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3篇
  免费   32篇
  国内免费   138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1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1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16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12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7篇
  1997年   5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3篇
  1993年   3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3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4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1篇
  1977年   1篇
  1976年   1篇
  1975年   1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21.
通过访问调查,对陕西凤县林麝家庭养殖历史和现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986~2001年是凤县林麝养殖的发展缓慢期,2002~2005年是快速发展期。2005年底,该县有林麝养殖户40家,存栏数为447头。大多数家庭林麝养殖规模小,近一半(47.5%)养殖户的存栏数不超过5头,大多数养殖户(65%)的存栏数低于10头。圈养林麝具偏雄性死亡特征,主要在5月繁殖,每胎产仔1.6±0.5只,双胎率为62.2%,雌雄比为0.946∶1。目前,所有养殖户养殖林麝的主要目的是销售种源,绝大多数养殖户对林麝养殖前景看好,并将扩大养殖规模。对林麝家庭养殖中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22.
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调查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刘松  杨道德  谷颖乐 《四川动物》2007,26(2):336-339
2005年8月中下旬、2006年3月中下旬和5月中下旬,共3次对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的两栖爬行动物资源进行了实地调查,结合有关文献资料的报道结果,广东大峡谷自然保护区现已记录67种两栖爬行动物,隶属2纲4目17科。其中两栖纲1目6科22种;爬行纲3目11科45种。其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种类明显占优势,占总物种数的88.06%。两栖爬行动物地理区划上属东洋界华中区东部丘陵平原亚区。此次调查发现的福建掌突蟾 (Leptolalax liui)为广东省两栖动物新分布记录。  相似文献   
123.
人类活动与景观格局的关系及其调控,一直是景观生态学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农牧交错带因其环境波动、土地宜农宜牧和政策摇摆,自然生态和地方文化逐渐式微,保护和恢复现有的半自然景观以及由此产生的生物、生态和文化等功能的任务越来越紧迫。本研究以位于农牧交错带的宁夏盐池县皖记沟村为对象,运用遥感资料和访谈调查、地学考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1964—2019年景观变化特征,探讨其景观演替规律及其自然和社会驱动机制,以及景观类型之间的互作机制。结果表明: 研究期间,皖记沟村由草地、耕地、沙地为主的景观结构演变为以草地、灌木林地、沙地、耕地为主的景观结构,由景观功能分离竞争向初步整合转变,形成了草地-耕地-沙地-灌木林地等确定的演替路径。景观演变的主要驱动机制是政策、人类需求和环境的综合作用。政策往往通过大型的、集中的人类活动促进景观发生改变,而环境通过生态系统内在驱动力,促使景观朝着与本底条件相适应的方向演替。景观演替的主要机理是土壤物理结构变化引起的土壤水分变化以及能适应新环境的植被变化。在资源密度较低的农牧交错带,景观功能分离是引起土地沙化的主要原因之一,景观功能的整合、协同大大缓解了生态恶化的局面。将景观分离竞争转化为景观共生,实现景观类型的互补乃至与外来资源的整合,是维持农牧交错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途径。  相似文献   
124.
贺钰蕊  张鹏  刘瑶瑶  李世峰 《生态学报》2022,42(6):2294-2305
矿区村庄搬迁成为煤炭产业发展极为重要的一环,弄清“谁要搬、搬去哪”,对煤矿区的产业发展和生态建设工作尤为重要。选取位于鲁西基地巨野矿区的山东省郓城县作为研究区域,从生态状况和发展状况两角度,基于VSD模型选取表现矿区特点的12个指标构建矿区生态脆弱性评价体系,并以建设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居环境为准则层选取13个指标构成村庄发展潜力评价体系,结合两者构建矿区搬迁村庄识别体系。结果标明:平原矿区的生态脆弱性受塌陷及煤炭资源储量分类的影响较大,村庄发展潜力整体受交通以及与镇区、中心城区辐射的影响较大;矿区290个村庄划分为优先搬迁、暂缓搬迁、原址保留及安置点选区4个等级,每级分别有72、80、91和47个村庄,占比24.82%、27.59%、31.38%和16.21%。该体系能较细致地识别村庄间差别,为郓城县矿区村庄合理搬迁安置提供借鉴,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为平原煤矿区村庄的搬迁理论发展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5.
余坪地点位于河南省南召县汉水中游支流松河南岸第二级阶地前缘,于2021年3月由吉林大学考古学院、南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调查发现。地表采集石制品38件,包括石核4件、石片3件、断块4件、使用石片5件、石器22件。个体多为小型与中型。原料皆河漫滩砾石,岩性以石英为主。石核剥片采用硬锤锤击,偶见砸击法。剥片方法属普通石核石片技术。使用石片分为刮削刃、尖刃者两类。石器包括刮削器、尖刃器、钻器、砍砸器、砍伐器和手锛。毛坯多为石片与断块,未见砾石毛坯。根据地貌与石制品特征,时代应属旧石器时代晚期。文化属性为石片石器技术系统。该地点对于探讨南北方过渡地区旧石器时代晚期的文化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6.
描述了产自丹霞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竹类一新变种——丹霞单枝竹(Bonia saxatilis var. danxiaensis X. Li, J. B. Ni & Y. H. Tong),该变种与单枝竹原变种(B. saxatilis var. saxatilis)的区别在于箨舌和叶舌的边缘不具长纤毛。本文编制了单枝竹及其变种的检索表,还对新近描述的产自丹霞山的另外一种竹类——小麻竹(Dendrocalamus pulverulentoides N. H. Xia, J. B. Ni, Y. H. Tong & Z. Y. Niu)的部分营养体特征进行了修正,并补充描述了其花部形态。  相似文献   
127.
贵州松桃县黄莲村西的黄莲剖面杷榔组厚417.8m,主要由深灰色钙质泥岩组成,岩性与湘西、黔东杷榔组基本相似,除底部38m未见三叶虫外,以上均含有三叶虫,由下而上可分为2个三叶虫带,下为Oryctocarella duyunensis带(38-83m),化石较少;上为Oryctocarella duyunensis-Arthricocephlus chauveaui组合带(83 m以上)。除Arthricocephlus chauveaui外,还含有A.xinzhaiheensis,Oryctocarella duyunensis,O.sibirica?,O.balangensis,Duyunaspis duyunensis,Changaspis elongata及Redlichia (Pteroredlichia)murakamii。与剑河交榜潜在的寒武系第四阶国际层型剖面下部2个三叶虫带Oryctocarella duyunensis-Arthricocephlus chauveaui组合带及Oryctocarella duyunensis带完全相同,也可和格陵兰北部Freachen land及Peary land等地Henson Gletscher组对比。黄莲剖面是潜在的寒武系第四阶国际层型剖面剑河交榜杷榔组剖面的良好辅助剖面。  相似文献   
128.
报道了甘肃省分布的菊科(Compositae)1个新记录属——母菊属(Matricaria Linn.)以及菊科、龙胆科(Gentianaceae)、唇形科(Labiatae)5个新记录种——同花母菊[Matricaria matricarioides(Less.)Porter ex Britton]、牛耳风毛菊(Saussurea woodiana Hemsl.)、打箭风毛菊(Saussurea tatsienensis Franch.)、南山龙胆(Gentiana grumii Kusnez.)和连翘叶黄芩(Scutellaria hypericifolia Lévl.)。  相似文献   
129.
杨界沙遗址位于陕西榆林市横山县雷龙湾乡沙峁村张油坊组, 2010年发掘时出土了大量的动物遗存, 时代为仰韶晚期。按照出土单位对所有的动物骨骼进行了科学的收集以及分类、测量和鉴定。通过系统的分类和研究表明至少代表3纲7目10科11个属种, 包括蚌类、鸟类、环颈雉、刺猬、褐家鼠、中华鼢鼠、甘肃鼢鼠、草兔、黄鼬、狗、猪、鹅喉羚、绵羊。根据对出土动物骨骼的分析结果表明: 遗址周围的自然景观以草原为主, 草原上有草兔、绵羊等食草动物, 不远处有一定面积沙漠, 其间有鹅喉羚出没。草原和沙漠间分布着一定面积的水域, 其间有蚌类出现。家养动物猪的肉量比例占到了整个食用动物群的87.9%, 除了饲养家畜, 捕猎野生动物也是当时人们的肉食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30.
调查发现,福建尤溪九阜山省级自然保护区野生果树资源有31科41属85种7变种。种类最多的科是蔷薇科,有5属18种1变种,占总种数的20.7%;种类最多的属是悬钩子属,有11种,占总种数的12.0%;6种以上的大科有蔷薇科、壳斗科、桑科、葡萄科4科,共50种,占总种数的54.3%。开发潜力较大的种类主要有枳椇、南酸枣、乌饭树、构树、胡颓子、多花山竹子、金樱子、地菍、三叶木通和壳斗科栲属、蔷微科悬钩子属、葡萄科等种类。文中列出所有92种(含变种)野生果树的学名、性状、果期、果实用途及适生生境,并提出保护与开发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