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55篇
  免费   729篇
  国内免费   836篇
  2024年   46篇
  2023年   169篇
  2022年   203篇
  2021年   196篇
  2020年   156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30篇
  2017年   170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178篇
  2014年   217篇
  2013年   202篇
  2012年   201篇
  2011年   197篇
  2010年   137篇
  2009年   125篇
  2008年   290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109篇
  2005年   121篇
  2004年   99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6篇
  2001年   50篇
  2000年   36篇
  1999年   45篇
  1998年   28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19篇
  1995年   2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9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2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4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2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目的:了解巴中地区上消化道出血反复发作的原因,为治疗提供临床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通过对2011年4月~2012年11月巴中地区1134例上消化道出血中132例反复发作的患者进行调查统计,分析这上消化道出血反复发作的132例患者的年龄、生理特征、生活饮食习惯、精神状态、生活压力等多种相关因素。结果:发现饮食不当、精神紧张、腹腔感染、腹腔内压增高、输液输血过速、过量等是造成病情反复发作的主要诱因。结论:通过消除疾病的诱发因素,认真做好健康教育指导,积极治疗原发病是预防反复发作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02.
摘要目的:分析小儿喘息性疾病病原学及与喘息发作有关的因素。方法:227例患儿来我院儿科住院的患儿,在有喘息发作及无喘息发作时均取分泌物进行细菌和病毒检测,并对可能与喘息发作有关的因素做统计分析。结果:喘息发作时细菌感染91例(40.1%),病毒感染110例(48.5%),无喘息时72例(31.7%)检出细菌感染,59例(26%)检出病毒感染,喘息发作时细菌和病毒感染检出率均显著高于无喘息时(P〈0.05)。单因素分析过敏史、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被动吸烟史、家族史和季节等暴露因素在喘息次数超过和低于4次患儿之间存在差异(P〈O.05)。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病毒感染(OR=2.839)、细菌感染(OR=2.434)、过敏史(OR=4.412)和家族史(OR=2.158)为喘息性疾病患儿喘息发作次数增多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病毒和细菌感染为小儿喘息性疾病的主要致病原,病毒和细菌感染、有过敏史与家族史是喘息反复发作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3.
冯云  刘智昱  王淑媛  洪春辉  熊伟 《生物磁学》2013,(24):4746-4751
摘要目的:掌握围产儿出生缺陷的发生情况,探讨引起围产儿出生缺陷的相关因素,为制订及完善出生缺陷预防对策及干预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按照全国出生缺陷监测中心制定的监测方案,对2010年10月1日~2011年9月30日在湘潭市县级及以上医疗保健机构住院分娩的围生儿出生缺陷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5年出生缺陷的平均发生率为93.30/万,出生缺陷的发生率无明显趋势(x2=0.114,P=0.736)乡村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城镇(X2=24.638,P〈O.001),男性围产儿的出生缺陷发生率显著高于女性(XZ=6.693,P=0.010),出生缺陷的发生率与季节无关(x2=3.852,P=0.278),出生缺陷的围产儿死亡率大大高于非出生缺陷)L(X2=2904.583,P〈0.001),先天性心脏病、肢体畸形(并指/趾、多指/趾、肢体短缩、马蹄内翻足)、唇裂及唇腭裂是高发的出生缺陷。结论:减少出生缺陷的发生是一项长期工程,需要采取综合措施,从各个环节入手,以预防为主,加强优生优育健康教育,落实婚前及围产期保健,推行新生儿疾病筛查,可有效降低出生缺陷的发病率,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相似文献   
104.
目的:观察卡介苗(BCG)单独作用膀胱肿瘤细胞、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及其代谢产物作用上述细胞后细胞生长情况及各自细胞培养液上清液中细胞因子(TNF-α.、IL-10、IFN-γ)浓度的变化,探讨其在卡介苗治疗膀胱肿瘤中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构建大鼠膀胱肿瘤模型,并原代培养大鼠膀胱肿瘤细胞及正常膀胱移行上皮细胞。分别用BCG,普通培养液和细胞培养的代谢产物作用上述细胞。酶联接免疫吸附剂测定法(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0(IL-10)、干扰素-γ(IFN-γ)的浓度。结果:ELISA法检测各组细胞上清液中TNF-α、IL-10的浓度改变有显著差异,而IFN-γ的浓度无显著差异。结论:BCG可以直接刺激肿瘤细胞自身分泌细胞因子(TNF-α、IL-10)参与调节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5.
《生物磁学》2013,(30):I0001-I0002
发表在7月17日期JAMA杂志的一项临床研究,纳入了超过1万名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男性患者。研究结果提示临床医师需要谨慎使用去势治疗(ADT)治疗非转移性前列腺癌。研究中涉及的与ADT相关的风险因素还有糖尿病,心脏病,中风和其他疾病,其中ADT与急性肾损伤(AKI)的风险增加显著相关。其他研究显示。AKI患者的死亡率达到50%。  相似文献   
106.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9年12月~2011年12月收治的98例2型糖尿病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其下肢血管,按下肢血管有无病变将其分为单纯2型糖尿病租和2型糖尿病合并下肢血管病变组,通过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导致2型糖尿病患者发生下肢血管病变的危险因素.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显示,98例2型糖尿病患者中,61例发生不同程度下肢血管病变,占62.24%.与单纯2型糖尿病组比较,下肢血管病变组患者年龄、病程、收缩压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的年龄、病程、SBP及LDL-L是下肢血管病变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下肢血管病变的发生与患者的年龄、病程、血压及血脂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7.
目的:探讨晚期早产儿颅内出血的相关因素,指导晚期早产儿颅内出血的防治。方法:2011年9月至2012年8月我院收治晚期早产儿253例,其中有210例行头颅MRI检查,以经头颅MRI检查确诊颅内出血30例为ICH组,同时随机抽取同期住院的经头颅MRI证实无颅内出血晚期早产儿60例作为对照组。应用SPSS 17.0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ICH组产前激素应用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2.ICH组经阴分娩、胎膜早破、代谢性酸中毒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产前激素是颅内出血的保护因素(P〈0.05),而经阴分娩、胎膜早破(P〈0.01)、代谢性酸中毒(P〈0.05)是颅内出血的危险因素。结论:产前应用激素是晚期早产儿颅内出血的保护因素,经阴分娩、胎膜早破、代谢性酸中毒是晚期早产儿颅内出血高危因素。  相似文献   
108.
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既往称为急性肾衰竭"(acute renal failure,ARF),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肾病,在一般住院病人中AKI发病率约为5%,但在重症监护病房则高达30%~50%.内科疾病引起的AKI死亡率在23%左右,但由多脏器功能不全所致者死亡率高达60%.迄今,尚无有效治疗AKI药物,一旦发生AKI,临床上只能采取支持治疗,等待肾功能的恢复.因此,早期诊断及早期治疗是防治AKI的最佳策略.生物标记物是近年来研究早期诊断AKI的热点和趋势,研究发现包括NGAL,KIM-1,IL-18,NHE3等多种标记物是早期预测AKI强力指标,本文就急性肾损伤早期诊断生物标志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09.
【背景】在过去的十几年里,基于核糖体RNA基因的扩增子测序技术被广泛用于各种生态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的多样性检测。扩增子测序的使用极大地促进了土壤、水体、空气等环境中微生物生态的相关研究。【目的】随着高通量测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参考数据库的不断更新,针对不同的环境样本的引物选择和改进仍然需要更深入的校验。【方法】本文收集了目前在微生物群落研究中被广泛采用的标记基因扩增通用引物,包括16S rRNA基因扩增常用的8对通用引物和2对古菌引物、9对真菌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基因扩增引物,以及18S rRNA基因扩增的4对真核微生物通用引物和1对真菌特异性引物。这些引物中包括了地球微生物组计划(Earth Microbiome Project,EMP)推荐的2对16S rRNA基因扩增引物、1对ITS1基因扩增引物和1对18S rRNA基因扩增引物。采用最近更新的标准数据库对这些引物进行了覆盖度和特异性评价。【结果】EMP推荐的引物依然具有较高的覆盖度,而其他引物在覆盖度及对特定环境或类群的特异性上也各有特点。此外,最近有研究对这些通用引物进行了一些改进,而我们也发现,一个碱基的变化都可能会导致评价结果或扩增产物发生明显变化,简并碱基的引入既可以覆盖更多的物种,但同时也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关注物种的特异性。【结论】研究结果为微生态研究中标记基因的引物选择提供了一个广泛的指导,但在关注具体科学问题时,引物的选择仍需数据指导与实验尝试。  相似文献   
110.
树鼩IL-2全长编码序列的克隆及分子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树鼩作为多种人类疾病模型已受到广泛关注,而免疫因子对于树鼩模型评价至关重要,但目前对其白细胞介素-2(IL-2)的研究鲜有报道。该实验以经ConA(concanavalin)诱导培养的树鼩淋巴细胞总RNA为模板,RT-PCR克隆出465bp的树鼩IL-2全长编码序列,并采用ClustalW软件分析其序列和分子特征。结果表明树鼩IL-2cDNA编码一个由154个氨基酸组成的蛋白质,其cDNA及氨基酸序列与人的同源性分别为93%及80%,且其整体结构与人IL-2相似。MEGA5.0软件构建的进化树表明,树鼩与人及恒河猴的亲缘关系较近。Pymol软件对树鼩和人IL-2氨基酸序列进行的三维结构模建表明,两者的IL-2分子三维空间结构基本相似,表面大部分区域所带电荷相同,但在某些区域差异较大,且树鼩多出一个糖基化位点,这些差异对抗体的结合可能存在影响。该研究为今后树鼩IL-2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功能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