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3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2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2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1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6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22.
中国大鲵生殖生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1978年中国大鲵人工繁殖成功后,我国学者从生殖生理学的角度对大鲵人工繁殖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系列工作,现将20多年的研究进展情况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23.
中国大鲵消化系统13种器官的蛋白水解酶种类和活性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蛋白水解对生命活动是必不可少的(Vassali et al., 1994),蛋白质的酶解修饰(Xu et al.,1999)、细胞的迁移、组织再生与修复、消化系统对食物中蛋白质的消化等均与蛋白水解酶有关(Baimbridge et al.,1992),许多病理过程也与蛋白水解酶功能失调有关(Teichert et al., 1989; Monard, 1988).因此开展大鲵消化系统各器官的蛋白水解酶种类和性质的研究,对了解大鲵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演化及大鲵的营养需求、食性、消化生理等是必要的.本文对大鲵消化系统各器官的蛋白水解酶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4.
为探明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雌雄幼体的性腺发育特征,确定适合的性别分子鉴定方法,对15尾5月龄和17尾17月龄养殖个体进行形态测量、解剖观察、性腺组织切片及PCR扩增雌性特异DNA片段。结果发现,引物adf225和adf340的扩增效果好,判定5月龄个体8雌7雄;17月龄个体8雌9雄,与依据性腺形态结构区分的结果一致。体视显微镜下5月龄幼体中肾腹侧有两条半透明细条状的原始生殖嵴;组织切片显示生殖细胞形态分化不明显。17月龄卵巢波浪状弯曲,有颗粒感,精巢呈光滑的白条状,形态分化明显;组织切片显示,卵巢分化出体积较大的卵母细胞,同时保留原始卵泡,精巢分化出生精小叶和精原细胞、支持细胞。外形测量显示,5月龄与17月龄性二型不明显,不能根据外形判断性别。本研究确定了大鲵幼体性别分子鉴定的最佳引物,可用于养殖过程中雌雄选配,以节约资源。  相似文献   
25.
动物的日活动节律是它们对各种环境条件昼夜变化的综合适应。研究旅游干扰对繁殖前期中国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的夜间活动节律影响,有助于探明旅游干扰是否以及如何影响大鲵繁殖行为的机理。前期研究发现旅游干扰程度与水中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DO)含量显著负相关。在大鲵繁殖前期,通过控制大鲵生态繁育池水中的进水量(主要影响DO含量)来模拟重度与轻度旅游干扰下大鲵水环境,通过监测大鲵夜间出洞与进洞时间、水温(Water Temperature,WT)、DO和大肠菌群的动态变化,比较不同旅游干扰强度下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差异,以明确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对大鲵夜间活动节律的影响。结果表明,雌/雄鲵出洞时间在模拟重度旅游干扰水质下显著晚于轻度水质中,雌鲵分别为19:10±0:22与18:53±0:24,雄鲵分别在18:29±0:20与18:13±0:18。重度干扰导致水质变化分别推迟了雌/雄大鲵出洞时间约17 min与16 min。但是,雌雄大鲵进洞时间在模拟重度与轻度旅游干扰水质下,差异不显著,雌鲵分别为24:10±0:13与24:18±0:17,雄鲵分别为6:44±0:23与6:40±0:29。此外,该研究还发现,雌/雄鲵出洞时间与三种因子(WT、DO与大肠菌群)显著相关,然而,雌/雄鲵进洞时间与以上3因子不相关,可能主要由其生物钟决定。重度旅游干扰导致的水质变化对大鲵繁殖前期活动节律影响小,仅对出洞时间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26.
大鲵(Andrias davidianus)是我国特有的两栖动物, 由于栖息地破坏和人类过度捕杀等, 种群数量急剧下降, 被列为我国II类保护野生动物。为探索大鲵人工放流的有效方法, 实现野生大鲵资源增殖, 作者对2002–2008年间在湖南张家界大鲵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进行的大鲵人工放流活动与放流效果进行了评估, 并通过对放流点的隐蔽物、水质及饵料生物等生境特点的分析, 探讨影响放流成败的因素。该保护区内共在9处大鲵原栖息地进行了11次人工放流活动, 共放流各种规格大鲵995尾, 其中4次成功。成功放流的大鲵为1–4.5 kg的性成熟个体, 雌雄比在1:1和1:1.5之间, 成功放流点均有良好的后期管理措施, 如建立保护站, 补充饵料等。虽然所选择的多数放流点生境基本能满足大鲵生长和繁殖的要求, 但由于受水质、饵料或安全某一因素的制约, 野生大鲵资源增殖效果不明显, 导致放流失败。因此我们认为依据野生大鲵繁殖的生境特征标准, 科学选择放流地点, 选择性成熟的大鲵在春季放流, 并进行完善的后期跟踪保护, 可能是大鲵人工放流成功和实现资源增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7.
中国大鲵卵母细胞发育的显微和超微结构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用光镜和电镜观察了大鲵卵母细胞在发育过程中的显微和超微结构变化,着重对类核周体结构和线粒体与卵黄前颗粒的关系进行了详尽观察。贴近卵核的类核周体由核仁样体和线粒体群构成,远离卵核的类核周体仅由线粒体群构成。线粒体群是线粒增殖区,其中有多种形态的原线粒体,有些处于增殖状态,它们未形成明显的线粒体嵴。散在于卵质中的线粒体是成的线料体,有明显的嵴,其中许多线粒体内沉积着致密物质,一些致密物质从线粒体中向外  相似文献   
28.
改变大鲵食性的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报道对大鲵进行驯化,其食性从摄食淡水水生动物改变的摄食海产鱼、虾。投喂海水鱼类最高饵料利用率达95.2%,饵料系统1.87-4.02。海水鱼类和淡水鱼类混喂试验表明,对海水鱼类的摄食率68.9%,淡水鱼类是60.8%。从试验得出结论:在沿海地区用低值的海产鱼类代替淡水水生动物喂养大鲵,大鲵生长快,饵料系数低,经济效益明显。  相似文献   
29.
饲养中国大鲵氨基酸组成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实验对饲养中国大鲵氨基酸组成成分进行了比较全面的测定与分析,结果表明:饲养中国大鲵肌肉的蛋白质质量分数为164.3 g.kg-1,水解氨基酸总量为160.6 g.kg-1,各种氨基酸组成相当全面,必需氨基酸(EAA)为75.2 g.kg-1,占氨基酸总量的46.82%,符合人体需要量模式的程度相当高,为优质食物蛋白,可与做为参考蛋白的鸡蛋蛋白相媲美。研究同时发现呈味氨基酸总量70.5 g.kg-1,占氨基酸总量的43.90%,为研发味道鲜美的大鲵食品提供了有力的数据。  相似文献   
30.
正常和蛙病毒感染后大鲵血清和黏液蛋白图谱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大鲵在感染蛙病毒过程中的生理生化及抗病毒反应, 通过十二烷基硫酸钠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SDS-PAGE) 辅以密度分析, 对大鲵正常血清和感染血清、正常黏液和感染黏液的蛋白图谱分别进行测试比较。结果显示: 在正常血清(CS)、包括自然感染血清(NS)和人工感染血清(AS)在内的感染血清中,蛋白带集中在6080 kD, 其含量超过血清蛋白总量的42%; 正常血清在1457 kD 之间有16条蛋白带: 57、53、50、43、40、38、36、31、27、26、25、22、16、15.5、15 和14 kD, 其中正常与感染血清(包括NS和AS)比较, 有10条共有蛋白带: 57、43、40、31、27、26、25、15.5、15 和14 kD和4条差异蛋白带: 53、33、22 和16 kD。正常黏液(CM)和感染黏液(NM或AM)共有11条蛋白带: 116、100、75、57、53、45、27、18、17、16和15 kD, 但感染黏液多出7 条蛋白带: 90、52、43、32、26、20 和13 kD。还有些蛋白带含量出现变化, 如45 kD条带在CM中占总蛋白量的19.3%, 而在AM中仅占总蛋白的3.8%。研究证实蛙病毒感染能导致大鲵黏液和血清蛋白图谱发生变化, 也为深入探寻两栖类抗病毒相关的蛋白生物标记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