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08篇
  免费   46篇
  国内免费   22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30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20篇
  2019年   22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18篇
  2016年   2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31篇
  2013年   40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41篇
  2010年   41篇
  2009年   45篇
  2008年   47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32篇
  2002年   33篇
  2001年   47篇
  2000年   39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22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21篇
  1994年   26篇
  1993年   21篇
  1992年   19篇
  1991年   15篇
  1990年   21篇
  1989年   14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10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3篇
  1965年   1篇
  1957年   2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8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从剧毒蘑菇─亚稀褶黑菇(Russula subnigricans Hongo)子实体中分离出5个已知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4个麦角甾醇(22E,24R)-ergosta-7,22-diene-3β,5α,6α,9α-tetraol(1)、(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9α-trihydroxy-6-one(2)、(22E,24R)-ergosta-7,22-dien-3β,5α,6β-triol(3)、(22E,24R)-5α,8α-epidioxyergosta-6,22-dien-3β-ol(4)和神经酰胺(2S,3S,4R,2′R)-2-(2′-hydroxytetracosanoylamino)octadecane-1,3,4-triol(5)。  相似文献   
92.
目的探讨帕金森病(Parkinson disease,PD)大鼠模型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改变及其c-Jun蛋白表达情况,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应用6-羟基多巴胺(6-hydroxydopamine,6-OHDA)单侧一点注射大鼠黑质致密区(substantia nigra compacta,SNc),特异性毁损DA能神经元;术后1d、7d、14d、21d腹腔注射阿朴吗啡(apomorphine,APO)诱发行为学观察、电镜、尼氏染色观察中脑VTA神经元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ABC观察其DA能神经元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及c-Jun的改变并进行图像分析,Western blot观察c-Jun蛋白表达。结果APO诱发PD大鼠模型异常旋转行为,尼氏染色及电镜见PD大鼠中脑VTA有神经细胞肿胀、坏死等变化,VTA TH阳性(TH )神经元数量减少,形态学改变。APO诱导的旋转实验≥7转/min,VTA毁损侧c-Jun表达。结论中脑VTA DA能神经参与PD模型大鼠的改变;APO能诱导6-OHDA PD模型大鼠的旋转行为,其强弱可能与TH 神经元数量直接相关;c-Jun表达与DA能神经元毁损程度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93.
中国蛙类一新种(无尾目,蛙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描述了1种采自广西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蛙类1新种,模式标本保存于沈阳师范大学自然博物馆.猫儿山林蛙,新种Rana maoershanensis sp.nov.(图1~17)正模:SYNU 06020120,雄性成体,李丕鹏和王绍能于2006年2月采集自广西壮族自治区猫儿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海拔1 980 m.配模:SYNU 06020091,SYNU 06020122和SYNU06020124,雄性成体;SYNU06020121,SYNU06040153,SYN 0604154和SYNU 06040155,雌性成体.李丕鹏和王绍能于2006年2月和4月采集,采集地点与正模相同.蝌蚪:SYNU0602001和SYNU 0604001系列,采集信息与配模标本相同.新种具有如下主要鉴别特征:1)体略大;2)头宽略大于头长;3)背侧褶明显且略弯曲;4)胫跗关节前达眼角;5)雄性婚垫2团,无内声囊,腹部无雄性线;6)蝌蚪唇齿式多为Ⅰ:3-3/Ⅲ:1-1,少数为Ⅰ:3-3/Ⅳ.新种在头型上与中国林蛙相似,在体形上与昭觉林蛙相似.但与已知林蛙均有明显不同.新种的背侧褶略显弯曲,这一特点明显不同于主要分布于中国北方的黑龙江林蛙种组Rana amurensis group和中国林蛙种组R.chensinensis group的成员.新种与长肢林蛙种组R.longicrus group的镇海林蛙R.zhenhaiensis在背侧褶的弯曲特点上相似,但前者有别于后者的主要特点有:头型较宽扁,雌蛙后腿相对较长,蝌蚪唇齿式多为Ⅰ:3-3/Ⅲ:1-1.新种与长肢林蛙种组的其他林蛙不仅在背侧褶和头型等方面明显有别,而且蝌蚪唇齿式也显著不同.通过对四川、贵州和云南的昭觉林蛙R.chaochiaoensis成体和蝌蚪标本(包括地模标本)的核查和比较,新种的胫跗关节前达眼角,皮肤光滑,缺乏疣粒,雄性腹侧无雄性线,蝌蚪下唇乳突排列规则,中央无缺刻;而昭觉林蛙胫跗关节前达鼻孔或超过吻端,体侧和背部有圆疣或长疣,雄性背腹侧均有雄性线,蝌蚪下唇中央乳头排列稀疏或有缺刻.  相似文献   
94.
隆肛蛙属种群形态量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隆肛蛙属Feirana中隆肛蛙F.quadrana和太行隆肛蛙F.taihangnicus的15个种群565只标本的28项形态性状进行了测量,并运用典型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1)太行隆肛蛙和隆肛蛙的形态差异明显,形态度量信息支持太行隆肛蛙与隆肛蛙是不同的物种;2)原隆肛蛙河南伏牛山种群和山西中条山种群均为太行隆肛蛙的地理种群;3)隆肛蛙的种群间形态差异明显,其中四川安县种群、陕西周至种群和湖北利川种群与模式产地重庆巫山种群的差异可能达到了亚种或亚种以上分化水平.  相似文献   
95.
番茄青枯病拮抗菌的筛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点接法从山东寿光和苍山不同种植年限的蔬菜大棚中分离得到的45株菌株以及实验室保存的19株菌株中,筛选到14株对番茄青枯病病原细菌有拮抗作用的菌株,然后通过牛津杯法复筛得到6株抑菌效果较好的细菌株。通过温室盆栽试验表明拮抗菌X10的防治效果最好,液体菌剂防治效果达到了81.8%,固体菌剂防治效果达到了65.4%,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对菌株X10进行了培养特征、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特征测定,鉴定为侧胞短杆芽胞杆菌(Brevi Bacillus laterosporus)。  相似文献   
96.
裂褶菌F17在限氮培养基中对偶氮染料刚果红表现出较高的脱色能力。最佳脱色条件为:温度28℃、初始pH值4.5以及菌体摇瓶培养3d加入染料,染料浓度以100mg/L为宜。诱导因子藜芦醇、吐温80、土豆汁和松木屑的加入明显提高了脱色率,而叠氮化钠和氰化钾的加入对脱色有显著的抑制作用。酶活检测表明,裂褶菌F17在刚果红脱色过程中主要产生MnP,LiP活力很小,未检测到Lac。此外,刚果红的脱色率与累积MnP酶活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73。推测裂褶菌F17对刚果红脱色的主要降解酶为MnP。  相似文献   
97.
以裂褶菌(Schizophyllum commune)发酵生产的培养物为研究对象,经过活性炭脱色、Sevag法脱杂蛋白、乙醇沉淀得粗多糖,再经Sephadex G-200柱层析分离纯化得裂褶多糖纯品.通过Sephadex G-200凝胶层析法测得其平均分子质量为436kDa;由气相色谱、红外光谱、高碘酸氧化、Smith降解、^13C核磁共振等方法表征其化学结构,推测其结构为具有(1→6)分支的β-〔1-3)-D-葡聚糖:其组成重复单元应该含有3个主链糖基和一个单糖分支,主链的取代发生在C-1和C-3之间,即为1→3糖苷键;分支发生在C-1和C-6之间,即为1→6糖苷键,其中分支点在主链糖基的C-6上.  相似文献   
98.
2021年9月在沈阳市蒲河湿地公园(41°41′54″N,122°52′19″E,海拔35 m)采集到3号无尾两栖类动物,经形态特征比较确认为侧褶蛙属(Pelophylax)金线侧褶蛙种组(P.plancyi species complex)的物种。基于线粒体12S rRNA和16S rRNA基因联合构建的侧褶蛙属部分物种最大似然系统发育树显示,采集到的侧褶蛙标本与朝鲜侧褶蛙(P.chosenicus)聚为一支,且具有较高的支持率(0.95)。综合形态和系统发育比较,确定采集到的标本为无尾目(Anura)蛙科(Ranidae)侧褶蛙属的朝鲜侧褶蛙,系中国两栖动物分布新记录种。  相似文献   
99.
【目的】明确淡足侧沟茧蜂Microplitis pallidipes寄生对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血淋巴黑化率、酚氧化酶原(Prophenoloxidase,PPO)基因表达量和酚氧化酶(Phenoloxidase,PO)活性的影响,为更有效的利用淡足侧沟茧蜂防控草地贪夜蛾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室内寄生实验确定草地贪夜蛾被淡足侧沟茧蜂寄生的最佳龄期;通过RT-qPCR分析草地贪夜蛾两个PPO基因(SfPPO1和SfPPO2)的时空表达谱;通过薄膜法统计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的血淋巴黑化率;采用吸光光度法测定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的血淋巴PO活性;采用RT-qPCR测定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血淋巴SfPPO1和SfPPO2的相对基因表达量。【结果】草地贪夜蛾被淡足侧沟茧蜂寄生的最佳龄期为3龄幼虫,SfPPO1和SfPPO2均在卵块和4龄幼虫中基因表达量较高,且主要在幼虫血淋巴中表达。草地贪夜蛾被寄生后12、24、48和72 h的血淋巴黑化率显著低于未寄生组(P<0.05),SfPPO1和SfPPO2的相对基因表达量和PO活性也低于未寄生组。相关关系分析表明,SfPPO1的相对基因表达量与SfPPO2的表达量呈现线性关系(R2=0.9124),PO活性与两个PPO基因相对表达量之间、黑化率与PO活性和PPO基因相对表达量之间均呈现正相关。【结论】淡足侧沟茧蜂寄生会抑制草地贪夜蛾血淋巴的黑化率,下调血淋巴中酚氧化酶原基因的表达量和PO活性,且PO活性、PPO基因相对表达量及血淋巴黑化率3个指标之中,两两之间均呈现正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0.
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生物学特征的年际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2010~2013年连续4个年度在日本海进行鱿钓生产采集的样本,利用SSPS软件统计拟合生长和Logistic曲线的方法,分析了太平样褶柔鱼(Todarodes pacificus)的胴长、体重、性别、性成熟度和摄食强度等生物学特征,以及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群体结构和组成的年际变化。太平洋褶柔鱼总样本数量为388尾,其中雌、雄个体的平均胴长分别为231 mm和230 mm,优势胴长组为220~250 mm。各年度样本的雄雌性比均接近1︰1,总性比为0.89。胴长和体质量关系呈幂函数变化。Logistic曲线拟合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其中雌性为216.04 mm,雄性为216.71 mm。样本以性成熟个体为主,成熟率(Ⅲ、Ⅳ和Ⅴ期)高达78.35%。摄食强度主要分布在Ⅰ、Ⅱ、Ⅲ等级,从胃含物组成的出现频率来看,以鱼类最高且主要是沙丁鱼类和灯笼鱼类,频率达70%以上;头足类次之,甲壳类较少。日本海太平洋褶柔鱼各年度的群落结构稍有差异,推测其生长发育与海洋环境因子有关,如温度、海流、盐度、饵料丰度等不同变化造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