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2篇
  免费   124篇
  国内免费   204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25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36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34篇
  2017年   32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39篇
  2014年   53篇
  2013年   43篇
  2012年   66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55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31篇
  2006年   42篇
  2005年   36篇
  2004年   40篇
  2003年   43篇
  2002年   36篇
  2001年   33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39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2篇
  1996年   25篇
  1995年   35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18篇
  1991年   25篇
  1990年   12篇
  1989年   15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5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7年   1篇
  195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3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6 毫秒
81.
247例人乳头瘤病毒的PCR检测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47例生殖系分泌物标本用PCR检测人乳头瘤病毒HPV-DNA。结果显示:阳性感染率达87.6%,在与临床疾病密切的亚型中,6、11型感染率(60%),高于16、18型感染率(51.6%),但统计学处理没有显著性差异。女性发病率明显高于男性。易感人群组以20~40岁最高(占感染人数的84.4%),并且有年轻化的趋势(10~20岁年龄组占8.4%)。  相似文献   
82.
目的:比较酶切信号放大法(Cervista)与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Hybri Ma)检测高危型人乳头状瘤病毒(HR-HPV)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或2级以上(CIN2+)的临床价值。方法:随机选择288例2012年3月至2013年1月在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进行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检查的年龄在20~65岁的宫颈细胞学检测未明确意义的不典型鳞状细胞(ASCUS)的患者,采用Cervista技术与Hybri Ma技术进行高危型HPV检测,并对入组的患者行阴道镜下宫颈活组织检查。以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比较Cervista技术与Hybri Ma技术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2级或2级以上(CIN2+)的敏感度、特异度及ROC曲线。结果:在入组的288例患者中,Cervista技术和Hybri Ma技术检出高危型HPV的阳性率分别为49.31%和51.39%(P0.05),其诊断CIN2+的敏感度分别为95.65%和91.30%(P0.05),特异度分别为59.50%和56.20%(P0.05),阳性预计值分别为30.99%和28.38%(P0.05),阴性预计值分别为98.63%和97.14%(P0.05)。两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776和0.738(P0.05)。结论:Cervista技术与Hybri Ma技术诊断CIN2+的临床价值相当。  相似文献   
83.
目的:评估磁共振波谱成像(Proton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1H-MRS)联合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DWI)在鉴别脑胶质瘤及孤立的脑转移瘤中的作用。方法:应用3.0T磁共振扫描仪,对临床手术确诊及组织病理学诊断证实的49例脑肿瘤患者(35例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14例脑转移瘤)进行常规磁共振成像、磁共振波谱成像及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并并对获得的数据进一步测量瘤内及瘤周区的代谢比、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胆碱(Cho)、肌酸(Cr)值以及表观弥散系数(ADC值),分析两肿瘤组之间不同参数的统计学差异。此外,我们研究了感兴趣区域(ROI)的大小对肿瘤区域的病变扩散性能潜在影响。结果:胶质母细胞瘤瘤周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Cho)/Cr,Cho/NAA和r CBV显著高于颅内转移瘤(P0.05);ADC值在两肿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在瘤周区1H-MRS有助于鉴别胶质母细胞瘤与单发的脑转移瘤。在瘤内扩散性的定量特性依赖ROI大小的设置。  相似文献   
84.
为正确认识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内轮花瓣近轴面突起的发育和作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的形成过程,并采用光学显微镜(LM)观察经PAS染色反应的蕉木内轮花瓣半薄切片的结构。SEM观察发现,蕉木花蕾在发育Ⅰ期和Ⅱ期其内轮花瓣近轴面无明显瘤状突起形成,Ⅲ期有明显的瘤状突起形成,Ⅳ期瘤状突起发育成熟并布满整个内轮花瓣近轴面;LM观察发现,多糖类物质随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的发育而增多,并向瘤状突起周边细胞集中;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到有蓟马的幼虫在开放的花瓣瘤状突起间活动,但并没有发现瘤状突起表面有泌蜜孔及多糖类物质。推测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为访花者提供了繁殖、产卵和孵卵的场所并为它们提供了一定的食物来源(多糖物质)。  相似文献   
85.
目的:比较宫颈电环切除术(LEEP)与冷刀宫颈锥切术治疗宫颈上皮内瘤变(CIN)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分别行LEEP(96例)与冷刀锥切术(78例)治疗的CINⅡ-Ⅲ级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脱痂期出血量及切口愈合时间。结果:LEEP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3.5±2.6 mL)、手术时间(12.8±1.9 min)分别少于或短于冷刀宫颈锥切组(26.4±3.7 mL;24.9±2.5 min)(P0.01),两组患者脱痂期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时间无统计学差异。结论:LEEP治疗CINⅡ-Ⅲ级患者较冷刀锥切术治疗术中出血少,手术时间短,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86.
人乳头瘤病毒分型检测在宫颈病变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宫颈癌是感染性疾病,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生的主要因素。宫颈上皮内留样病变(CIN)是宫颈浸润癌演变发展过程中的癌前病变阶段,研究发现大多数CIN伴有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不同HPV亚型的致病力不同,因此不同亚型的HPV感染可以导致不同的宫颈病变。对CIN早诊、早治是降低宫颈癌发生率和死亡率的关键,临床上应用HPV亚型检测对宫颈病变的初筛及治疗追踪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7.
人乳头瘤病毒与宫颈癌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宫颈癌是一种严重危害女性健康的恶性肿瘤,其发病率较高,位居女性恶性肿瘤的第二位,仅次于乳腺癌。自从1977年德国学者ZurHausen等从宫颈癌标本中发现了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DNA,并推测HPV感染与宫颈癌发生有关后,许多学者对HPV与宫颈癌的相关性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并证实HPV感染是宫颈癌发病的必需因素。目前,对于宫颈HPV感染检测有多种手段,其中聚合酶链反应(PCR)和捕获杂交技术在实验室中应用较广泛。在宫颈癌筛查中联合应用HPV检测和细胞学,不仅可以提高敏感性,而且还可以减少随诊频率,从而大大降低了宫颈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88.
姜黄素和紫杉醇联用对前列腺癌PC3裸鼠移植瘤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姜黄素和半量紫杉醇联用对前列腺癌PC3裸鼠移植瘤生长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构建人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系PC3裸小鼠皮下移植瘤模型,随机分为溶酶对照组,姜黄素组,紫杉醇组和姜黄素+紫杉醇(半量)组(n=6)。姜黄素每隔2天腹腔注射100mg/kg,紫杉醇每3天腹腔注射10mg/kg,联合组紫杉醇减半,对照组注射药物溶剂。每6天测量计算移植瘤体积并绘制肿瘤生长曲线。药物注射30天后,取移植瘤组织标本分别进行免疫组化和定量RT-PCR,检测金属基质蛋白酶2(MMP2),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及mRNA的表达。结果:移植瘤体积在24~30天时,姜黄素组和紫杉醇组肿瘤体积较对照组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姜黄素+紫杉醇(半量)组在第30天内肿瘤生长体积和紫杉醇组相近,30天后合用组肿瘤体积小于单纯紫杉醇组(P<0.05)。姜黄素和紫杉醇明显降低PC3移植瘤组织中PCNA和MMP2mRNA的表达(P<0.01)。姜黄素+紫杉醇(半量)组瘤组织中PCNA和MMP2的mRNA表达均低于紫杉醇组(P<0.05)。免疫组化染色显示PCNA和MMP2蛋白表达在治疗组均降低,和瘤组织中mRNA表达变化相一致。结论...  相似文献   
89.
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感染是导致性传播疾病的常见原因,上世纪八十年代初,首次报道生殖器HPV感染与宫颈癌之间的联系,认为HPV感染是95%以上宫颈癌变的高危因素。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发展,对HPV致癌机制的研究不断深入,取得大量有价值的成果,现就HPV的致癌途径与协同因素探讨宫颈癌的发病机制以及对HPV检测方法等方面的研究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关系。方法:对2008年2月-2009年3月期间在通山县人民医院皮肤性病科和妇科门诊就诊的1256位女性的宫颈拭子标本进行HPV DNA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比较不同宫颈病变级别组HPV的阳性率。结果:各病变组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且随病变级别增加总阳性率逐渐上升。结论:HPV在人群具有较高的感染率,且HPV感染与宫颈病变的发生有关。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HPV DNA可成为一种广泛应用的临床检验技术,作为筛查宫颈癌及癌前病变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