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94篇
  国内免费   456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23篇
  2022年   43篇
  2021年   54篇
  2020年   30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49篇
  2014年   40篇
  2013年   48篇
  2012年   51篇
  2011年   59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53篇
  2008年   65篇
  2007年   65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55篇
  2004年   45篇
  2003年   62篇
  2002年   37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41篇
  1999年   31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6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1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6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7篇
  1987年   6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3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9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31.
浙江大山峰蕨类植物区系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建新  胡伯智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1):2289-2294
在野外调查和褴理资料的基础上,大山峰共有蕨类植物33科58属98种和2变种。优势科为鳞毛蕨科、水龙骨科、蹄盖蕨科.优势属为鳞毛蕨属、卷柏属和复叶耳蕨属。通过对区系组成、性质和特征的分析,表明该区地理成分复杂多样,分布区类型以泛热带分布属、东亚分布种为主,表现出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特点;区系综合系数为-0.290.在相比较的8个山地区系中位居第6;在区系关系上,该区系与天日山、三清山、武夷山区系关系密切,可以归入同一自然区,而与帽儿山区系父系疏远。  相似文献   
132.
关帝山次生林区典型森林交错带物种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俊峰  张芸香 《西北植物学报》2005,25(10):2017-2023
森林交错带富于高的生物多样性。应用Shannon-Weiner指数、Simpson指数、Margalef指数、Pielou指数,研究了关帝山次生林区森林交错带中处于不同演替阶段的群落物种多样性动态特征,同时对交错带内群落与相邻群落的物种多样性特怔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处于森林演替不同阶段的交错带,在由阔叶林、针阔叶混交林到针叶林的演替过程中,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均表现出单峰变化趋势,在演替中后期的针阔叶混交林阶段,指数值最高。Simpson优势度指数则表现出凹形变化.不同于多样性、丰富度指数,在演替中后期,达到最低值。Pielou均匀度指数表现出下降趋势。交错带内群落与相邻群落相比,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较高,具有高的物种多样性,边际效应表现为正效应。Margalef丰富度指数变化与Shannon-Weiner多样性指数变化不一致,只在一定程度上证明了边际正效应的影响。两指数共同反映出研究地区的森林交错带内群落具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  相似文献   
133.
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三种养分含量的空间分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魏晶  邓红兵  吴钢  郝莹婕  尚文艳 《生态学报》2004,24(11):2360-2366
对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 (N、P和 S)在植被 -凋落物 -土壤中的空间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1)在长白山高山冻原植被亚系统中 ,3种养分总含量分布规律是石质高山冻原 (ST) >典型高山冻原 (TT) >沼泽高山冻原 (WT) >草甸高山冻原 (MT) >石海高山冻原 (RT)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72 .4 6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8.5 5 kg· hm- 2 ,10 .33kg· hm- 2 和 13.6 1kg· hm- 2 ;生物量与养分积累分布规律是 WT>TT>MT>ST>RT。 (2 )在长白山高山冻原凋落物亚系统中 ,平均凋落物量是 1.96 kg· hm- 2 ;3种养分积累总量为 :82 .5 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4 6 .2 8kg· hm- 2 ,2 1.14 kg· hm- 2 和 15 .0 8kg· hm- 2 ;养分积累总量分布规律是 TT>WT>RT>MT>ST。 (3)长白山高山冻原土壤 (0~ 2 0cm)亚系统中 ,养分积累总量为 39.6 t·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2 3.76 t· hm- 2 ,5 .86 t· hm- 2和 9.98t· hm- 2。 4 )在长白山高山冻原生态系统中 ,3种养分总积累量为 4 0 6 4 4 .98kg· hm- 2 ,其中 N、P和 S分别是 2 4 734.85 kg· hm- 2 ,10 0 18.7kg·hm- 2 和 5 891.4 3kg· hm- 2 ,土壤库是长白山高山冻原的主要养分储存库  相似文献   
134.
通过丽水白云山植物区系与邻近地区植物区系比较,将白云山植物区系归入了华东植物区系,通过与华东诸山优势科、届、种相似性系数的比较,说明白云山与九龙山、古田山、西天目山、凤阳山的关系较密切,但仍可归属天目山一庐山一黄山植物区。  相似文献   
135.
长白山暗针叶林苔藓植物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长白山北坡暗针叶林对地面和树附生苔藓植物的生物量进行了测定.地面生苔藓采取样带调查取样法测定,树附生苔藓应用McCune方法对树干和树枝的附生苔藓生物量都做了细致的测定.结果表明,长白山暗针叶林中的苔藓植物分布很不均匀,随海拔变化差异很大,海拔1100m最低,仅为543kg·hm^-2;海拔1250m最高,达5097kg·hm^-2.苔藓植物生物量的变化对生境有很好的指示作用,特别是塔藓和拟垂枝藓的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与森林系统的群落学特点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海拔1100~1700m,塔藓的生物量与臭冷杉的重要值变化趋势相近,随海拔升高而减少;拟垂枝藓的生物量与鱼鳞云杉重要值的变化趋势相似,随海拔升高而增加.此外,生物量随海拔的变化表明了不同苔藓植物对环境条件要求的差异,拟垂枝藓比塔藓水分条件要求更高.因此,生物量的研究在植物生理上也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136.
新乡太行山区木本彩叶植物资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概括总结了新乡太行山区的木本彩叶植物资源总量、资源种类、观赏价值和开发潜力,描述了其中几种重要的木本彩叶植物,给新乡木本彩叶植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7.
长白山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和环境梯度分析   总被引:29,自引:6,他引:23  
揭示了森林-沼泽过渡带群落的结构、生产力、植物多样性等群落梯度和交错环境梯度的相关规律,并结合交错区环境梯度分析这些群落特征形成机制,为维持、保护与经营管理这一交错带生物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将长白山地区森林和高、中、低位沼泽所形成的三大类型过渡带研究对象,采用样带网格的调查方法,并应用系统软件分析方法建立了经验回归模型,研究了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的种类组成、群落建群种径级结构与年龄结构、植物多样性、群落生产力及其随生态交错带环境梯度变化趋势。结果表明,森林/沼泽生态交错带群落结构特征、植物多样性、群落生产力均随着交错带环境梯度的变化而呈现有规律的分布格局,沿着沼泽至森林方向的交错区环境梯度,群落建种种发生更替现象;群落种类数目呈现指数递增趋势;群落的径级结构呈现双曲线分布规律性;年龄结构一般呈三次式分布规律;揿样性呈二次式梯增分布趋势;群落生物量均呈现三次函数曲线递增趋势,表现出群落梯度和环境梯度的高度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8.
鄂北高贵山珍稀濒危木本植物调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余超波 《植物学通报》2001,18(4):500-504
本文报道了高贵山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木本植物21种(亚种),其中国务院新近公布的I级重点保护植物1种,II级重点保护植物6种,省级重点保护植物8种,其他珍稀植物6种,分析了高贵山珍稀濒危重点保护木本植物的区系特点,指出了高贵山珍稀濒危树木在湖北珍稀淑危植物保护民中的重要地位,指出了保护高贵山珍烯濒危木本植物的建议和措施。  相似文献   
139.
重庆缙云山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1,他引:2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重庆缙云山大面积分布的亚热带次生性针阔混交林林隙树木更替规律,预测了该类型林林隙演替趋势。结果表明: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表现出强烈的相互更替模式,四川大头茶(Gordonia acuminata)、四川山矾(Symplocos setchuanensis)等常绿阔叶树种自我更替与相互更替两种模式共存;林隙现实树木更替过程不能维持群落现有组成;Markov转移矩阵分析表明未来林冠层组成中马尾松种群将失去优势地位,整个群落将由针阔混交林向常绿阔叶林方向演替。  相似文献   
140.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   总被引:9,自引:4,他引:5  
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海相沉积分布非常广泛,在早石炭世杜内期至晚二叠世各沉积中均含有大量有孔虫化石,其中尤以维宪期和长兴期沉积中的有孔虫化石最为丰富和保存极佳。本文描述了较为常见和特征的分子共11科30属65种,其中8个为新种,根据分析和比较,横断山地区石炭纪和二叠纪有孔虫动物群的组合面貌和特征与我国华南地区同期地层中所见有孔虫动物基本一致,同属“南方型”生物群,同时也与特提斯海域同期地层中有孔虫动物群非常近似,因此可以说明横断山地区当时的海水不仅与我国华南海域及特提斯海域都是相通的,同时都繁衍着大致相同的有孔虫动物群,它们均生活在温暖和盐度较为正常的浅海水域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