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65篇
  免费   358篇
  国内免费   602篇
  2024年   17篇
  2023年   78篇
  2022年   67篇
  2021年   88篇
  2020年   112篇
  2019年   89篇
  2018年   66篇
  2017年   77篇
  2016年   91篇
  2015年   83篇
  2014年   151篇
  2013年   104篇
  2012年   151篇
  2011年   130篇
  2010年   130篇
  2009年   136篇
  2008年   209篇
  2007年   117篇
  2006年   123篇
  2005年   130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96篇
  2002年   104篇
  2001年   115篇
  2000年   84篇
  1999年   79篇
  1998年   61篇
  1997年   54篇
  1996年   64篇
  1995年   48篇
  1994年   30篇
  1993年   39篇
  1992年   31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37篇
  1989年   30篇
  1988年   15篇
  1987年   16篇
  1986年   11篇
  1985年   2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1篇
  1976年   1篇
  1966年   2篇
  1963年   2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22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植食性哺乳动物功能反应描述了摄入率与植物可利用性变量的动态关系。动物警觉因占用了处理食物时间即觅食中断时间而延迟与下一口食物相遇,引致摄入率降低,进而对功能反应构型产生影响。在新鲜白三叶叶片构成的各类食物密集斑块上,测定东方田鼠觅食行为,建立功能反应函数模型,检验觅食中断对功能反应的作用格局及机制。结果发现,除小叶片斑块觅食中断时间在觅食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较低外,在大、中型叶片斑块的觅食中断时间比例均达到15.42%-26.82%;尽管,觅食中断使摄入率降低了33%,但东方田鼠功能反应仍为Ⅱ型功能反应。除东方田鼠采食时间及觅食回合时间随叶片重增大保持相对稳定外,处理时间及觅食中断时间均随叶片重增大呈线性递增趋势;采食时间、处理时间及觅食中断时间随口量的增大呈线性递增趋势;采食率随叶片重和口量增大呈指数递减趋势。研究结果揭示,东方田鼠因警觉引起的觅食中断事件是导致采食率及摄入率降低的主要因子。摄入率测定值与模型预测值的线性回归极显著(P < 0.01),表明,新建立的功能反应模型具有良好的可预测性。推测,东方田鼠因警觉引起采食率及摄入率减小的代价,是以延长觅食时间来补偿的。研究结果充分验证了,在可利用性植物密集斑块,由植物大小调控的动物口量决定其摄入率,且受采食和处理食物竞争及觅食中断的制约,其功能反应为Ⅱ型功能反应的假说。  相似文献   
992.
温度对黄腹潜蝇茧蜂功能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17,21,25,29和33℃下测定了黄腹潜蝇茧蜂OpiuscaricivoraeFischer对美洲斑潜蝇LiriomyzasativaeBlanchard的功能反应。结果表明,在17~33℃范围内的各个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均能用HollingII型圆盘方程较好地拟合。各温度下的功能反应参数存在着显著差异,33℃下的瞬时攻击率比17~29℃下的显著地高,而17℃低温和33℃高温下的处置时间比21,25和29℃的显著延长,25℃下的处理时间最短,相同寄主密度下寄生率在25℃达到最高。  相似文献   
993.
在室内条件下通过Y型嗅觉仪测试了淡色库蚊Culexpipiens pallens雌成虫对乳酸、丙酮、氨水、辛醇、正庚酸、对甲酚、间甲酚等7种化学物质的嗅觉反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1和10mg/L氨水,1,10和100mg/L正庚酸,1mg/L辛醇,0.1和1mg/L对甲酚对淡色库蚊雌成虫具有显著的引诱作用。比较各处理的相对引诱率,最高的为10mg/L正庚酸,达50%以上;其他处理相对引诱率均低于40%,最低的为0.1mg/L对甲酚。  相似文献   
994.
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研究者发现中性粒细胞(一种在炎症反应及机体对抗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特别的白细胞)是如何定位到感染和炎症反应部位的。该报道发表在2006-12-15版的Seience杂志中,描述了中性粒细胞使用的“内置指南针”的元素。正是这些元素,使得中性粒细胞能够检测到感染及炎症部位所释放的化学引诱物和分子标志,并移行到感染及炎症部位。  相似文献   
995.
无翅茶蚜对茶树挥发物的触角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韩宝瑜  韩宝红 《生态学报》2007,27(11):4485-4490
分别使用昆虫触角电位仪(EAG)和四臂嗅觉仪,测定了无翅茶蚜Toxopteraaurantii Boyer对14种茶树挥发性化合物、14种挥发物中"绿叶气味"组成的混合物(GLV)、14种挥发物的混合物(ACB)、以及新鲜嫩叶、芽、嫩茎、成叶和茶蚜为害嫩叶(ADYL)的EAG反应和行为反应。ACB引出最大的EAG反应值,茶树挥发物主要组分Z-3-己烯-1-醇、E-2-己烯醛、n-己醇、水杨酸甲酯和苯甲醇也引起较大的EAG反应值。4种正常茶梢的器官也引出较大的EAG反应,以嫩叶最强、依次为芽、嫩茎和成叶。有趣的是ADYL引出弱的负的EAG值。用嗅觉仪进行的生物测定表明,嫩叶以及主要的茶梢挥发性成分乙酸-Z-3-己烯酯、水杨酸甲酯、E-2-己烯-1-醇和Z-3-己烯-1-醇等也具有较强引诱活性。研究显示无翅茶蚜可能利用茶梢挥发物作为利它素而寻觅适宜的取食场所,如茶树嫩梢。  相似文献   
996.
病毒与它们的宿主已经共进化了上百万年,在共进化的过程中,病毒发展了许多不同的策略对抗和逃避宿主的抗病毒反应.最新证据表明,病毒可以通过参与RNA干扰(RNA interference,RNAi)途径来介导潜伏感染、调节凋亡、逃避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反应和逃避RNAi的抗病毒效应,从而逃避宿主的抗病毒反应.深入理解病毒逃避抗病毒反应的策略,不仅有助于理解病毒的致病机制及针对新的靶标设计抗病毒药物,而且有助于针对病毒的逃避机制制定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97.
建立TK启动子以及抗氧化反应元件(ARE)增强子调控报告基因GFP在HepG2细胞中稳定表达的细胞模型。人工合成ARE增强子序列,经退火和磷酸化后插入pTK-GFP载体的TK启动子上游,构建pARE-TK-GFP重组质粒。PCR法扩增TK和ARE-TK目的片段克隆到pEGFP-N1上,构建TK启动子启动以及上游由ARE增强子调控的报告基因表达载体pTK-GFP/Neo和pARE-TK-GFP/Neo。脂质体转染法转染人HepG2肝癌细胞后加G418筛选出阳性克隆。经扩大培养的克隆细胞中加入化学预防剂PDTC和香菇多糖作用48h后检测细胞中GFP荧光强度,结果显示pARE-TK-GFP/Neo表达载体中的GFP基因受ARE增强子的调控,其表达水平高于对照载体且在一定范围内与化学预防剂的浓度呈剂量效应关系,从而表明所构建的细胞模型可用于各种天然或人工合成的化学预防剂的初步筛选。  相似文献   
998.
目的:研究鞘内注射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抑制剂U0126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脊髓磷酸化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p-CREB)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吗啡依赖和戒断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吗啡依赖组、吗啡戒断组、U0126组、溶媒(DMSO)组,采用行为学(n=8)、免疫组织化学(n=6)和Western blot(n=4)方法观察鞘内应用U0126对吗啡依赖大鼠纳洛酮催促戒断反应、脊髓p-CREB表达的影响。结果:①鞘内注射u0126可明显减轻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戒断组戒断症状评分为28.6±4.89,U0126组为22.5±4.09(P〈0.05);戒断组促诱发痛评分(TEAscore)为13.5±2.55,U0126组为10.0±2.76(P〈0.05)。②鞘内注射U0126可明显减少胸腰段脊髓背角p-CREB阳性神经元的数目,U0126组为287±54,低于戒断组(380±71,P〈0.05)。 ③westem blot结果显示:鞘内注射U0126明显抑制吗啡戒断期间脊髓p-CREB表达的增加。结论:鞘内注射U0126能明显抑制吗啡戒断大鼠脊髓神经元p-CREB的表达。  相似文献   
999.
1000.
酸催化水解蔗糖生产果葡糖浆要求在盐酸存在下蔗糖水解生成葡萄糖和果糖。盐酸的浓度和反应温度是影响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为了达到理想的恒温效果,本文对旋光仪组装了恒温系统;首次通过测定不同盐酸浓度条件下蔗糖水解速率常数拟合出盐酸浓度对蔗糖水解速率常数的新的等温式。实验证实,拟合所获得的等温式具有K=a0 a1CH a2expCH 的形式,这个拟合公式比logK=Ka log(d-c)-(5670/T)-pH文献公式氢离子浓度适用范围更大;比K=K0 KH .CnH 文献公式对数据的拟合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