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9篇
  免费   0篇
  国内免费   1篇
  2018年   2篇
  2014年   1篇
  2012年   7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1篇
  2008年   1篇
  2006年   1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9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4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考察炭疽芽胞杆菌中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CRISPR)位点多态性情况及基于CRISPR位点多态性的分子分型方法是否在炭疽芽胞杆菌分型中适用。【方法】下载NCBI数据库中6株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并截取其中CRISPR位点片段序列。根据炭疽芽胞杆菌内CRISPR位点信息,设计相关引物,以193株炭疽芽胞杆菌基因组为模板PCR扩增CRISPR位点片段,测序。本地Blast比对截取序列及测序结果,查看CRISPR位点在炭疽芽胞杆菌中的多态性情况,并比较炭疽芽胞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内CRISPR位点情况。【结果】炭疽芽胞杆菌内CRISPR位点不存在多态性。【结论】基于CRISPR位点多态性的分子分型方法不适用于炭疽芽胞杆菌分型,但可以用于区分炭疽芽胞杆菌与蜡样芽胞杆菌和苏云金芽胞杆菌。  相似文献   
2.
重组鼠疫菌F1抗原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免疫原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用pET42(b+)质粒在大肠杆菌DE3中表达鼠疫菌F1抗原。经分析rF1抗原基因序列与天然F1抗原结构基因序列完全一致,电泳扫描测其表达量为25%:W estern B lot结果表明,rF1抗原可与F1特异性抗体相互作用,具有天然F1抗原的活性。用镍离子亲和层析纯化rF1抗原免疫BALB/c小鼠,在其血清中可检测到高滴度的抗F1抗体。  相似文献   
3.
从表达rF1抗原的大肠杆菌中以Superdex-200凝胶过滤层析纯化rF1抗原,电泳扫描显示纯化率>90%。SDS-PAGE及琼脂免疫双扩散结果显示纯化的rF1抗原具天然F1抗原的活性。将此纯化的rF1抗原用于间接ELISA分析免疫动物血清中抗F1抗体的水平,并与天然F1抗原相比较,证明rF1抗原优于天然F1抗原分析结果,可用于鼠疫的血清学检测。  相似文献   
4.
中国的炭疽杆菌DNA分型及其地理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炭疽广泛分布于中国各地,特别是西部地区,并经常造成人畜疾病,在一项合作研究中,用多位点VNTR分析(MLVA)对从1952-1998年自中国主要地理流行区域分离的病人,病畜和土壤等来源的炭疽杆菌进行了基因分型,MLVA分析结果揭示了21种新的基因型,其等位基因组合在以前世界范围分离物的研究中未曾发现,此外,分离物的分群显示,A3b组是地理上最广泛分布的基因组,说明该组可能是中国的“地方流行株”。而来自古丝绸之路重要贸易中心新疆的大量分离株其基因型特别分散。  相似文献   
5.
目的进行重组鼠疫耶尔森菌LcrV抗原原液二聚体含量及性质研究,确定LcrV原液的相关质控标准。方法在不同缓冲体系(0.85%NaCl(NS)、20 mmol/L PBS),不同蛋白浓度(2.0、1.5、1.0、0.5、0.1 mg/mL)及不同保存温度(4℃、-20℃、-70℃)条件下保存LcrV抗原,采用SDS-PAGE和HPSEC方法定期检测LcrV二聚体含量及纯度。将连续三批检定合格的LcrV抗原原液进行质谱相对分子质量测定、等电点测定、N末端氨基酸序列测定、圆二色(CD)谱、HPLC肽谱及氨基酸组成分析,研究LcrV抗原的相关性质。结果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LcrV抗原二聚体含量增加,低温保存时二聚体不易大量形成。在-20℃和-70℃条件下,NS保存的LcrV抗原比PBS体系保存稳定,而在4℃条件下NS保存的LcrV抗原容易降解。LcrV抗原高浓度保存容易发生聚合。LcrV抗原在低质量浓度(0.1 mg/mL)保存时免疫学活性明显下降。质谱检测到LcrV单体和二聚体共同存在,且与理论相对分子质量一致。LcrV原液检测等电点范围为4.6~6.3。N末端测序、CD谱、HPLC肽谱图及氨基酸组成分析与理论结果一致。结论 LcrV抗原原液保存条件确定为:NS体系,蛋白质量浓度1.0~2.0 mg/mL,-20℃以下冻存。制备的LcrV抗原各项检测结果与理论结果一致,抗原性质稳定。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炭疽杆菌荚膜的本质、在感染中的作用、合成与基因调控以及免疫原性进行了回顾。炭疽杆菌荚膜的研究进展使得对炭疽感染的机制,炭疽杆菌逃避宿主免疫系统的机制,机体对炭疽的免疫应答及其作用有了深入的了解。  相似文献   
7.
结核病是公共卫生当前面临的重要问题。由于BCG预防效果不佳,研究和开发新型结核病疫苗显得必须且急迫。新型结核病疫苗的研究开发路径和观念也经历了变迁,当前主流的研发路径有重组BCG或重组结核菌、重组痘病毒或重组腺病毒载体疫苗、蛋白质亚单位或重组融合蛋白质亚单位疫苗三类,它们在疫苗效力前景,抗原选型、配方、剂型,免疫应答,疫苗生产,疫苗质量控制,临床前研究动物试验,临床试验和使用,对结核病公共卫生政策的影响等方面各有优劣。新型结核病疫苗的成功研发,还需要病原学、发病机制、免疫学和疫苗研发科学的进一步努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新型结核病疫苗T-BioVax及其与聚肌胞苷酸Poly(I∶C)、二甲基三十六烷基铵(dimo-thylidioctyl ammonium bromide,DDA)佐剂配伍后的免疫效果进行初步评价,并验证体外分枝杆菌生长抑制试验(mycobacteria growth inhibition assay,MGIA)评价结核病疫苗效力的可行性。方法 将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1组于腹股沟皮下免疫T-BioVax+Poly(I∶C)+DDA 2针,间隔3周;3组分别免疫T-BioVax、BCG(Danish 1331)或生理盐水(normal saline,NS)为对照,其中BCG(Danish 1331)组经皮内免疫一针,另2组免疫程序与T-BioVax+Poly(I∶C)+DDA组相同。分别在第4、6、7、9周通过ELISA检测小鼠血清特异性IgG、IgG1和Ig G2a抗体水平;在第4周通过ELISPOT检测脾脏淋巴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17;在第6周和第9周通过MGIA来评价疫苗效力。结果 抗体检测结果显示,T-BioVax+Poly(I∶C)+DDA组T-BioVax特异性IgG和Ig G1抗体水平均高于T-BioVax组和BCG(Danish 133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oVax+Poly(I∶C)+DDA组T-BioVax特异性Ig G2a抗体水平高于T-BioVax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oVax+Poly(I∶C)+DDA组T-BioVax特异性Ig G2a抗体水平在第4周和第7周高于BCG(Danish 1331)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LISPOT检测结果显示,除了在2.5μg/孔的T-BioVax抗原刺激时,T-BioVax+Poly(I∶C)+DDA组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的斑点形成细胞(Spotformingcells,SFC)数量与BCG(Danish133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0.6328,P=0.9694)外,T-BioVax+Poly(I∶C)+DDA组诱导产生的细胞因子IFN-γ和IL-17的SFC数量均高于T-BioVax组、BCG(Danish1331)组和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GIA结果显示,第6周T-BioVax+Poly(I∶C)+DDA组和BCG(Danish 1331)组共培养的CFU数均低于T-BioVax组和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ioVax+Poly(I∶C)+DDA组共培养的CFU数与BCG(Danish1331)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q=2.067,P=0.4789);第9周T-BioVax+Poly(I∶C)+DDA组共培养的CFU数低于T-BioVax组、BCG(Danish 1331)组和N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结核病疫苗T-BioVax与Poly(I∶C)、DDA佐剂配伍后,免疫原性得到了增强,诱导小鼠的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应答都得到了提高,MGIA试验结果也显示疫苗对结核杆菌生长的抑制效果得到了提高,与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结果相一致,初步表明该方法建立成功。  相似文献   
9.
利用基因重组技术获取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PA)。将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编码基因pag与pET载体连接构建重组质粒,转化大肠杆菌DE3株,诱导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并经亲和层析及凝胶过滤纯化此抗原。实验成功构建了表达炭疽杆菌保护性抗原的重组菌株,纯化后PA纯度达90%,且经检测纯化产物具有天然PA的生物学活性。同时表明从大肠杆菌中纯化PA较以往从炭疽杆菌中获取PA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10.
炭疽杆菌芽胞在炭疽免疫中发挥基本作用。实验中以炭疽活芽胞疫苗为原形,建立了制备灭活和裂解炭疽芽胞的方法,研究了各种灭活和裂解炭疽芽胞疫苗不同浓度、不同剂次免疫家兔的抗芽胞和毒素IgG应答,总结分析了各种灭活和裂解炭疽芽胞疫苗用于新疫苗成分之一的可能性。甲醛灭活炭疽芽胞疫苗设芽胞浓度2.5×108剂量组、5×108剂量组、1×109剂量组,于0、4、8周时3次免疫。在3剂免疫后血清抗炭疽芽胞IgG水平持续升高,首次免疫后4、8、12周时家兔血清中抗芽胞IgG几何平均滴度可达到600~16000。裂解炭疽芽胞疫苗的制备和动物免疫中,只采取了2.5×108芽胞浓度,两剂免疫,免疫时间为0、4周。在首次免疫后4、8、12周时家兔血清中抗芽胞IgG几何平均滴度分别为362、776和388。各时间点采集的家兔血清未能测出或只测出极微量的抗炭疽毒素IgG。通过上述研究认为,以裂解炭疽芽胞抗原作为炭疽疫苗成分之一,其抗原性和免疫原性是适宜的;免疫剂量可以设定为2.5×108芽胞浓度上下;免疫次数可定为2剂间隔1个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