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48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50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5篇
  2022年   10篇
  2021年   23篇
  2020年   23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11篇
  2017年   14篇
  2016年   16篇
  2015年   16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26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5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13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3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11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5篇
  1995年   7篇
  1994年   6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5篇
  1987年   6篇
  1985年   3篇
  1983年   1篇
  1981年   2篇
  1975年   1篇
  195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50 毫秒
81.
82.
肾上腺髓质素降低培养海马神经元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Ji SM  Xue JM  Wang C  Su SW  He RR 《生理学报》2005,57(3):340-345
经荧光探针Fluo 3-AM标记细胞内游离钙后,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检测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对原代培养大鼠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浓度([Ca^2 ]1)的影响。实验结果如下:(1)ADM(0.01-1.0μmol/L)浓度依赖性地降低细胞内钙浓度。(2)降钙素基因相关肽受体阻断剂(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CGRP8-37)预处理可部分抑制ADM的效应。(3)ADM可显著抑制高钾引起的[Ca^2 ]1增加。(4)ADM可显著抑制三磷酸肌醇(inositol 1,4,5-trisphosphate,IP3)引起的内钙释放,而对兰尼定(ryanodine)引起的内钙释放无显著影响。以上结果提示,ADM降低培养海马神经元内游离钙浓度,此作用与其抑制IP,引起的内钙释放有关,ADM对静息状态下的Ca^2 内流无影响,但可显著抑制高钾引起的Ca^2 内流,CGRP受体介导了ADM的上述效应。  相似文献   
83.
肿瘤抑制因子P53是一种转录因子,可激活一系列靶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细胞周期停滞、DNA修复、免疫、炎症和细胞凋亡等多种生理或病理过程。前期研究表明, CCHC型锌指蛋白10 (zinc finger CCHC-type containing 10, ZCCHC10)通过激活P53在肺癌和急性髓系白血病中发挥抑癌作用。为进一步探讨ZCCHC10在急性髓系白血病中的作用机制,本文通过RNA测序(RNA sequencing, RNA-seq)技术对过表达ZCCHC10或空载体的ML2细胞进行了转录组分析,一共鉴定到1 284个差异基因[|log2(fold change)|≥1, q值<0.05],包括778个上调基因和506个下调基因。其中,趋化因子CCL18在过表达ZCCHC10的ML2细胞中上调18倍。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 CCL18基因启动子上含有两个P53反应元件。生物素标记DNA亲和实验和染色质免疫共沉淀实验证实, P53可结合到CCL18基因启动子上。荧光素酶活性分析表明, P53可以增强CCL18基因启动子的活性。这些研究表明ZCCHC10通过激活P53促进CCL1...  相似文献   
84.
髓源抑制性细胞(myeloid-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s)是一群以骨髓祖细胞和未分化成熟的粒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为代表的异质髓细胞,表达的抗原标志多样且不同于成熟髓细胞。当机体处于癌症、炎症、感染等状态时,MDSCs首先从骨髓被募集到外周并在外周被活化,一系列肿瘤来源的慢性炎症相关的因子是介导MDSCs的募集和活化的关键。MDSCs有多种方法抑制机体的获得性和天然抗肿瘤免疫,来帮助肿瘤细胞逃避机体的免疫监视和攻击,促进肿瘤发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MDSCs与恶性肿瘤的相关性而且靶向MDSCs的肿瘤免疫治疗也见于报道。本文旨在对MDSCs在恶性肿瘤中的生物学作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85.
目的:研究和比较不同的治疗方式(责任节段治疗与整体治疗)治疗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Herniation of Mutisegmented Lumber Intervertebral Disc,HMLD)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10.01年至2013.01在我科明确诊断为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且行手术治疗的共计78例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治疗方式的不同分为责任节段组(实验组,42例)和整体治疗组(对照组,36例)。结合手术前后的随访资料,评价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疼痛模拟评分(VAS)、JOA功能评分及围手术期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下地时间,花费,并发症等指标。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术后6月,12月及36月的VAS疼痛评分及JOA评分的比较中并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术后第二日实验组患者的疼痛程度显著好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术中出血量、花费及下地时间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方面,术后1年内,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术后1年后,对照组的发生率较好,但两组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对于多节段椎间盘突出症,找到责任节段并针对责任节段进行治疗较整体治疗来讲,能够在取得相似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的同时,能够有效的减少花费,手术创伤及术后疼痛指标,并能有效减少短期并发症的发生。在多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治疗中可以作为一种推荐的手术术式。  相似文献   
86.
炎症因子IL-1β是引起髓核细胞功能异常的关键因素之一。颗粒体蛋白原(progranulin,PGRN)是一种多功能生长因子,在组织修复、炎症反应等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在髓核细胞中的作用尚不清楚。本研究以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炎性损伤模型为研究对象,探讨PGRN对IL 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基因转染结合MTT方法证明,与IL-1β处理的细胞比较,过表达PGRN可逆转IL-1β引起的原代培养的髓核细胞生长抑制,促进细胞增殖。TUNEL技术和流式细胞分析显示,PGRN抑制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凋亡。Western印迹和RT-qPCR方法揭示,与IL-1β处理的细胞相比,过表达PGRN显著上调聚蛋白聚糖(aggrecan)和I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I)的蛋白质表达,但下调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分解素-金属蛋白酶ADAMTS-5的表达,同时抑制IL-1β诱导的炎性因子IL-6、IL-8和TNF-α的表达,说明PGRN可缓解IL-1β引起的炎性反应,并减少细胞外基质(ECM)相关蛋白质的降解。此外,过表达PGRN还可降低p65、p-IkB a和β-catenin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提示PGRN可抑制IL-1β下游TNF-α介导的NF-κB信号途径及β-catenin途径。总之,上述结果提示,过表达PGRN可通过抑制IL-1β诱导的炎性反应、髓核细胞凋亡及基质代谢紊乱,缓解IL-1β诱导的髓核细胞损伤;PGRN的这种抗炎、抗基质降解作用可能与PGRN参与调控NF-κB和β-catenin信号途径有关。  相似文献   
87.
应用植物解剖学方法研究了牛膝(Achyranthes bidentata Blume)轴器官中异常结构的发育过程.研究结果表明,在牛膝根的发育过程中,其初生生长和早期的次生生长类似于一般双子叶植物.以后在正常维管柱的外围发生4~5轮额外形成层,并以双向活动方式形成同心环状排列的三生维管束和其间的薄壁结合组织.而在牛膝的茎中存在两种不同类型的异常结构.在茎的发育过程中,当次生维管束分化将完成时,由其外侧保留的1~2层原形成层细胞恢复分裂能力产生一轮额外形成层,额外形成层活动形成一轮三生维管束.茎中的2个外韧型髓维管束也来源于原形成层,与正常维管束在位置上没有相关性,但其结构类型存在多样性,有时可形成不完全的周木型髓维管束.  相似文献   
88.
维管束特异表达启动子及其顺式调控元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维管束特异表达启动子及其顺式调控元件和基元序列调控基因表达的研究进展 ,它们在抗细菌、真菌性维管束病害的作物基因工程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89.
芦荟维管束的结构与芦荟素积累的相关性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应用半薄切片、组织化学、荧光显微镜观察和薄层层析 (TLC)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中华芦荟 (Aloeve-ra L.var.chinensis)、木立芦荟 (Aloe arborescens)叶和茎内维管束的结构及其与芦荟素积累的关系。结果表明 ,木立芦荟叶内维管束和中华芦荟叶内外轮的维管束中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 ,而木立芦荟茎和中华芦荟叶中内轮维管束无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组织化学结果表明 ,用醋酸铅处理过的上述材料 ,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内出现沉淀物 ;在荧光显微镜下经蓝光激发 ,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发出桔黄色荧光 ,都显示出芦荟素反应。薄层层析(TLC)结果证明 ,木立芦荟和中华芦荟叶含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的维管束都含芦荟素 ,而木立芦荟茎及中华芦荟叶中内轮维管束都不含芦荟素。为此 ,维管束中的大型韧皮薄壁细胞与芦荟素的积累密切相关 ,维管束中是否有大型韧皮薄壁细胞可作为判断是否含有芦荟素的解剖学指标。  相似文献   
90.
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泻湖湿地植物区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2004—2007年每年的7—9月4次实地调查及参考相关资料基础上,分析了山东荣成大天鹅自然保护区湿地植物区系的特征。区系中有单细胞浮游藻类59属192种,底栖多细胞大型海藻58属74种,维管束植物55科134属194种。区系中的单细胞浮游藻类包括近岸广布种116种、近岸暖水种31种、近岸温带种26种;维管束植物被划分为6大生态类群,包括盐生植物24种、水生植物22种、湿生植物35种、中生植物103种、旱生植物6种、沙生植物4种,保护区内湿地植被的建群种、优势种均为水生植物、湿生植物或盐生植物,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维管束植物按照生活型划分,有20种高位芽植物、4种地上芽植物、54种地面芽植物、48种地下芽植物和68种1年生植物,其中地面芽植物、地下芽植物占区系植物总种数的比例较高,占52.58%,反映冷湿气候和局部低洼积水环境对区系的形成起较重要作用。维管束植物属有14个地理分布区类型,包括世界分布属42属、温带分布属55属、热带分布属30属、古地中海属2属、东亚分布属4属、中国特有分布属1属,其中世界分布属和温带分布属分别占区系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比例较高,分别为31.34%和41.04%,反映了湿地植被的隐域性和冷湿气候对湿地植被发育、分布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