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9篇
  免费   22篇
  国内免费   20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14篇
  2020年   13篇
  2019年   11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8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25篇
  2008年   38篇
  2007年   27篇
  2006年   15篇
  2005年   22篇
  2004年   29篇
  2003年   19篇
  2002年   17篇
  2001年   15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5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4篇
  1989年   6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51.
烟粉虱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世界性害虫,是一个快速进化的复合种.本文利用mtCOI分子标记方法,对2010和2011年采自我国9个省(市)的33个烟粉虱种群进行了生物型鉴定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 我国目前存在着B型、Q型、ZHJ-1型、ZHJ-3型、An型以及Nauru型等6种生物型,且不同生物型的分布是不均匀的.遗传距离及系统发育树的分析结果显示,海南省的An型和台湾省的An型聚为一支,为同一来源;中国B型与来自法国和乌干达的B型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达到99%以上;中国的Q型与来自摩洛哥和法国的Q型聚为一个分支,而来自以色列和土耳其的Q型烟粉虱单独聚为一支,说明中国的Q型烟粉虱与来自地中海西部的Q型烟粉虱亲缘关系更近,可以推断中国的Q型烟粉虱的起源地为地中海西部地区.
  相似文献   
152.
蓟马类害虫种类多、体型小,传统的形态学鉴定方法难以快速准确识别.本研究利用DNA条形码通用型引物,以我国田间常见的25种蓟马为靶标扩增其线粒体DNA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mitochondrial cytochrome coxidase subunit Ⅰ gene,mtDNA CO Ⅰ)基因(约650 bp),通过对靶标片段碱基序列的测序及比对分析,以邻接法(NJ法)构建系统发育树,并以Kimura双参数模型计算种内、种间遗传距离.结果表明:聚类分析与形态学签定结果一致,表现为较长的种间分支和较短的种内分支,每个单系分支对应一个物种,同一物种不同单倍型的最初分支白展值均为100%.25种蓟马的种内平均遗传距离为0.0027,种间平均遗传距离为0.2757,种间遗传距离为种内遗传距离的102.1倍;而且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没有重叠区域.结果说明基于COⅠ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以用于不同种类蓟马的快速准确鉴别.  相似文献   
153.
蚜小蜂Bemisia tabaci是烟粉虱的重要天敌, 其中双斑恩蚜小蜂Encarsia bimaculata, 丽蚜小蜂E. formosa以及浅黄恩蚜小蜂E. sophia是国内烟粉虱寄生蜂3个优势种。本研究以采自中国华南、 华东、 华北、 西南地区以及马来西亚、 埃及的E. bimaculata、 E. formosa和E. sophia 3个优势种的8个不同地理种群为研究对象, 对其28S rRNA D2和D3扩展区序列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 Encarsia属的恩蚜小蜂其28S rRNA D2和D3序列在种间水平上高度保守; 与丽蚜小蜂相比, 双斑蚜小蜂与浅黄恩蚜小蜂在遗传关系上更为接近。依据28S rRNA和D2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 同一种的蚜小蜂其种内也存在一定的遗传分化, 比如中国广东的浅黄恩蚜小蜂种群与澳大利亚、 西班牙、 埃及和埃塞俄比亚的浅黄恩蚜小蜂种群接近, 而与泰国的种群的亲缘关系则较远。在系统发育树上, 来自不同国家的(苏丹、 埃及和危地马拉以及澳大利亚)的双斑蚜小蜂种群聚集在同一分支上; 同时, 来自中国衡水和昆明的丽蚜小蜂种群也与来自美国的丽蚜小蜂种群聚集在一起, 却与埃及的种群相距较远。对造成这种同种寄生蜂不同种群之间在遗传距离和地理距离不对称的原因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4.
选用50对SSR引物对新疆现有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进行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有20对引物在72份甜高粱种质资源中表现为多态性。共检测到91个等位基因,每对引物可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目为2~5个,平均为3.45个。多态性信息量(PIC)的变动范围为0.2859~0.6652,平均为0.5057。72份甜高粱种质间的遗传相似系数变化范围为0.2001~1.000,平均值为0.5599。UPGMA聚类分析将72份材料划分为A、B两大类群,A群包括69份材料,而A群又被分成从Ⅰ到Ⅺ共11个亚群,B群包括3份材料,农艺性状近似的大多被聚到同一类群。  相似文献   
155.
不同地理种群烟蚜形态特征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冲  王秀芳  陈丹  王新伟  薛冬  任广伟 《昆虫学报》2013,56(12):1452-1463
烟蚜Myzus persicae是一种世界性的重要农业害虫。为探讨我国不同地理种群烟蚜形态特征变异情况, 本研究测量了我国18个地理种群烟蚜的体长、 体宽、 头宽、 各足腿节长、 各足胫节长等18个形态性状度量特征和Q值, 并进行方差分析和基于欧氏距离与地理距离和海拔差距的Mantel Test, 利用各形态特征与体长的比值构成的比例特征进行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 部分地理种群烟蚜的形态性状差异显著。系统聚类和主成分分析表明, 18个烟蚜地理种群中贵州贞丰种群(ZF-GZ)与其他种群相比差异最大, 陕西南泥湾(NNW-SX)、 湖南慈利(CL-HN)、 安徽谯城(QC-AH)和重庆武隆(WL-CQ)种群差异最小, 其他种群间的差异程度介于这两者之间。Mantel Test显示欧氏距离与地理距离、 海拔高度差距都不具有相关性。烟蚜种群的形态分化不符合地理隔离模式, 地理气候条件对种群形态有一定影响, 种群形态差异的形成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但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  相似文献   
156.
B 《动物学报》2005,51(4):586-597
1999年,2000年和2002年,在西藏西北部的西藏羌塘自然保护区分别沿三条横跨该自然保护区的长度为750-860km的东西向样线估计了藏羚(Pantholopshodgsoni)、藏野驴(Equuskiang)和藏原羚(Procaprapicticaudata)密度(每平方公里个体数)和遇见率(每平方公里遇见个体数)。在低海拔(4500-4700m)地区,藏羚、藏野驴和藏原羚数量很少,在那些人类活动强度高或中等的地区,藏羚、藏野驴和藏原羚的数量也极少,以致无法估计密度或遇见率。在高海拔(4700-5200m)地区,藏羚和藏野驴数量在那些人类和家畜活动强度低的地区,数量总比那些中等人类活动强度的地区高,尽管藏羚的数量差别比藏野驴小。藏原羚的情形不一样,在人类活动强度低或中等的地区的遇见率相仿。在某种程度上,这种差别可能与这些动物的生境偏好有关。看起来,藏原羚、其次是藏野驴比藏羚更能耐受人类和家畜的活动。注意到这三种动物在人类和家畜活动低的地区的结果方差都大,表明三种动物在有人类和家畜活动低的地区与在那些中等人类和家畜活动地区的分布相反的成群分布。三年中有蹄类动物遇见率的模式都相似,在调查期间有蹄类动物种群没有波动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7.
[目的]了解酸性土壤环境里中度嗜酸链霉菌的多样性,调查其物种资源.[方法]用分散和差速离心法及选择性分离培养基从14份云南酸性土壤样品中分离到367株具有链霉菌培养特征的放线菌,并进行了颜色分群.从各颜色类群中选取代表菌株共97株,通过显微形态观察和pH梯度生长实验确定其中的中度嗜酸链霉菌.进一步从中筛选出16株中度嗜酸链霉菌代表菌株,进行16SrRNA基因序列的相似性和系统发育分析,并结合基因组DNA-DNA相关性数据.[结果]分离菌株归为12同的颜色类群,其中80%属于中度嗜酸链霉菌,其代表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了8个距离较远且与已知种不同的进化分枝,可能代表链霉菌属内至少8个不同的新基因种.[结论]用以上方法筛选出的中度嗜酸链霉菌可归为8个不同于已知种的进化群,说明云南酸性土壤含有丰富多样的中度嗜酸链霉菌新物种.  相似文献   
158.
滇金丝猴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野外滇金丝猴目前仅存于金沙江和澜沧江间云岭山脉的一个狭小区域,种群大小约1 700只左右.面临着栖息地高度破碎化、较为猖狂的盗猎活动和日益严重的放牧干扰等问题.分子遗传学和形态学数据都充分证明,滇金丝猴是独立的种.生态学研究表明,滇金丝猴的食性存在季节性差异,其某种程度上的海拔迁移是食物的空间分布和温度相互作用的结果.种群遗传学研究进一步表明,滇金丝猴的遗传多样性比较贫乏,个体间的遗传距离P平均仅为 0.052.建议保护区管理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尽快建立生态走廊,以促进滇金丝猴的遗传稳定性和多样性.  相似文献   
159.
调查陕西渭南地区汉族群体17个Y-STR基因座的多态性,探讨其群体遗传学及法医学应用价值。应用Y-fi le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系统,对413名陕西渭南地区汉族无关男性个体17个Y-STR基因座进行复合扩增,用ABI3130遗传分析仪进行基因分型,计算各基因座的群体遗传学参数,并结合已经发表的其他10个群体相应基因座的单倍型资料,分析各群体间的遗传距离。413名陕西渭南汉族个体共检出405种单倍型,其中397种单倍型仅出现1次,单倍型多样性达0.9999,基因多样性(GD)为0.4130(DYS391)~0.9734(DYS385a/b),累计GD值为0.9999。遗传距离分析提示,陕西渭南汉族与辽宁满族的遗传距离最小(0.00110),与青海藏族的遗传距离最大(0.22333)。结果表明,17个Y-STR基因座在陕西渭南汉族群体中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和较高的非父排除能力,在法医学和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0.
森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Ⅱ.案例实践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结合样地调查和他人对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相关指标的研究资料数据,利用健康距离(HD)评估法和上文建立的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健康评估指标体系框架,对不同人为干扰影响的长白山阔叶红松林生态系统进行系统健康的评估实践.结果按顺序依次为20%强度择伐林0.21<50%强度择伐林0.44<白桦中成林0.67<白桦中幼林0.72<红松人工林0.74<人工落叶松林0.7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