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46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4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6篇
  2010年   6篇
  2009年   5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3篇
  1989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61.
研究对珠江水系广西江段15个站位的鱼类群落展开了调查, 共采集渔获物67985尾, 隶属于23科134种, 鲤形目种类(92种)最多, 占总数69%。采集到外来生物11种, 其中, 罗非鱼几乎遍布整个广西水域, 说明广西江段外来水生生物入侵严重。各江段以小型鱼类居多, 鱼类小型化严重。空间分布呈现一级河流物种多样性指数高, 均匀度高; 二级河流多样性指数低, 均匀度低的趋势。特别是经过十级水电开发后的红水河江段, 渔业资源量最低, 鱼类群落结构与其他江段具有显著的差异(P<0.05)。研究结果是珠江水系自然渔业资源长期调查的一部分, 将对广西渔业资源多样性的保护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2.
基于CFD的城市绿地空间格局热环境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艳红  郭晋平  魏清顺 《生态学报》2012,32(6):1951-1959
运用CFD数值模拟方法,结合RS技术,对城市中五类常见的绿地空间格局在垂直和水平方向上进行温度场和风速场数值模拟,以探讨绿地空间格局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程度及方式。在绿地的垂直结构上,灌木层对流场的影响要大于乔木层;而乔木层对绿地内部的降温作用更为明显。在绿地的水平布局形式中,在绿地率相当的情况下,楔状格局具有较好的热环境效应,即该格局在城市中的降温效果最为明显;放射状和条带状的次之,点状格局对周边环境的降温效果要弱些,但各"绿点"(即组成该格局的各块绿地)在小范围内降温效果比较明显,可以作为改善局部小气候的手段;环状格局热环境效应最弱。将CFD技术引入城市热环境研究,利用遥感技术对其进行参数修正,使热环境研究更加准确完整,具有经济高效方便等优点。  相似文献   
63.
镉胁迫下三种藓类植物的细胞伤害及光合色素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试验研究了不同浓度Cd 胁迫下3种藓类植物的细胞伤害、光合色素含量和Cd 含量的变化,以探讨其对Cd 胁迫的反应敏感性和耐性.结果表明:低浓度Cd (1 mg·L-1)胁迫显著损伤尖叶拟船叶藓和匍枝青藓叶细胞,3种藓的叶细胞伤害率随Cd 浓度的升高而显著增加,高浓度Cd (100 mg·L-1)胁迫下的细胞伤害率大小为匍枝青藓>湿地匍灯藓>尖叶拟船叶藓.低浓度Cd 胁迫(1 mg·L-1)对3种藓类植物的总叶绿素含量无显著影响,随着Cd 胁迫浓度的增加(≥ 10 mg·L-1),3种藓类植物总叶绿素含量显著下降,降幅顺序为匍枝青藓>湿地匍灯藓>尖叶拟船叶藓;1和10 mg·L-1 Cd胁迫对3种藓类植物叶绿素a/b值无显著影响,100 mg·L-1 Cd胁迫下湿地匍灯藓和匍枝青藓叶绿素a/b值显著下降;Cd胁迫对匍枝青藓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影响最大,1 mg·L-1 Cd下其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降低.3种藓类植物均能显著地富集Cd,其体内Cd累积量以尖叶拟船叶藓最高,湿地匍灯藓次之,匍枝青藓最少.细胞伤害率、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的变化可用来指示3种藓类植物对Cd胁迫的敏感性差异.尖叶拟船叶藓对Cd胁迫的耐受性最强,湿地葡灯藓和匍枝青藓相对较弱.3种藓类植物对Cd胁迫的耐受性与其体内Cd累积量呈明显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64.
运用生物方法研究新型蓖麻油基润滑油的可降解性。通过反复实验, 建立了该润滑油生物降解的基本分析方法, 并与常规分析方法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 此分析方法准确可靠, 科学逻辑性更严密, 且重复性好。利用筛选的最佳细菌5-11-4混合菌株, 在最适降解条件下, 采用该分析方法, 微生物对该润滑油的降解率达到88.37%, 比常规分析方法高约10.25%左右(常规分析方法的降解率约为78.12%), 体现了两种分析方法之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65.
蛋白质组学一经出现 ,人们便开始尝试将其用于疾病特定分子标志物的研究当中 ,比如通过比较疾病与正常生理状况下蛋白质表达谱的差异来寻找与疾病密切相关的蛋白质 .但采用该方法有一明显的缺点 ,即需要分析大量同一肿瘤组织的二维凝胶电泳 (two dimensionalgelelectrophoresis ,2 DE)图谱 ,否则难以得到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异蛋白质 .另外 ,由于细胞内的蛋白质表达是不均匀的 ,这就导致了高表达和易溶解的蛋白质远较其他低表达、难溶解的蛋白质容易出现在2 DE图谱中 ,因而明显地降低了计算机匹配分析发现有生物学意义的差异蛋白质的灵敏性…  相似文献   
66.
应用双向指示种分析法(TWINSPAN)和除趋势对应分析法(DCA),对沈阳市57种苔藓植物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将20个样点划分为三个组,其中组l样点所含种类不足10种;组2在10~20种之间;而组3多在20种以上.从组1到组3,物种丰富度逐渐增加;分类与排序的结果与样点的实际物种分布特点基本一致.采用典范对应分析(CCA)对其中20个样点的35种主要地面苔藓植物与环境因子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土壤含水量、人为干扰度和乔木层郁闭度是影响沈阳市苔藓植物分布的主要因素.同时根据环境凶子的影响,将沈阳市主要地面苔藓植物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多为顶蒴藓类:而第二类则主要为侧蒴藓类.  相似文献   
67.
周彦  王超杰  朱纯超  陈江荣  程酩  邓宇亮  郭妍 《遗传》2017,39(8):753-762
从单细胞尺度进行细胞异质性的分析是深度理解细胞群体关系的关键。组织中的单细胞由于细胞类型不同,尺寸往往相差很大,但是目前常用的基于微孔板和Fluidigm公司的微流控的单细胞组学研究方法,需要入口的单细胞大小相近。本研究以胃组织为例,建立了一种组织单细胞的基因变异分析方法,实现了尺寸差异较大的单细胞的基因变异分析。在该方法中,先将胃组织裂解获得单个腺体,再将单个腺体酶解得到不同大小的腺体内单细胞,然后把这些单细胞铺在聚乙烯萘膜载玻片上,进行激光显微切割分选、全基因组放大,最后测其微卫星的长度。利用该方法,成功在肠上皮化生腺体内部检测到微卫星长度的变化,并灵活地对尺寸差异大的组织细胞以及肠化生腺体细胞进行了精细分析。此外,这种单细胞分析方法还可以对带有不同标记的细胞进行低通量和高通量的基因组分析,为单细胞尺度上的组织异质性研究提供了一种高度灵活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68.
邢晓科  郭顺星 《菌物学报》2008,27(4):554-558
The ultrastructure of conidia produced by the mycelia of Polyporus umbellatus was studied by use of scanning and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only clamped (dikaryotic) mycelia produced aerial conidiophores with ovoid to rod-shaped conidia. There was a distinctive bulge near the top of the conidium. The contents of the conidia were dense. This type of conidium could be regarded as arthroconidia.  相似文献   
69.
HUPO强调了对标准分析方法和工作流程中心的需求。  相似文献   
70.
Andersen PL  Xu F  Xiao W 《Cell research》2008,18(1):162-173
In addition to well-defined DNA repair pathways, all living organisms have evolved mechanisms to avoid cell death caused by replication fork collapse at a site where replication is blocked due to disruptive covalent modifications of DNA. The term DNA damage tolerance (DDT) has been employed loosely to include a collection of mechanisms by which cells survive replication-blocking lesions with or without associated genomic instability. Recent genetic analyses indicate that DDT in eukaryotes, from yeast to human, consists of two parallel pathways with one being error-free and another highly mutagenic. Interestingly, in budding yeast, these two pathways are mediated by sequential modifications of the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by two ubiquitination complexes Rad6-Rad18 and Mms2-Ubc13-Rad5. Damage-induced monoubiquitination of PCNA by Rad6-Rad18 promotes translesion synthesis (TLS) with increased mutagenesis, while subsequent polyubiquitination of PCNA at the same K164 residue by Mms2-Ubc13-Rad5 promotes error-free lesion bypass. Data obtained from recent studies suggest that the above mechanisms are conserved in higher eukaryotes. In particular, mammals contain multiple specialized TLS polymerases. Defects in one of the TLS polymerases have been linked to genomic instability and cancer.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