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0篇
  免费   283篇
  国内免费   180篇
  2024年   15篇
  2023年   43篇
  2022年   49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0篇
  2019年   64篇
  2018年   36篇
  2017年   54篇
  2016年   64篇
  2015年   65篇
  2014年   85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53篇
  2009年   65篇
  2008年   91篇
  2007年   54篇
  2006年   54篇
  2005年   34篇
  2004年   44篇
  2003年   48篇
  2002年   35篇
  2001年   25篇
  2000年   24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16篇
  1997年   15篇
  1996年   15篇
  1995年   8篇
  1994年   20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8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7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6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5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2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65 毫秒
991.
成年哺乳动物通过精细调控骨形成和骨重吸收之间的平衡进行骨组织更新和重塑,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骨的重吸收超过骨形成,则有可能导致骨质疏松。成骨细胞主要负责骨的形成,而破骨细胞主要负责骨的重吸收,  相似文献   
992.
肌肉延迟性酸痛(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 DOMS)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一种现象,由于其发生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并缺乏可靠的防治措施,一直成为运动医学界的重要话题.本文总结了近年来有关DOMS发生机制方面的研究成果,着重从神经生物学角度来探讨和分析DOMS的产生原因.  相似文献   
993.
鲢肌间小骨发育的形态学观察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别利用形态解剖和整体骨骼染色的方法,对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成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分布,以及仔、稚鱼肌间小骨的形态发生和出现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鲢肌间小骨有I形、卜形、y形、一端多叉形、两端多叉形和树枝形6种类型,肌间小骨越靠前端形态越复杂.肌间小骨在43 dpf首先出现在尾部,然后往前依次出现,到55 dpf全部出现.出现一枚髓弓小骨的仔鱼最小体长是10.50 mm,出现一枚脉弓小骨的仔鱼最小体长是13.66 mm.各种复杂形态的肌问小骨均是从I形发展而来.本文结果为今后研究肌间小骨发生的分子机制提供了形态学基础.  相似文献   
994.
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原位杂交法、免疫组化(SP法)和Western印迹法分别检测未孕、假孕及孕d3、d4、d5、d6、d7小鼠子宫内膜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 get of rapamycin,mTOR)mRNA和蛋白质的表达,研究mTOR基因在早孕小鼠子宫内膜的表达规律.结果显示妊娠子宫内膜组织mTOR的表达较未妊娠的子宫内膜组织显著增加(P<0.05);着床窗期表达最高(d4,d5),且与其他妊娠各期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原位杂交和免疫组化分析显示mTOR mRNA和蛋白质表达主要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与上皮细胞各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表明mTOR在子宫内膜基质细胞的规律性表达所调控的细胞生长、增殖和分化可能是胚胎正常着床的分子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995.
采用密度梯度离心和差速贴壁法分离培养人骨髓基质细胞.对细胞进行形态观察、表型分析、细胞生长曲线和成骨分化潜能测定.然后将第4代细胞通过尾静脉输注到未经任何处理的裸鼠体内,移植1周和4周后,利用RT-PCR检测人Alu基因在裸鼠不同脏器组织中的表达以判断人源性供体细胞的植入情况.结果表明培养的人骨髓基质细胞为CD34 -CD45-成纤维样细胞,并具有向成骨分化的能力,但第1至第5代人骨髓基质细胞增殖速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经尾静脉输注后,人源性供体细胞可在肺、肝、脾、肾、肌肉、心、肠、脑等多种脏器或组织中均有不同程度的分布.  相似文献   
996.
采用RT-PCR法从新西兰大白兔卵巢中克隆出BMP15基因部分cDNA片段,经blast分析后,发现其与猪、牛、绵羊、山羊、人和小鼠的同源性达到了83%—90%。同时,利用实时荧光定量RT-PCR方法检测了BMP15 mRNA在卵母细胞体外成熟培养过程中(IVM)的表达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兔卵母细胞体外成熟过程中,该基因在未成熟卵母细胞中表达水平较低,在培养16 h其表达丰度达到峰值,并与卵丘扩展时间相一致,随后下降,推测BMP15可能在兔卵丘细胞扩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97.
羊尿对典型草原不同生活型草地植物生长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于应文  南志标  侯扶江 《生态学报》2008,28(5):2022-2022~2030
连续2a研究了施尿量(4,2,1L/m2和0 L/m2)和施尿期(营养期和生殖期)对典型草原多年生密丛型禾本科植物长芒草(Stipa bungeana)、多年生轴根型菊科植物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和多年生半灌木豆科植物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生长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植物对畜尿沉积的响应不同,并受施尿量和施尿时期的作用.畜尿对草地植物具短期(4周内)灼烧作用,灼烧主要发生于尿斑中心;畜尿对长芒草生长具长期正效应(4周后),对茵陈蒿和胡枝子生长具持续负效应,此效应持续至少2a且随施尿量降低而降低.一般尿斑中心(4 L/m2)所有植物伤害,尿斑中心至边缘圈植物局部器官(嫩枝叶)伤害(2~4 L/m2),尿斑外渗区域(1~2 L/m2)所有植物无显著伤害.高施尿量(2~4 L/m2)下,长芒草具较高的年均分蘖数和地上生物量,而胡枝子和茵陈蒿与之相反.尿斑处3种植物具较高的分蘖(枝)死亡率和死物质率.茵陈蒿对各时期施尿均反应敏感,胡枝子和长芒草对生殖期施尿更敏感.尿斑处禾草枯黄期延迟,返青期提前.  相似文献   
998.
巨松鼠(Ratufa bicolor)是东洋界的特有类群.中国仅有一种,分布于海南、广西西南部、云南南部、西南部、西部和西北部,关于其亚种的分化结论过去主要依据其皮毛的颜色特征.本研究共测取75个巨松鼠头骨,每号头骨标本测取23个变量,运用统计分析软件SPSS 11.0对巨松鼠的可测量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判别分析及聚类分析,以探讨巨松鼠各亚种地位的有效性及其头骨形态的地理学变异.研究结果显示阿萨姆亚种R.b.gigantea和海南亚种R.b.hainana均为有效亚种,前者分布自广西西南部向西经云南南部、西南部、西部达西北部,后者分布于海南.同时,本研究结果不支持滇南亚种R.b.stigmosa作为一个有效的亚种.  相似文献   
999.
硫酸乙酰肝素(heparan sulfate,HS)是由多个硫酸化结构的二糖基单位重复形成的线型多糖,并以共价键形式连接于核心蛋白质形成硫酸乙酰肝素蛋白聚糖,几乎所有动物细胞均可以合成硫酸乙酰肝素.硫酸乙酰肝素可与许多生物活性分子相结合,其中包括肝素结合性生长因子(heparin-binding growth factor,HSGF),比如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FGF)、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BMP)、β-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等.这些生长因子可促进骨的形成,但由于容易被蛋白酶降解失活而影响其临床效果,如大量使用可能导致肿瘤形成.硫酸乙酰肝素与生长因子结合可以保护生长因子免受蛋白酶降解并可促进生长因子与其受体结合,从而增强,延长生长因子的活性,并可能同时调控生长因子的信号传递,参与骨细胞的功能及活性的调节.近来在动物骨折模型中使用硫酸乙酰肝素可明显促进骨的愈合,因此硫酸已酰肝素有可能成为治疗骨折不愈合或延迟愈合的有利工具.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分析温针联合骨疏康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及对患者白细胞介素-1(IL-1)、肿瘤坏死因子(TNF-α)、基质金属蛋白(MMP-3)水平的影响。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人民医院中医科收治的90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并根据就诊顺序分为观察组、对照组A和对照组B,每组30例。观察组采用温针联合骨疏康胶囊治疗,对照组A仅给予温针治疗,对照组B仅给予骨疏康胶囊治疗。观察和比较三组的临床疗效、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Lysholm膝关节康复量表(LKSS)评分和症状评分及膝关节液中IL-1、TNF-α、MMP-3水平。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显著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P0.05),而对照组A和对照组B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三组的VAS、症状评分、膝关节液中IL-1、TNF-α、MMP-3水平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LK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的VAS、症状评分、膝关节液中IL-1、TNF-α、MMP-3水平低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LKSS评分高于对照组A和对照组B(P0.05),对照组A和对照组B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联合骨疏康胶囊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的疗效较单用温针或骨疏康胶囊更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可能与降低膝关节液中IL-1、TNF-α、MMP-3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