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7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145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5篇
  2021年   7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22篇
  2017年   12篇
  2016年   17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8篇
  2013年   6篇
  2012年   8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4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5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4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3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2年   2篇
  197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杨立伟  施季森 《遗传》2012,34(4):94-106
为了揭示吲哚-3-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参与杉木木材发育调控的遗传机制,文章分别以0、3mg.IAA/g.lanolin处理不同阶段的杉木截顶茎秆作为驱动方(Driver)和测试方(Tester),利用抑制消减杂交技术(Suppression substractive hybridization,SSH),对其中差异表达的目的基因进行了分离和克隆。共获得332个Unigenes,其潜在的功能分别涉及到细胞组织和生物合成、发育进程调控、电子传递、逆境应答以及信号传导等方面;进一步地表达鉴定发现ClHIRA、ClPGY1和ClARF4等集中于茎部近轴区域表达的基因,能够积极地响应外源IAA刺激的维管形成层分裂和管胞分化活动;而ClSMP1、ClTCTP1和ClTRN2等集中于茎部远轴区域表达的基因,则在转录水平上对外源IAA的处理水平及近轴次生维管的发育变化表现出负相关的关系。这一结果表明特异性定位的发育基因对木材形成组织中内源IAA水平变化的差异性识别和响应很可能是生长素参与林木维管形成层次生发育调节的重要分子机制。  相似文献   
22.
对腐解6个月后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Lamb.)Hook.]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进行了提取分离及生物检测。结果表明,枯枝落叶及腐殖土中的极性和弱极性化感成分对杉木种子的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和胚轴长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浓度的提高,枯枝落叶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胚轴长及幼苗干质量的抑制作用及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势、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均逐渐增强;腐殖土中的弱极性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胚根长及胚轴长的抑制作用及极性化感成分对胚轴长的抑制作用也逐渐增强。枯枝落叶中的化感成分对绝对发芽率、绝对发芽势及幼苗干质量的抑制效应高于腐殖土中的化感成分。  相似文献   
23.
Foliar δ13C values, an indicator of long-term intercellular carbon dioxide concentration and, thus,of long-term water use efficiency (WUE) in plants, were measured for Pinus massoniana Lamb., P. elliottii Engelm., Cunninghamia laceolata (Lamb.) Hook., and Schima superba Gardn. et Champ. in a restored forest ecosystem in the Jiazhu River Basin. Seasonal vari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foliar δ13Cvalues of the four species and environmental factors (monthly total precipitation, monthly average air temperature, relative humidity, atmospheric pressure, and monthly total solar radiation and evaporation)were investigated. The monthly δ13C values and WUE of the four species increased with increasing precipitation, air temperature, solar radiation, and evaporation, whereas δ13C values of the four species decreased with increasing relative humidity and atmospheric pressure. Despite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δ13C seasonal means for the four species, our results demonstrate a significant convergence in the responses of δ13C values and WUE to seasonal variations in environmental factors among the species investigated and that the δ13C signature for each species gives a strong indication of environmental variables.  相似文献   
24.
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模拟试验和野外调查对凋落物的树种多样性与杉木人工林土壤生态功能之间关系进行了研究。林分取样调查的结果表明 ,有两个树种凋落物覆盖的几个杉阔混交林土壤脲酶和蔗糖酶活性均明显高于只有杉木凋落物覆盖的杉木纯林土壤 ,酸性磷酸酶活性也呈现相同的变化趋势 ,这 3种土壤酶活性均以具有凋落物种类最多的次生常绿阔叶林土壤最高。除了土壤酶活性升高之外 ,杉阔混交林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也明显高于仅有一种杉木凋落物覆盖的杉木纯林土壤。采用杉木叶凋落物与不同阔叶树种凋落物处理土壤的模拟试验结果表明 ,在凋落物投放量和 (1 5NH4 ) 2 SO4 施用量相同的控制条件下 ,随着投放的凋落物树种组成的增加 ,土壤中 1 5N的残留量也随之增加 ,而其损失量却随之减少 ;土壤中杉木幼树对于 1 5N的吸收量以及杉木幼树的单株鲜重也随着处理凋落物组成树种的增加而增加 ,具有不同树种数量的凋落物处理之间差异显著 (p<0 .0 5 )。可见随着凋落物树种多样性的增加 ,不仅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这两个基本的质量指标得到明显改善 ,而且土壤酶活性、土壤养分保蓄功能以及保证幼树良好生长等的生态功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5.
杉木优良变异类型——罗田垂枝杉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田垂枝杉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在湖北省罗田县发现的杉木自然变异类型,在与黄枝杉比较的基础上,对罗田垂枝杉的形态变异特征和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的调查研究,其形态特征与其它杉木类型的主要区别是:2~3年生的侧枝自然下垂,6~7年生的老枝自然脱落,树冠窄小,是具有遗传改良品质和较高利用价值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26.
不同人工林生态系统林地土壤质量评价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利用定位研究方法,综合比较了第2代连栽杉木纯林、杉木与阔叶树混交林以及阔叶纯林3种人工林生态系统对林地土壤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连栽杉木纯林相比,在杉阔混交和阔叶树轮栽两种经营模式下,土壤养分含量增加,物理性状改善,土壤生物活性提高.利用土壤质量评价体系在对土壤功能评价的基础上,直观评价了3种经营模式的土壤质量状况.在研究区内,杉木与阔叶树混交以及阔叶树轮栽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以及最终的土壤质量指数均处于中等水平,而连栽杉木林的水分有效性、养分有效性和根系适宜性较差,土壤质量指数处于较低水平.总有机C、阳离子交换量和微生物生物量C与其它土壤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性质之间明显相关,可将其作为研究区土壤质量的指示指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P与土壤总有机C、土壤全N、土壤全P含量之间也存在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7.
杉木解酚菌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从杉木林土壤中筛选到5株高效解酚菌(F2、F3、F4、F7、F15),结果表明,F4、F33d,F2、F155d能将600rng  相似文献   
28.
杉木观光木混交林群落N、P养分循环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福建三明27年生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观光木(Tsoongiodendron odorum)混交林(混交比例2:1)及杉木纯林群落N、P养分循环进行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混交林中杉木和观光木地上各组分的N、P含量大小均为叶>活枝(或皮)>枯枝>干,而根系的则随径级的减小而增大,且观光木各组分的N含量均高于杉木的;混交林群落的N、P总积累量达585.223 kg·hm-2和128.784 kg·hm-2,分别是纯林群落的1.5倍和1.3倍。混交林群落N、P养分年归  相似文献   
29.
酚类物质对杉木幼苗15N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应用15N同位素示踪技术,通过盆栽实验研究了香草醛和对羟基苯甲酸对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N素养分吸收、分配的影响,结果发现香草醛及其与对羟基苯甲酸的混合物(浓度比1∶1)明显抑制了杉木幼苗的生长和对15NO3-离子的吸收,10 mmol·L-1的香草醛使杉木幼苗根、茎、叶生物量分别下降了25.3%、13.5%、5.7%,15N吸收量分别减少了38.5%、48.1%、46.5%;10 mmol·L-1的混合物使杉木幼苗根、茎、叶生物量分别下降了33.5%、36.0%、21  相似文献   
30.
武夷山杉木林凋落物动态初探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用起伏型时间序列法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杉木林凋落物月动态进行模型,结果令人满意,说明起伏型时间序列分析可应用于森林凋落物动态模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