症发病情况[阴道毛滴虫阴道炎29例(41.43%)、念珠菌阴道炎为22例(31.43%)、细菌性阴道炎19例(27.14%)]明显多于对照组[阴道毛滴虫阴道炎11例(15.71%)、念珠菌阴道炎9例(12.86%)、细菌性阴道炎8例(11.43%)](χ~2=11.340 0、7.002 0、5.552 0,均P0.05)。结论临床上HPV感染很常见,患者多伴发阴道炎症,HPV感染患者阴道正常菌群变少,阴道微生态环境紊乱。  相似文献   
126.
目的探究妊娠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group B Streptococcus,GBS)的感染对肠道菌群和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8年3月至2019年11月大连市中心医院孕检并分娩的妊娠妇女744人为对象,调查并统计B族链球菌的感染率;筛选有和没有B族链球菌感染妊娠妇女各47人,调查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选取信息匹配的妊娠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感染和未感染的妊娠妇女,采集粪便样本,提取菌群DNA,用16S rDNA方法分析菌群变化。结果744名妊娠妇女中B族链球菌检出49例,感染率为6.59%;B族链球菌感染组总的不良妊娠发生比例为76.6%,正常组发生比例为27.7%(χ^2=5.491,P<0.05)。B族链球菌感染组妊娠妇女胎膜早破(χ^2=16.177,P<0.01)、难产(χ^2=21.134,P<0.01)和羊水异常(χ^2=22.989,P<0.05)的发生率与未感染组比较显著增高。B族链球菌感染组妊娠妇女肠道菌群发生显著变化。结论妊娠晚期阴道B族链球菌的感染可能引起肠道菌群紊乱,增加不良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7.
虽然,美国已有关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检测和治疗的指南,但对患者进行治疗前后H.pylori检测的建议通常没有得到遵循。来自美国不同地区研究成人和儿童H.pylori感染处理的11名专家参加了"休斯敦共识会议",并在会议中讨论诊断H.pylori感染的关键因素:确定目标人群进行H.pylori检测;抗生素药物敏感性对检测和治疗的影响;确认H.pylori感染和确认根除治疗结果的合适方法。专家被分为多组,采用改良的Delphi小组讨论法来评定需行H.pylori检测的目标人群,抗生素药物敏感性检测方法和治疗方法、根除治疗后的结果确认及相关检测方法。证据质量和建议强度均采用GRADE系统进行评估。各工作小组的结果将提交给所有小组成员进行最后的共识表决。在专家共识会议之后,这些结论将提交给一个独立的胃肠病学专家小组进行验证,并对会议中提出的29项声明进行认同程度评估。最后的建议是基于现有最佳证据提出,并提供带参考文献的共识声明,以便在全美各地的医疗保健体系中实施。  相似文献   
128.
聚集在人体肠道的菌群对维持机体正常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作用,肠道菌群的失调会导致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及炎症性肠病等疾病。粪菌移植是将健康供者肠道内的功能菌群转移到患病个体的肠道内,重建患者的肠道微生态环境,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研究发现,粪菌移植在治疗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方面表现出较高的治愈率,同时对炎症性肠病有积极的疗效。益生菌是一类能发挥健康作用的活性微生物,当机体摄入足够数量的益生菌,益生菌能在宿主肠道内定植,可以恢复并维持宿主肠道菌群的平衡。益生菌可作为预防复发性艰难梭菌感染的辅助治疗,同时在缓解炎症性肠病方面也有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9.
目的分析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病原菌分布、病原菌耐药性、患者用药特征及其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5年3月至2017年3月在我院急诊科进行住院治疗,且年龄60岁的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60例为研究对象,对患者的一般资料及病原菌分布情况、耐药情况和患者用药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60例患者中有30例出现肺部感染,感染率为50.00%。肺部感染患者中死亡4例。肺部感染患者痰液中共培养出28株病原菌,其中革兰阴性菌21株,革兰阳性菌5株,真菌2株。30例肺部感染患者共使用6种抗感染药物,其中哌拉西林/舒巴坦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为依替米星及美罗培南。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和患者用药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存在相关性。结论急性脑梗死并发肺部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耐药情况及患者用药情况与患者的预后密切相关,应针对上述因素给予患者合理的治疗。  相似文献   
130.
目的了解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常见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性情况,评估(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在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浙江省人民医院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状况,同步分析G试验检测结果。结果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病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所检出的90株假丝酵母菌对两性霉素B最为敏感,敏感率为100.00%;对5-氟胞嘧啶、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98.89%、90.00%、87.78%和77.78%。热带假丝酵母菌对伏立康唑、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敏感率分别为56.25%、50.00%和43.75%,光滑假丝酵母菌对伊曲康唑敏感率仅为58.33%。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局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576、P0.001;t=1.988、P=0.049)。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患者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高于局部假丝酵母菌感染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738,P0.001)。90例患者中有54例进行了G试验,其中13例患者G试验先于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G试验阴性患者(54例中有17例G试验为阴性)中有8例第1次送检G试验晚于血培养报阳时间。结论 G试验可作为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的诊断参考依据,血清(1,3)-β-D-葡聚糖水平与假丝酵母菌感染的严重程度有关。G试验联合真菌培养在假丝酵母菌血流感染诊治中具有重要作用,有助于临床早期诊断和监测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