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5篇
  免费   279篇
  国内免费   1263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82篇
  2022年   112篇
  2021年   113篇
  2020年   91篇
  2019年   109篇
  2018年   96篇
  2017年   108篇
  2016年   112篇
  2015年   127篇
  2014年   200篇
  2013年   169篇
  2012年   188篇
  2011年   178篇
  2010年   179篇
  2009年   170篇
  2008年   230篇
  2007年   208篇
  2006年   148篇
  2005年   146篇
  2004年   166篇
  2003年   185篇
  2002年   187篇
  2001年   159篇
  2000年   154篇
  1999年   128篇
  1998年   129篇
  1997年   108篇
  1996年   96篇
  1995年   99篇
  1994年   117篇
  1993年   111篇
  1992年   102篇
  1991年   97篇
  1990年   87篇
  1989年   93篇
  1988年   49篇
  1987年   42篇
  1986年   22篇
  1985年   51篇
  1984年   16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10篇
  1958年   3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502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51.
黄淮海平原高产田作物群体结构特征   总被引:9,自引:5,他引:4  
本文利用实测资料分析了高产田作物群体结构特征。精播高产栽培麦田春季最大蘖数12×10~6/ha,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5.5—6.0,成穗4.5—5.25×10~6/ha。传统高产栽培麦田春季最大蘖数15—18×10~6/ha,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6.0—6.5,成穗6.0—7.5×10~6/ha。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期叶日积比,精播高产栽培麦田是1∶0.89,传统高产栽培麦田为1∶0.73。夏玉米种植密度主要受叶倾角的影响。紧凑型玉米品种的叶倾角大于65°,种植密度7.5—8.25×10~4/ha;平展型玉米品种的叶倾角小于50°,种植密度5.25—6.0×10~4/ha。  相似文献   
52.
蕨叶藁本的化学成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蕨叶藁本(Ligusticum pteridophyllum Franch.)系伞形科藁本属植物,又称黑藁本、岩川芎、岩林等,分布于四川、云南等地。药用其根,味辛性温,具散寒、去湿、镇静、止痛等功效,常用于风寒感冒、头痛、偏头痛、神经性头痛、胃寒痛及肌肉关节痛等症,化学成分尚未见报道。为此,我们初步研究了其根的化学成分。 实验样品采于云南省巍山县(1986)。蕨叶藁本根粗粉用95%乙醇加热回流提取,得糖浆状棕红色粗提物。此粗提物加适量的水搅拌后用乙酸乙酯萃取得脂溶性部分。脂溶性部分经硅胶柱层析分离得到10个成分,经各项光谱测定,理化数据和文献报道或标  相似文献   
53.
陈彦长  张惠纯   《微生物学通报》1991,18(5):302-307,301
本文着重介绍了Naumann等自80年代以来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对病原菌进行鉴别和鉴定方面的研究工作。并对其检测方法、实验方案、细菌的红外光谱、方法的重复性及谱图量化、微分指数及其使用分别做了较详细的介绍。  相似文献   
54.
中国紫堇属大叶紫堇组的分类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叙述大叶紫堇组在紫堇属(Corydalis)中的系统位置以及其分布区的原始性,同时记载了隶属于5个系的23种9变种和1变型,其中有4个新系,7个新种和7个新变种。  相似文献   
55.
L-精氨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本文报道了L-精氢酸产生菌诱变育种的研究结果。以谷氨酸产生菌钝齿棒状杆菌AS1.542为出发菌株,经亚硝基胍多次逐级诱变,获得了一株能够积累大量L-精氨酸的菌株971.1。该菌属于组氢酸缺陷型,并具有对磺胺孤的抗药性。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四天,产酸最高可达25·2 mg/ml,并具有较高的产酸稳定性。  相似文献   
56.
我们曾报道长叶车前花叶病毒上海分离株(简称HRVsh)的外壳蛋白有二个赖氨酸残基,在PH8.5无变性剂存在的条件下,完整病毒颗粒表面的赖氨酸残基可与三硝基苯磺酸(TNPS)起反应,反应后的TNP-HRVsh病毒颗粒的感染力丧失达90%以上。 本文又进行了甲基乙亚胺甲酯(MEI)对HRVsh赖氨酸残基的修饰反应,修饰后的MEI-HRVsh病毒颗粒的感染力也同样丧失90%以上。 从三硝基苯磺酸修饰的病毒颗粒(TNP-HRVsh)中分离得到的RNA能与天然的HRVsh的外壳蛋白重建病毒颗粒,并具有感染力,说明修饰过程中核酸并不受影响。 进一步用同位素~(35)S,~(32)P双标记病毒,再以TNPS修饰标记的病毒,得到(~(35)S,~(32)P)-HRVsh及TNP-(~(35)S,~(32)P)-HRVsh。将两者分别接种于系统寄主青菜(Brassica chinensis)的一片叶片,一天后在非接种叶片上都可测得~(35)S,~(32)P的放射计数。其中,(~(35)S,~(32)P)-HRVsh的~(35)S/~(32)P比值降低了,而TNP-(~(35)S,~(32)P)-HRVsh的~(35)S/~(32)P比值保持不变。说明HRVsh外壳蛋白赖氨酸残基的修饰并不影响病毒颗粒进入寄主细胞,以及在寄主细胞间的转移。同位素双标记的结果表明,其感染力丧失的原因可能是由于上述修饰作用阻止了病毒在感染中所必须的脱壳过程。  相似文献   
57.
十字花科新植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8.
59.
鲜盾叶薯蓣中原始皂甙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盾叶薯蓣(Dioscorea zingiberensis Wright)新鲜根茎的甲醇提取物分离到薯蓣皂甙元棕榈酸酯(diosgenin palmi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纤细皂甙(gracillin)、原纤细皂甙(protogracillin)和原盾叶皂甙(protozingiberemissaponin),后者为一新甾体皂甙,结构推定为3-O-{α-L-鼠李吡喃糖(1→3)-[β-D-葡萄吡喃糖(1→2)]-β-D-葡萄吡喃糖}-26-O-{β-D-葡萄吡喃糖}-薯蓣皂甙元(3-O-{α-L-rhamnopyran0syl(1→3)-[β-D-glucopyranosyl(1→2)]-β-D-glucopyranosyl}-26-O-{β-D-glucopyranosyl}-diosgenin)。  相似文献   
60.
程用谦   《广西植物》1985,(4):323-326
<正> 帚菊属Pertya Sch.-Bip.乃菊科,帚菊木族→Mutisieae Cass.的一个小属,全世界仅24种,主要分布于东亚山区。我国有17种,东起台湾,西至云南、西藏,北达甘肃、宁夏,南抵广东、广西等省区均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