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9 毫秒
51.
大鲵精子的超微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运用透射电镜和扫描电镜研究了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精子的超微结构,大鲵精子由头部(head),中片(midpiece)和尾部(tail)三部分组成。头部有棒状细胞核,核内染色质高度浓缩,细胞核前方呈细丝状,但非顶体结构。头部后端凹陷,称为植入窝(implantation fossa),植入窝内有线粒体和中心粒等细胞器结构,此区域为精子的中片。精子尾部细长,主要由轴丝和附属纤维(accessory fiber)组成,轴丝的外面具有波动膜。  相似文献   
52.
用生理的方法促使大鲵产卵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使用HCG、LRH-A、HCG LRH-A、RES LRH-A、DOM LRH-A等催产药物的五种不同组合形式,在26℃-27℃、21℃-23℃、16℃-19℃三种温度下催产大,结果表明:在21℃-23℃条件下,每千克雌注射DOM10mg LRH-A30μg催卵效果相对稳定。  相似文献   
53.
通过对感染荧光假单胞菌(Pseudomonas fluorescents)发病的大鲵(Andrias davidianus)主要器官进行病理剖解和病理组织学观察,以明确大鲵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引起的病理学损伤特点。结果表明,大鲵感染荧光假单胞菌后,主要表现为腹部极度膨胀、腹水和严重胃肠道反应,严重者可见将胃呕吐至口腔;组织器官具有典型的病理变化,其主要靶器官为肾、肝、肠道、皮肤和肌肉。分别引起坏死性肾小球肾炎、肝炎。此外,还可引起轻微肠炎及皮炎。可在肾小管管腔内、肝细胞坏死灶内、肠道固有层内及皮肤肌肉中发现数量极多的杆状细菌。  相似文献   
54.
2013年1月和2014年1月对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5个大鲵栖息地河段进行了大型无脊椎动物采样调查.结果表明: 2次采样分别鉴定出大型无脊椎动物73和78个分类单元,隶属5门8纲16目,均以水生昆虫为优势类群,分别占总分类单元总数的90.4%和89.7%;2次采样大型无脊椎动物平均密度分别为1610.4和1671.4 ind·m-2,平均生物量分别为11.22和12.34 g·m-2. 2次调查各采样点大型无脊椎动物Shannon指数平均值分别为2.45和2.33,Margalef丰富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4.01和3.76,Pielou均匀度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72和0.69,表明大鲵栖息地河段生境质量有所下降.张家界大鲵栖息地河段大型无脊椎动物丰度-生物量曲线分析表明,骡子塔和芭茅溪采样点河段生境受到中等扰动,七眼泉为受干扰最轻微的河段.基于大型无脊椎动物密度的Bray-Curtis相似性系数的NMDS分析结果显示,在40%的相似度下,2013年各样点都可以较好地聚在一起,2014年各样点较为离散. 对各采样点在NMDS第一轴和第二轴上的得分与环境因子的Spearman相关性分析表明,河宽、铵态氮、海拔、化学需氧量和五日生化需要量与大型无脊椎动物显著相关.保护区内大鲵栖息地生境整体上仍相对良好,可以满足大鲵的生态需求,但保护区的某些区域人为破坏较重.建议采取严格的管理制度和科学的保护措施来遏制人为破坏,并逐步恢复大鲵栖息生境.  相似文献   
55.
免培养法对大鲵肠道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大鲵肠道内生细菌的组成及多样性。【方法】采用美国Mo Bio公司试剂盒提取大鲵肠道内容物总DNA,选用细菌通用引物799F和1492R对总DNA进行16S rRNA基因特异性扩增,构建大鲵肠道内容物内生细菌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对阳性克隆进行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分析,并对HaeⅢ酶切带谱不同的菌液进行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根据酶切带谱分析和测序结果的不同,将随机挑取的101个阳性克隆归为28个不同的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这些克隆序列分别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梭菌门(Clostridia)、芽孢杆菌门(Bacilli)和衣原体门(Chlamydiae)4个门。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占克隆总数的92.08%)为最优势类群。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这些克隆序列分别与已报道的20个属具有较高的相似性。此外,还有一个OTU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独立分支且未能确定其分类。【结论】大鲵肠道内生细菌多样性丰富,并且可能存在新的分类单元。  相似文献   
56.
中国大鲵肝脏的超微结构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方展强 《四川动物》2006,25(2):228-230
应用透射电镜对中国大鲵的肝脏进行了超微结构研究.观察表明,大鲵肝不具肝小叶,与其他脊椎动物有所不同.肝细胞含有单个卵圆形的核;细胞质内含有粗面内质网、高尔基囊泡、线粒体、糖原颗粒和脂滴等细胞器和内含物.胆小管由两个相邻肝细胞质膜凹陷围成,而肝血窦则由内皮细胞的胞质构成.胆小管腔和窦周隙内浸润许多由肝细胞发出的微绒毛结构.还发现了枯否氏细胞和贮脂细胞.还讨论了中国大鲵肝脏的一般形态结构特点.  相似文献   
57.
58.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位于脊椎动物染色体特定区域,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重要连锁基因群,具有调控细胞识别、激活免疫应答及调节特定病理反应等生理作用。其中,MHCⅡ类基因的多态性最高,是研究遗传、进化以及抗病育种标记的热点基因。然而,在大鲵虹彩病毒感染过程中MHC基因的表达和抗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本研究以1龄幼鲵作为研究对象,克隆得到MHCⅡB基因cDNA片段共1 010 bp,通过对比易感组和抗病组组织表达谱差异及候选基因序列结构特征,从而筛选抗病相关的SNP位点。结果显示,易感组中MHCⅡB基因在各组织中的m RNA表达量均显著高于抗病组,其中在皮肤组织中表达最高,为(55.715 2±0.01)。对比易感组和抗病组MHCⅡB基因序列信息,共筛选出6个候选SNP位点,占基因总碱基数的0.6%,包括4个转换位点和2个颠换位点。其中5’UTR区有1个,基因编码区有2个,3’UTR区有3个。位于基因编码区214 bp处的G/A颠换(G214A)为同义突变,而611 bp处的A/T转换(A611T)为错义突变,使抗病组该位点的苏氨酸突变为丝氨酸。蛋白质二级结构分析显示,突变后的二级结构中α螺旋增比最大,增幅近20%。本研究结果表明大鲵MHCⅡB基因参与机体虹彩病毒免疫应答过程,其多态性与抗病性状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59.
  1. Being the largest extant amphibian in the world, the IUCN Critically Endangered Chinese giant salamander Andrias davidianus is a charismatic species with great international public interest. While threats such as commercial overexploitation and habitat degradation have been extensively documented to affect natural populations of A. davidianus, still no information is available about the species sensitivity to climate change.
  2. Here, we develop an ensemble of species distribution models (SDMs) for A. davidianus and projected its habitat suitability under present-day and future climate change scenarios. We based our SDMs on bioclimatic and topographic predictors, and recent (2012–2018) field-collected occurrence data across the whole distribution range of the species.
  3. The ensemble SDMs exhibited good predictive capacity and suggested that slope, maximum temperature of warmest month, precipitation of driest month, and isothermality are the most influential predictors in determining distribution patterns in this species. The projections of our models point to a pronounced impact of climate changes over A. davidianus, with more than two-thirds of its suitable range expected to be lost in all scenarios of future climates tested.
  4. In concert with the numerous other threats that are affecting this species, climate change poses a serious hindrance to the long-term survival of A. davidianus. We emphasise the urgent need of undertaking strict measures to manage this species and safeguard the few remaining available suitable habitats. We suggest that adaptive management strategies including designation of new reserves should be considered to mitigate the impacts of climate change on A. davidianus.
  相似文献   
6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