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4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0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3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12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9篇
  2013年   7篇
  2012年   6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5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4篇
  2007年   2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7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40 毫秒
41.
目的:严重脓毒症中液体复苏的生理病理学理论支持及动物实验证据不足,有必要进行相关临床试验来确定液体复苏对于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将26名严重脓毒症和脓毒症休克患者分为液体复苏组和非液体复苏组。比较两组的28天生存率,ICU住院天数的差别,对两组在院生存天数进行生存函数分析。结果:液体复苏组的28天生存率为41.7%,未液体复苏组的28天生存率为50.0%,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713)。液体复苏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24.7±6.0天,未液体复苏组的平均住院天数为17.7±3.4天,两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P=0.308)。液体复苏组的中位在院生存天数为38.0[28.0,48.0],液体复苏组的中位在院生存天数为25.0[22.8,27.2]。两组之间有显著统计学差异,(Log Rank P=0.044,Breslow P=0.025)。结论:在严重脓毒症及脓毒症休克患者中,采取液体复苏能够延长患者的中位在院生存天数,可见液体复苏在严重脓毒症的治疗中有重要意义。尚未发现液体复苏能提高严重脓毒症患者28天生存率的相关证据。采取液体复苏究竟能否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预后,还需要大样本随机临床对照试验来证明。  相似文献   
42.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和肠外营养对ICU中重症肺炎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4年1月我院重症医学科60例重症肺炎患者随机分为肠内营养组30例(enteral nutrition,EN组)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组30例(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组),经过营养支持治疗后,将两组的免疫、营养以及有创机械通气的时间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肠内营养组与肠外营养组对比发现,在第5天、第10天EN组血清免疫球蛋白和T细胞亚群细胞数显著升高(P0.05);血红蛋白(HGB)、白蛋白(ALB)和血清前白蛋白(PAB)明显升高(P0.05);有创机械通气时间缩短(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CU中重症肺炎应选择肠内营养支持方式,肠内营养能有效的改善营养状态,并能改善患者的免疫功能,减少有创机械通气时间。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带领教学法对医护人员进行心肺复苏培训的效果。方法:将参加心肺复苏培训的120名医护人员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教学法,观察组采用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带领教学法,培训结束后,对培训时间、技能考核情况和学生的反馈意见进行分析和评估。结果:对照组和观察组每次培训时间分别为(3.23±1.13)h和(2.75±0.7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学员的考核通过率分别为66.7%和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前者在完成颈动脉检查这一环节上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就学员的反馈意见而言,后者在教学效果主观评价要高于前者。结论:通过多媒体教学软件结合带领教学法进行心肺复苏培训,医护人员能有效掌握心肺复苏技能,有利于开展较大规模的培训活动,值得在院内培训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4.
目的:通过临床试验,}匕较不同营养方式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效果,并分析不同方法对患者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在2011年11月至2012年11月收治的150例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随机分为三组:肠外营养组(PN);肠内营养组(EN);肠外+肠内营养组(PN+EN),每组50例。仔细观察三组患者在住院接受营养治疗期间的情况,分别在第5天和第10天检测三组患者的血淀粉酶和免疫指标,并且对三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消化道不良反应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在接受不同的营养支持后,(PN+EN)组患者的血淀粉酶、免疫指标、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消化道不良反应等指标可见明显下降;与PN组和EN组相比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症急性胰腺炎患者接受营养支持对治疗其疾病非常重要,对重症胰腺炎患者实施肠外+肠内的营养支持更加安全有效,便于患者吸收,有助于保护肠道粘膜屏障,降低感染率,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非常值得临床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5.
未培养环境微生物培养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自然界中微生物种类繁多、功能多样、分布广泛,对人类健康安全、生态稳定和物种进化等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尽管微生物培养技术至今已有一百多年,然而由于各种限制因素的制约,目前成功分离培养的微生物仅占0.1%-1.0%,自然界中仍有十分丰富的微生物资源有待挖掘和开发利用。如何理解难培养微生物的制约因素并探索作用机制,同时借此开发新型微生物培养方法则尤为必要。本文首先分析了典型环境微生物生长的限制因素,然后介绍了目前利用传统培养改进措施进行分离筛选的研究成果,进一步综述了原位培养、共培养、微流控培养技术、细胞分选技术等新型培养技术在难培养微生物分离培养中的应用,最后对目前培养法存在的瓶颈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提出今后可在多技术联合使用、难培养微生物复苏机制、微生物互作机制、代谢途径与调控机制等方面进行研究,以期为今后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6.
目的研究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对重症肺炎肠道菌群分布及肠道黏膜屏障的影响,为重症肺炎患者选择可靠的营养支持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2例重症肺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1)与对照组(n=41)。所有患者入院即采用常规治疗,对照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建立全胃肠外营养(TPN),观察组患者给予早期肠内营养(EN)及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详细记录两组患者基线资料。记录观察组与对照组干预第0、7、14 d时活菌数的分布情况,分别计算双歧杆菌、粪肠球菌、大肠埃希菌、弯曲杆菌、乳酸杆菌活菌数,并进行组间比较。检测血清内毒素、D-乳酸和二胺氧化酶(DAO)水平。比较两组的预后情况。结果治疗7 d、14 d后,观察组患者的双歧杆菌与乳酸杆菌数量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治疗7 d后观察组患者大肠埃希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14 d后,观察组患者大肠埃希菌、粪肠球菌、弯曲杆菌数量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第7 d,观察组血清内毒素、D-乳酸和DAO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菌血症等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无死亡,对照组1例死亡。结论早期肠内免疫微生态营养能够调节肠道菌群,保护肠道黏膜屏障,促进疾病康复,减少感染和并发症。  相似文献   
47.
摘要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 EN)联合益生菌对直肠恶性肿瘤术后大鼠肠粘膜屏障及血清炎症因子的影响。方法:选取32只SPF级雄性SD大鼠,随机分对照组、模型组、EN组和EC组,每组8只。模型组、EN组和EC组建立直肠恶性肿瘤术后模型,EN组灌胃给予肠内营养混悬液,EC组灌胃肠内营养混悬液加益生菌颗粒,对照组和模型组灌胃同体积的生理盐水,四组大鼠均连续灌胃7 d。观察各组大鼠小肠超微结构;检测occludin蛋白、D-乳糖及炎症因子的表达水平。结果:模型组大鼠小肠上皮细胞紧密连接和绒毛结构遭破坏,EN组和EC组与模型组相比有明显改善。与对照组相比,模型组大鼠occludin蛋白和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水平均较低,D-乳糖、血清白介素1β(interleukin-1β, 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的表达水平较高(P<0.05);与模型组相比,EN组和EC组的occludin蛋白和IL-10的表达水平较高,D-乳糖、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较低(P<0.05);与EN组相比,EC组occludin蛋白和IL-10的表达水平较高,D-乳糖、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较低(P<0.05)。结论:肠内营养联合益生菌可有效改善直肠恶性肿瘤术后大鼠的肠道屏障功能,提高occludin蛋白的表达,降低D-乳糖的表达,降低促炎因子IL-1β和TNF-α的表达同时升高抑炎因子IL-10的表达。  相似文献   
48.
孙长怡  秦俭  王晶  鲍银月  樊洁 《生物磁学》2011,(23):4556-4558
目的:探讨应用急救模拟人(Emergency Care Simulator,ECS)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对社区医师进行急救技能培训的效果。方法:应用ECS结合情景模拟对27名社区医师按照2010年美国心肺复苏指南标准进行急救技能培训,急救技能内容包括心肺复苏,气管插管和4项技术(止血、包扎、固定、转运),比较培训前后成绩的区别;调查社区医师对ECS结合情景模拟教学法的认可程度。结果:社区医师胸外按压培训前后的成绩分别为59.61±12.35和81.42±13.26(P〈0.05),气管插管的成绩分别为64.18±15.21和85.49±18.17(P〈0.05),4项技术的成绩分别为62.15±12.28和89.32±15.34(P〈0.05);96.2%认为该教学方法可以提高学习兴趣和团队合作精神。结论:应用ECS结合情景教学对社区医师进行培训可以提高急救技能,有利于培养团队精神和临床思维能力。  相似文献   
49.
目的研究肠内营养对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7月至2018年1月于我院进行乳腺癌术后化疗的91例女性乳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进行肠内营养将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观察化疗前后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的变化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肠道菌群、生活质量、营养指标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肠道双歧杆菌数量为(6.7±0.5)lg CFU/g、乳杆菌数量为(8.5±0.4)lg CFU/g,均显著高于治疗前,同时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出现反酸、腹胀、便秘等胃肠道不良反应的比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总体健康、认知功能、情绪功能、角色功能、社会功能、活力、躯体疼痛、躯体功能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均P0.05),且肠内营养组患者生活质量各指标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肠内营养组患者血清总蛋白(TB)、血清清蛋白(ALB)、血清前清蛋白(PA)、转铁蛋白(T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肠内营养可预防乳腺癌术后化疗患者肠道菌群的紊乱及营养不良的发生,安全有效,有助于提高乳腺癌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0.
Stress due to reactive oxygen species (ROS) may lead to neonatal diseases, such as necrotizing enterocolitis and respiratory distress. Enteral supplements for premature infants (PREM) added to human milk (HM) to increase nutrient content may induce lipid oxidation due to free radical formation via Fenton chemistry. We hypothesized that ferrous iron and vitamin C-containing supplements added to HM in vitro cause oxidation of milk fats, affect intracellular redox balance, and induce DNA damage. Lipid peroxidation in HM was measured by FOX-2 and TBARS assays; fatty acid composition of supplemented HM was measured by gas chromatography. Two cell culture bioassays were used for assessing either intracellular oxidative stress or DNA damage: the former involved Caco-2BBe cells, a secondary differentiated cell line, and the latter utilized FHS-74 Int cells, a primary fetal small intestinal culture. Lipid oxidation products of HM increased after the addition of iron alone, iron and vitamin C, or iron and a vitamin C-containing supplement (Trivisol, TVS). A reduced content of mono and polyunsaturated fatty acids in HM was also observed. Iron, not iron+vitamin C, but iron+TVS induced significant intracellular oxidative stress in FHS-74 Int cells. In contrast, iron, either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TVS or vitamin C, increased DNA damage in Caco-2BBE cells. Iron supplementation may increase oxidative stress in PREM infants and should be given separately from vitamin C-containing supplement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