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9篇
  免费   136篇
  国内免费   438篇
  2024年   13篇
  2023年   71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60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37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66篇
  2015年   81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68篇
  2012年   85篇
  2011年   87篇
  2010年   95篇
  2009年   99篇
  2008年   102篇
  2007年   84篇
  2006年   72篇
  2005年   67篇
  2004年   82篇
  2003年   94篇
  2002年   48篇
  2001年   37篇
  2000年   53篇
  1999年   58篇
  1998年   33篇
  1997年   38篇
  1996年   32篇
  1995年   37篇
  1994年   46篇
  1993年   31篇
  1992年   28篇
  1991年   33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0篇
  1988年   14篇
  1987年   8篇
  1986年   8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7篇
  1983年   4篇
  1981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4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74 毫秒
991.
《生命科学》2004,16(5):1-2
2004年11月16日是我国著名的药理学家、中国工程院院士池志强研究员八十寿辰。《生命科学》编辑部全体成员愿与支持和关心本刊的广大读者、作者、审稿者一起,表达我们对池先生无比爱戴和崇敬的心情,向他致以最真挚的生日祝贺。  相似文献   
992.
氨甲喋呤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异位妊娠疗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氨甲喋呤不同给药途径治疗异位妊娠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保守治疗指征的111例异位妊娠患者随机分成两组,A组57例采用氨甲喋呤50 mg肌注,B组54例为静脉滴注,两组均隔日一次用药共三次,次日加用甲酰四氢叶酸钙解毒6 mg,肌注共三次,定期测定血β-HCG至正常。结果:两组共有97例成功,总成功率为87.39%,其中A组有49例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5.96%,B组有48例获得成功,成功率为88.89%,两组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合理选择保守治疗的对象严格掌握适应症是MTX保守治疗成功的关键,至于MTX的两种不同给药途径所得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93.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是重要的水解酶,实践证明,转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基因植物能比较有效地抵抗真菌侵染。本综述了几丁质酶和β-1,3-葡聚糖酶结构分类、抗真菌机理.及其近年来在抗黄曲霉病研究中的应嗣研究,并对今后的研究及应用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994.
[目的]评价黄地老虎Agrotis segetum幼虫取食危害诱导棉花植株产生的虫害诱导植物挥发物(herbivore-induced plant volatiles,HIPVs)对雌蛾产卵选择的影响,并鉴定HIPVs的主要组分及其功能,以筛选对雌蛾产卵有吸引或驱避作用的活性成分.[方法]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  相似文献   
995.
在18℃和28℃的不同水温条件下,分别采用口灌和腹腔注射的给药方式,给予草鱼100mg/kg体重单剂量的磺胺甲(口恶)唑(SMZ),以HPLC法测定草鱼血浆和肌肉中药物浓度,用MCPKP药代动力学软件处理药时数据,结果表明,18℃条件下,草鱼口灌SMZ的分布半衰期T1/2α、消除半衰期T1/2β、达峰时间Tp均显著长于28℃(P<0.01),其峰浓度Cmax显著低于28℃下的值(P<0.01);腹腔注射给药时,SMZ在鱼体血浆和肌肉中的吸收与分布较口服快,消除较口服也快.在水温18℃条件下,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带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腹腔注射的符合无时滞二室开放模型;水温28℃条件下,口灌SMZ在草鱼血浆中的药时数据符合可忽略时滞的二室开放模型.根据SMZ的药代动力学规律、最低有效血药浓度和抗菌药物应用的一般原则,制定了SMZ的用药方案:治疗温水性鱼类细菌性疾病,在水温18℃左右,口服或注射100mg/kg剂量的SMZ,以每天给药两次,3d一个疗程为宜;在水温28℃左右,以每天给药3-4次为宜.该项研究全面了解了在不同水温和不同给药方式下SMZ在鱼体内的药动学规律,为确定合理的临床用药方案以及无公害水产品中药物残留监测提供了可靠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96.
药蒲公英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华  李平  刘晶  李银心   《生物工程学报》2005,21(2):244-249
通过愈伤组织诱导和直接不定芽再生途径 ,建立了药蒲公英的快速高效再生系统。叶片外植体在含0.2mg LIAA和1mg LTDZ的MS培养基中培养 2周后便产生大量的丛生芽 ,在含有 0.5mg/L 2 ,4D和2mg/L 6BA的MS培养基中培养 30d后 ,形成明显的愈伤组织 ,愈伤组织块在含10mg/L 6BA的MS培养基中成功再生。对 9株再生植株进行RAPD检测表明 ,部分植株在DNA水平上发生了变异。与对照相比 ,再生植株的主要抗氧化成分无明显变化 ,保证了有效成分的稳定。  相似文献   
997.
光强因子对少花桂幼苗形态和生理指标及精油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3,他引:22  
吴能表  谈锋  肖文娟  王小佳 《生态学报》2005,25(5):1159-1164
光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它不仅能够影响植物的光合作用,同时,光还以环境信号的形式作用于植物,通过光敏色素等作用途径调节植物生长、发育和形态建成,使植物更好地适应外界环境。除此之外,光还可以影响植物的初生代谢过程和次生代谢。因此提高植物体内重要次生代谢产物,光的因素不可忽视。少花桂(Cinnamomum pauciflorum)是樟科樟属多年生常绿小乔木,其体内含有精油,鲜叶含油量可达3.5%,比黄樟树根含油量高出1倍左右,精油中黄樟油素纯度高达95%以上。以少花桂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不同生境的光照条件,探讨光强因子对少花桂生长及精油含量的影响,以求对其生产提供理论指导。通过窗纱遮荫实现对其生境光的控制,研究了光强因子对少花桂幼苗形态结构、水分状况、光合指标、生物量、香桂油含量和纯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生境相对光照强度的减弱,叶片厚度、叶片上表皮厚度、下表皮厚度、栅栏组织、海绵组织厚度、根冠比等都呈现降低的趋势;而平均单叶面积却呈现出增加的趋势;株叶面积在61.5%的全光照下有所增加,而在33.8%和15.4%全光照条件下大幅度减小;遮荫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根系相对不发达,根冠比小;生境的光照强度会影响植株的水分蒸腾,从而影响含水量。在同样光照下,全光照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保水能力最强,其次是61.5%全光照,最差的是15.4%全光照。少花桂幼苗的光饱和点、光补偿点随生境中的光强减弱而降低。过度遮荫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CO2补偿点明显高于自然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随生境中的光强度的减弱其光呼吸速率升高,单位叶面积的叶绿素含量增加.Chla/Chlb值减小。遮荫处理后,不同光照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的质量增加存在显著差异。遮荫过程中61.5%、33.8%和15.4%全光照条件下生长的少花桂幼苗叶片鲜质量的增长速率分别为全光照的1.6倍、1.2倍和0.77倍。香桂油含量以61.5%和33.8%全光照为多,均比全光照高出5%左右,而15.4%全光照叶片含油量又较全光照少5%左右。香桂油中黄樟油素纯度,以33.8%、15.4%全光照生境下的少花桂幼苗叶片为高。少花桂幼苗轻微遮荫(61.5%全光照)栽培.能获得较高的枝叶产量和香桂油产率.重度遮荫(33.8%、15.4%全光照)能获得纯度较高的黄樟油素。  相似文献   
998.
过路黄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 植物名称 过路黄 (Lysimachiachristinae)。2 材料类别 茎段。3 培养条件 芽生长培养基 :( 1 )MS + 6 BA 0 .5mg·L- 1 (单位下同 ) +IBA 0 .2。增殖培养基 :( 2 )MS+ 6 BA 1 .0 +IBA 0 .2 ;( 3)MS + 6 BA 1 .5 +IBA 0 .5 ;( 4 )MS + 6 BA 1 .5 +NAA 0 .5。生根培养基 :( 5 )MS ;( 6)MS +IBA 0 .1。所用培养基均加 0 .8%~ 0 .9%琼脂、3%白砂糖 ,pH 5 .6~5 .8,培养温度为 ( 2 5± 2 )℃ ,相对湿度 65 %~ 75 % ,光照 1 2~ 1 4h·d- 1 ,光照度 1 5 0 0~ 2 0 0 0lx。4 生长与分化情况4.1 无菌材料的获得 选取秦…  相似文献   
999.
包颖  葛颂 《植物分类学报》2003,41(6):497-508
稻属药稻复合体Oryza officinalis complex中有5个二倍体物种,涉及B、C和E3个染色体组,分布在亚洲、非洲和大洋洲。其中,O.australiensis是稻属中惟一含E染色体组的物种;O.punctata则是惟一含B染色体组的物种。虽然O.officinalis、O.rhizomatis和O.eichingeri都含C染色体组,但由于它们间断分布在亚洲和非洲,可能在稻属异源多倍体成种中发挥了不同作用。染色体组B、C和E之间,以及上述二倍体物种之间的系统发育关系及其在稻属多倍体物种形成  相似文献   
1000.
蓝色色素在蓝粒小麦种子糊粉层中的生物合成途径的分子生物学机制至今仍不清楚。应用RT—PCR和RACE方法从蓝粒小麦正在发育的种子中克隆到一个编码二氢黄酮醇4-还原酶的基因(DFR)。推测其为花青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的一个关键基因,且与蓝粒小麦中蓝色色素形成密切相关;其开放阅读框编码一个包含354个氨基酸残基的多肽,与一些从其他植物中已克隆到的DFR有很高的同源性:大麦(94%)、水稻(83%)、玉米(84%)。从长穗偃麦草(2n=70)、蓝粒小麦、浅蓝粒小麦自交产生的白粒后代小麦以及中国春的基因组中分别分离到一个全长DFR序列。经聚类分析表明DFR cDNA核甘酸序列与从中国春基因组中克隆的DFR具有100%的同源性,且与长穗偃麦草、蓝粒小麦、白粒小麦基因组中分离的DFR均有很高的同源性。4个DFR基因组DNA均含有3个内含子,且它们之间的差异主要在内含子区,表明该基因在进化上很保守。经Southern杂交分析,DFR小麦中至少有3-5个拷贝,不同小麦材料间未见明显差异,但与长穗偃麦草有明显差异,属于一个DFR超基因家族。Northern分析表明该DFR在蓝粒和白粒种子的不同发育时期的表达存在明显差异,都在开花后大约18d表达最强,在同一时期的蓝白种子中,DFR蓝粒种子中的表达量高于白粒。DFR转录本在小麦和长穗偃麦草的幼叶中积累多,但在芽鞘中的表达显著低于幼叶中;在小麦的根和长穗偃麦草的发育种子中均未检测到DFR的表达。推测蓝粒小麦中可能存在调控DFR在蓝粒小麦中表达的调控基因,类似于玉米花青素合成途径中的调节基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