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28篇
  免费   66篇
  国内免费   193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14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6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25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9篇
  2016年   18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42篇
  2013年   23篇
  2012年   41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9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52篇
  2007年   34篇
  2006年   32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41篇
  2003年   22篇
  2002年   38篇
  2001年   23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12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4篇
  1996年   18篇
  1995年   12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9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5篇
  1989年   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4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8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62 毫秒
51.
云南波蚱属二新种记述(直翅目,蚱总科,短翼蚱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记述云南波蚱属Bolivaritettix昆虫2新种,即黑翅波蚱Bolivaritettic nigropennis sp. nov.及大围山波蚱Bolivaritettix daweishanensis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标本室.  相似文献   
52.
裂褶菌F17在限氮培养基中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表现出较高的脱色能力。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值4.5以及菌体摇瓶培养3d加入染料,染料浓度以100mg/L为宜。诱导因子藜芦醇、吐温80、土豆汁和松木屑的加入明显提高了脱色率,而叠氮化钠和氰化钾的加入对脱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酶活检测表明,裂褶菌F17在刚果红脱色过程中主要产生MnP,LiP活力很小,未检测到Lac。此外,刚果红的脱色率与累积MnP酶活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73。推测裂褶菌F17对刚果红脱色的主要降解酶为MnP。  相似文献   
53.
高、低氮浓度对2株真眼点藻的生长和油脂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氮浓度对真眼点藻纲(Eustigmatophyceae)的2株高产油微藻大真眼点藻(Eustigmatos magnus,EM)和波氏真眼点藻(Eustigmatos polyphem,EP)的细胞形态、生长、总脂含量、脂质组成和脂肪酸组成与含量的时序变化规律。【方法】利用高氮(18.0 mmol/L NO3?-N)和低氮(3.6 mmol/L NO3?-N)浓度培养微藻。【结果】形态观察结果表明,大真眼点藻(E. magnus)和波氏真眼点藻(E. polyphem)营养细胞具有1个周生的裂叶状叶绿体,细胞质中有液泡,内含能够振动的颗粒物,以及一个较为明显的红色色素体;生殖方式通过形成2个D形或4个四角形的似亲孢子;随着培养周期的延伸和营养盐的消耗,细胞中油体逐步形成,其数量不断增加,体积不断增大。实验结果表明,初始氮浓度对2种微藻的总脂积累及生长均有显著影响(P<0.05),低氮浓度下2种微藻的生物质浓度分别为9.0 g/L和8.5 g/L,均低于高氮浓度下的生物质浓度。而低氮浓度下2种微藻的总脂、中性脂和总脂肪酸的含量以及总脂、中性脂与总脂肪酸的单位体积产率均明显高于高氮浓度组,其最高值分别为:59.10%、51.90%、46.95%和0.28、0.24、0.22 g/(L·d) (EM);64.20%、56.80%、50.01%和0.32、0.28、0.25 g/(L·d) (EP)。脂肪酸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微藻的脂肪酸主要成分均为棕榈酸(C16:0)、棕榈油酸(C16:1)、油酸(C18:1)和二十碳五烯酸(C20:5,EPA),四者的总含量(占总脂肪酸)分别达到85.83%和85.48%,其中棕榈油酸的含量最高。【结论】低氮浓度胁迫有利于大真眼点藻和波氏真眼点藻细胞内油脂的积累,两种微藻均为适合于生产生物柴油的油脂生产藻株。  相似文献   
54.
本文报道了采自新疆及云南地区的双菱藻科(硅藻门)中国新纪录植物4种,分别为耳蜗波缘藻Cymato—pleura cochlea Brun、维苏双菱藻Surirella visurgis Hustedt、盾状马鞍藻Campylodiscus clypeus Ehrenberg和莱温德马鞍藻Campylodiscus levanderi Hustedt。通过光镜(LM)和扫描电镜(SEM)观察,对其分类学特征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并介绍了他们的生境特征等。  相似文献   
55.
儿童失神癫痫是一类常见的原发全面性癫痫,表现为无抽搐性的阵发性意识丧失,以及3 Hz左右的头皮脑电全面慢波发放.应用同步记录头皮脑电与功能磁共振(simultaneous eleetroencephalography-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EEG-fMRI)技术,可...  相似文献   
56.
目的:探讨无创检测心功能的指标—颈动脉瞬时减速度波强(W2)评价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价值。方法:测量40例高血压病患者和43例健康对照者的左、右侧颈总动脉W2,组织多普勒测定二尖瓣环运动速度和血清脑利钠肽前体(N-terminal probrain natriuretic peptide,NT-proBNP),分析W2与各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①高血压组W2低于对照组,以左侧明显(1126±996vs1690±1126 mmHg.m/s3,P〈0.01);②高血压组与对照组比较:E/Em(二尖瓣舒张早期峰值速度/二尖瓣环舒张早期纵向运动峰值速度)增大(9.37±3.32vs7.39±1.83,P〈0.01),NT-proB-NP升高(94.6±48.5vs45.2±13.8,P〈0.01);③相关性分析:W2与E/Em负相关(r=-0.46,P〈0.05),与NT-proBNP负相关(r=-0.21,P〈0.05)。结论:无创性评价血流动力学的新技术指标W2是反映早期左室舒张功能受损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7.
关于健康成人左右运动神经传导参数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正常人左、右侧的末梢神经传导特点及易损伤性,探讨生活习惯与末梢神经潜在性损伤的内在关联,提高电生理诊断准确率。方法:100名志愿者为对象,检测正中、尺、胫和腓神经的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F波,观察左、右侧的神经传导参数及左右差值与生活习惯之间的联系。结果:左侧尺、胫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慢于右侧(P值各为0.013、0.011)。MCV≤X-1S尺神经组的远端潜伏期(D Lat)、F波最短潜伏期(F-Lat)延长于MCV>X-1S组(P值均为0.000)。MCV≤X-1S胫神经组的近端波幅(P Amp)低于MCV>X-1S组(P=0.000)。右侧腓神经D Lat延长于左侧(P=0.007),D Lat≥X+1S腓神经组的MCV、F-Lat平均值慢或延长于D Lat相似文献   
58.
大肠杆菌F18菌毛及其亚型的PCR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F18菌毛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 (ETEC)与产vero细胞毒素大肠杆菌 (VTEC)的重要致病因子 ,可介导细菌对小肠细胞的黏附 ,并具有F18ab和F18ac 2个抗原亚型。根据已发表的F18ab菌毛A亚单位 (FedA ab)的基因 (fedA ab)设计 3条引物 ,建立了 2种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扩增方法。通过对F18ab 大肠杆菌、F18ac 大肠杆菌、K88 大肠杆菌、K99 大肠杆菌、987P 大肠杆菌、F4 1 大肠杆菌的试验 ,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方法可特异性鉴定F18 大肠杆菌并区别其亚型F18ab与F18ac  相似文献   
59.
从表达rF1抗原的大肠杆菌中以Superdex-200凝胶过滤层析纯化rF1抗原,电泳扫描显示纯化率>90%。SDS-PAGE及琼脂免疫双扩散结果显示纯化的rF1抗原具天然F1抗原的活性。将此纯化的rF1抗原用于间接ELISA分析免疫动物血清中抗F1抗体的水平,并与天然F1抗原相比较,证明rF1抗原优于天然F1抗原分析结果,可用于鼠疫的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60.
过表达E2F6基因抑制BRD7基因启动子活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BRD7基因是采用cDNA代表性差异分析法克隆的一个新Bromodomain基因(GenBank 登录号AF152604)。它在鼻咽癌细胞和组织中表达明显下调,过表达BRD7基因可抑制鼻咽癌细胞的生长和细胞周期的进程。前期工作已克隆了BRD7基因启动子区,并将其启动子定位于450bp(-404→+46bp)的区域。为了进一步揭示BRD7基因在鼻咽癌细胞和组织中表达下调的分子机制,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BRD7启动子区有E2F6转录因子结合位点,电泳迁移率实验结果表明转录因子E2F6特异性地结合于BRD7启动子区。荧光素酶检测和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检测都证实过表达E2F6基因能抑制BRD7基因启动子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