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05篇
  免费   579篇
  国内免费   1184篇
  2024年   21篇
  2023年   178篇
  2022年   202篇
  2021年   240篇
  2020年   225篇
  2019年   262篇
  2018年   190篇
  2017年   233篇
  2016年   225篇
  2015年   227篇
  2014年   268篇
  2013年   298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46篇
  2010年   175篇
  2009年   208篇
  2008年   192篇
  2007年   196篇
  2006年   167篇
  2005年   143篇
  2004年   127篇
  2003年   117篇
  2002年   106篇
  2001年   80篇
  2000年   71篇
  1999年   61篇
  1998年   41篇
  1997年   42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47篇
  1994年   51篇
  1993年   42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4篇
  1988年   20篇
  1987年   13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13篇
  1984年   1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15篇
  1981年   9篇
  1980年   3篇
  1979年   6篇
  1977年   3篇
  1974年   2篇
  1973年   7篇
  1971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6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31.
目的探讨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病原菌分布及血清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和可溶性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sTREM-1)的变化。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3月至2019年5月收治的131例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患者进行研究,检测入选患者病原菌感染情况,同时根据患者病情分为重症组与非重症组。另选取60例同期体检对象作为对照组,比较各组患者血清sTREM-1、HMGB1水平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分析血清sTREM-1、HMGB1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预测价值。结果 131例患者共检出病原菌415株,病原菌以革兰阴性菌为主,其次是革兰阳性菌,真菌的占比最低。革兰阴性菌中以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为主,革兰阳性菌中以金黄色葡萄球菌为主。重症组、非重症组及对照组患者血清sTREM-1、HMGB1水平及CPIS评分依次递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Cochran Armitage趋势检验发现,血清sTREM-1、HMGB1水平及CPIS评分与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严重程度呈线性增加趋势(Z=5.056、3.127、3.811,均P0.05)。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病情严重程度时,血清sTREM-1的AUC及敏感性、特异性最高,其次是CPIS和血清HMGB1,3个指标均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有一定诊断价值。结论革兰阴性菌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主要致病菌,血清sTREM-1、HMGB1水平对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病情有一定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2.
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水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买占  李诗琦  郭超  李为  殷战  刘家寿 《生物资源》2020,42(3):271-278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水华频发引起社会关注。为掌握调水后汉江中下游浮游植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于2017年11月、2018年2月、4月和8月在汉江中下游的8个断面对浮游植物进行了定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共鉴定浮游植物163种,群落组成以硅藻门(Bacillariophyta)、绿藻门(Chlorophyta)为主,其次是蓝藻门(Cyanophyta)。浮游植物优势种主要为硅藻门的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颗粒直链藻最窄变种(Melosira granulata var.)、变异直链藻(Melosira varians)、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隐藻门的卵形隐藻(Cryptomonas ovata),蓝藻门的弯曲颤藻(Oscillatoria sp.)和伪鱼腥藻(Pseudoanabaena sp.),且都有较高的优势度。浮游植物密度和生物量的季节变化范围分别为0. 33×106cells/L~1. 82×106cells/L和0. 49 mg/L~7. 38 mg/L。基于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以及优势种评价法对汉江中下游的水质进行评价,判断汉江中下游水质整体处于中污状态。  相似文献   
133.
A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nutrients for plants, potassium (K) has substantial effects on growth and development of crops. Present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hree different sites in South China in late season in 2019 with the 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applied amounts of K fertilizer on yield formation and lodging of rice. Four K fertilizer treatments, K0: 0 kg potassium oxide (K2O) ha−1 (control); K1: 64.20 kg K2O ha−1 ; K2: 128.55 kg K2O ha−1 and K3 153.90 kg K2O ha−1 were applied in the field experi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K2 and K3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panicle number per unit area, grain number per panicle, seed-setting rate and the grain yield of rice compared with K0 treatment. Higher net photosynthetic rates were recorded in K2 and K3 treatments than K0 treatment at tillering stage, heading stage and maturity stage. K fertilizer treatments also increased the chlorophyll content and dry matter accumulation by 6.16–23.52% and 21.32–64.59% compared with K0 treatment, respectively. Moreover, the total N and K accumulation in the aboveground tissues of ric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under K2 and K3 treatments compared with K0 treatment. Furthermore, compared with K0 treatment, K fertilizer treatments significantly enhanced the breaking-resistant strength by 40.94–144.24% and reduced the lodging index of rice by 13.14–36.72%.  相似文献   
134.
转变教育理念,强化实践环节,提高微生物学教学质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应用技术的学科。为了使不同学科背景和不同发展愿景的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能深入领会微生物学知识、掌握实验技能、增加对社会热点问题的理解,浙江大学从2013年开始对微生物学课程进行了改革。通过转变教学理念、融入课程思政、强化实验技能、重视评价导向等手段,使微生物学课程的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5.
This study tested genetic microbial source tracking (MST) methods for identifying ruminant- (BacR) and human-associated (HF183/BacR287, BacHum) bacterial faecal contaminants in Ethiopia in a newly created regional faecal sample bank (n = 173). BacR performed well, and its marker abundance was high (100% sensitivity (Sens), 95% specificity (Spec), median log10 8·1 marker equivalents (ME) g−1 ruminant faeces). Human-associated markers tested were less abundant in individual human samples (median: log10 5·4 and 4·2 (ME + 1) g−1) and were not continuously detected (81% Sens, 91% Spec for BacHum; 77% Sens, 91% Spec for HF183/BacR287). Furthermore, the pig-associated Pig2Bac assay was included and performed excellent (100% Sens, 100% Spec). To evaluate the presence of MST targets in the soil microbiome, representative soil samples were tested during a whole seasonal cycle (n = 60). Only BacR could be detected, but was limited to the dry season and to sites of higher anthropogenic influence (log10 3·0 to 4·9 (ME + 1) g−1 soil). In conclusion, the large differences in marker abundances between target and non-target faecal samples (median distances between distributions ≥log10 3 to ≥log10 7) and their absence in pristine soil indicate that all tested assays are suitable candidates for diverse MST applications in the Ethiopian area.  相似文献   
136.
基于外溢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区域生态补偿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晶晶  李玲玲  徐琳瑜 《生态学报》2021,41(17):6994-7001
由于不同的区域存在着资源分配、经济发展的不平等性,区域间的生态补偿日益受到关注。但区域生态补偿的依据一直存在争议,中国尚没有完善的区域综合生态补偿机制。提出了一种生态系统服务外溢理论,以扣除当地生态服务使用量后外溢的生态价值作为生态补偿依据,建立了区域综合生态补偿框架,同时考虑区域生态服务外溢占用情况和经济发展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了9种补偿方案。由于生态系统服务具有流动性,生态补偿的受偿方和补偿方并非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各行政区域之间进行补偿资金的。横向转移需要在全省或全国层面进行统筹和保障,最后统筹结果的少量盈缺再由中央财政或地方政府通过纵向转移支付辅助调平。构建了生态补偿模型和方案,针对现有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结果,利用综合生态补偿机制分别分析了2015年长江流域上海、江西、四川等6个典型地区的生态补偿支付方案。结果表示需要接受生态补偿的地区有青海、四川、湖南和江西,应分别得到横向转移支付资金32.26亿元、153.3亿元、59.08亿元、67.1亿元;需要提供生态补偿的地区有浙江、上海,应该分别支付横向转移支付资金1.97亿元和47.31亿元。建立的补偿框架提高了各区域的参与度,对促进生态建设、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体现社会公平性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7.
中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然林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资源与生态资源,在维护国土生态安全、应对气候变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作为覆盖范围最广、投资规模最大的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简称天保工程)自2000年正式启动以来,对长江上游、黄河上中游地区以及东北、内蒙古、新疆、海南等重点国有林区的森林资源保护修复、区域生态环境改善及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等多方面都产生了巨大、深远影响。天保工程二期于2020年结束,全面定量评估天保工程的生态、经济和社会综合效益和国内外的巨大影响,可为全面推进我国天然林资源保护修复提供科技支撑,为后续政策修订提供决策依据。本文基于空间信息技术、样地调查、生态站观测、比较分析等手段,构建了适用于天保工程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估方法,涵盖森林资源、生态效益、社会经济效益、生态修复措施和政策设计5个方面,对全面贯彻落实国家生态文明战略和《天然林保护修复制度方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为开展全国性的重大生态工程评估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8.
青弋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评估与权衡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特征及多种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对平衡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结合2000、2009、2018年3个时期遥感解译获取的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生态系统服务权衡协同度模型、敏感性分析、空间自相关、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模型等分析了青弋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Ecosystem Services Value,ESV)的时空演变特征及9种生态服务之间的权衡协同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09及2018年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分别为285.19、351.26和294.68亿元,价值总量呈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其中2009-2018年间总ESV下降了16.1%,生态服务趋于退化。整个研究时段内,林地对ESV的贡献量最大,其次是耕地和水域。(2)2000-2009年,单项生态系统服务间以协同关系为主导,协同率为77.8%,食物生产服务与本研究中的其他服务之间均为权衡关系;2009-2018年间生态系统服务间的关系与前9年基本一致,但食物生产服务与其他服务功能之间的权衡度呈增强的趋势。(3)敏感性分析表明,各时期的敏感性指数(CS)值均小于1,表明基于修订的当量因子表计算获得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系数符合青弋江流域的实际情况,计算结果可靠。(4)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存在较强的正向空间自相关,但集聚程度有下降的趋势。双变量空间自相关分析表明当土地利用程度增强时,生态系统提供的总服务价值或单项服务价值均会降低。研究结果可为青弋江流域土地利用结构的优化调整及生态环境保护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39.
漓江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最大化的土地利用结构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何毅  唐湘玲  代俊峰 《生态学报》2021,41(13):5214-5222
土地利用结构优化是促进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重,而生态管理的最终目标是优化生态系统服务,使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达到最大化。选择典型生态脆弱区漓江流域为研究区,将整个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的最大化作为研究目标,首先结合野外实验和五期Landsat高分遥感影像获取基础数据,对研究区1998-2018年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估算,然后结合灰色线性模型对2018-2028年价值进行预测,借助Lingo软件提出生态效益最大化的土地结构优化方案,进而对优化前后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表明:(1)近20年间研究区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一直以林地与耕地为主,所占比例保持在整个流域的95%。水域与耕地面积逐年减少,林地、建设用地及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此外,未利用地面积发生的变化最为显著,增加了近30倍,主要由林地与耕地转变而来。(2)研究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总体约减少了19.55×106元,呈现先上升后下降趋势,并将长期处于下降趋势,至2028年时流域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将减少至8067.43×106元。在流域整体生态系统中,林地价值最高,在历年约占流域总价值的86%,其次是水域及耕地,分别占比8%、6%。(3)对研究区进行优化后,漓江流域总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增长了2%,其中主要来源于林地与水域面积的增加,提高了生态系统调节服务的供给能力,耕地、建设用地面积略微增加,未利用地面积显著减少,基本与2008年水平持平。本研究通过优化喀斯特地区关键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为该区域生态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40.
三峡水库的运行,改变了其坝下游的水沙情势,使坝下游沙洲生境呈现出明显的水淹强度梯度变化。阐明这一梯度变化下沙洲植被组成、分布和性状结构特征,是理解植被与沙洲稳定关系的基础,更是阐明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地区生态环境影响的核心内容之一。选取上荆江河段第一个江心洲-太平口心滩作为研究样地,通过植被组成和分布特征的调查,对不同水淹强度下群落物种组成、多样性和功能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太平口心滩植被组成以草本植物为主,稀布小型灌木川三蕊柳。调查共记录物种21科33属39种,以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主要优势种。轻微(20-40 d)和极强水淹强度(100+d)条件下的生境物种组成同其他水淹强度生境具有显著性差异,轻微水淹强度下牛鞭草和节节草为主要优势种,极强水淹强度下虉草为主要优势种。不同水淹强度下物种多样性指数差异显著,功能多样性指数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趋势基本一致。随着水淹时间的延长,植被更倾向于表现出花果期位于出露期、植株高度更加低矮、须根系、进行营养繁殖的功能性状。江心洲植被的群落结构和功能性状特征都在水淹梯度下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变化特征。这些研究结果表明水淹强度的梯度变化是沙洲植物群落变化的重要驱动因子,为进一步研究沙洲植物群落动态变化以及沙洲植被协同演替机制,明晰大坝影响下的生态环境变化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