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73篇
  免费   67篇
  国内免费   262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9篇
  2022年   32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18篇
  2019年   43篇
  2018年   21篇
  2017年   29篇
  2016年   32篇
  2015年   38篇
  2014年   50篇
  2013年   49篇
  2012年   53篇
  2011年   56篇
  2010年   4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53篇
  2007年   49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40篇
  2004年   51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2篇
  1998年   17篇
  1997年   24篇
  1996年   20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19篇
  1993年   20篇
  1992年   27篇
  1991年   24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27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5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8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1篇
  1981年   1篇
  1979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从2005年3月到2006年5月,在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沟谷雨林保护区内研究了两种果蝠——棕果蝠(Rousettus leschenaulti)和犬蝠(Cynopterus sphinx)取食光叶桑(Morus macroura)果实的行为、夜栖息地分布、散布种子方式及范围等。借助月光对果蝠的行为进行直接观察,发现它们的取食活动一般在天黑20~40min开始,取食高峰发生在22:00~22:30和23:00~23:30之间,这两个取食高峰期平均取食次数(平均值±标准误)为(13.5±2.5)和(15.0±2.3)次,最低的取食频率发生在19:00~19:30和20:30-21:00之间,分别取食(0.2±0.2)和(0.7±0.5)次。果蝠很少在母树上取食成熟的果实,相反它们用嘴叼下果实并携带到夜栖息地去进食,通常这些夜栖息地是具有密闭树冠、密集枝条的树种。夜栖息地在母树周围的分布根据环境中适合它们栖息的树种和分布而决定,不同母树周围其夜栖息地分布具有非常大的变异与空间异质性。钝叶榕(Ficus curtipes)、铁力木(Mesua ferrea)和糖胶树(Alstonia scholaris)是果蝠最喜爱的夜栖息地。在同样的情况下,尽管需要飞行更远的距离,两种果蝠都比较喜欢寻找具有许多枝条和小枝并且有复杂树冠的树木作为夜栖息地。两种果蝠取食光叶桑果实时,一部分种子通过消化道消化后被排泄出来,另外的一部分伴随着咀嚼后的果渣被吐出来,通过这两种方式,散布了大量的种子,再加上在飞行中也有排泄的习性,它们传播的种子在空间上更广泛。  相似文献   
992.
993.
哺乳动物的性别二态性(Sexual dimorphism)是动物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常表现为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而在蝙蝠中则表现出雌性个体体型大于雄性的偏雌性二型现象,其具体的驱动机制仍未明确。本文对采集于广东、广西、江西、湖南、海南、湖北和浙江的32只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进行头骨与翼型在两性特征上的多元统计分析,尝试探讨其性二型驱动机制。结果表明:毛翼管鼻蝠雌雄在头骨中与牙齿及咀嚼力相关的区域存在明显分化,而翼型(含翼指标和翼面积)在整体和局部特征上均无显著性差异,该结果提示雌雄可能存在食性上的分化,更倾向于“资源竞争假说”而非“大母蝠优势假说”。本研究于2017年7~10月分别在湖北(3雄,2雌)和浙江(2雄,5雌)采集的12只毛翼管鼻蝠,为二省翼手目分布新纪录,该发现丰富和完善了我国翼手目分布信息。上述标本保存于广州大学华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利用重点实验室。  相似文献   
994.
叶艳妹  林耀奔  刘书畅  罗明 《生态学报》2019,39(23):8846-8856
“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是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指导原则,也是人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实践路径。根据Ostrom提出的社会-生态系统(SES)框架,以浙江省钱塘江源头区域为研究区,构建集流域、陆地和人类活动为一体的社会-生态系统(SES)概念框架,为生态修复工程提供一个问题导向的分析策略。研究发现基于Ostrom构建的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的SES框架,可以用来诊断关键问题、分析影响因素、设定行动情景和评估结果,从而形成完整的实施和解决问题策略。由诊断关键问题得出,该区域面临地质灾害多发、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生物结构单一等多重问题,而人类活动如城市扩张、过度开发自然资源、污染物排放等则是造成社会-生态系统失衡的主要因素。通过行动情景设置将SES框架中涉及的影响因素、解决途径、评价标准、期望的成效以及反馈机制等进行梳理,对研究区的社会-生态系统进行全面分析。根据设立的评价体系对生态修复工程进行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效果的动态评估,并不断地根据评价结果进行修正以获得最佳的预期成效。该框架为解决钱塘江源头区域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修复工程所面临的问题提供了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并可根据研究区的特点进行相应调整,是一个具有强适用性的社会-生态系统分析框架。  相似文献   
995.
为探究紫锥菊提取物及酚酸化合物体外抗血小板聚集活性,体外抗血小板聚集实验采用Born比浊法,以聚集抑制率和半数抑制浓度为指标评价。同时采用分子对接方法,选择凝血因子V(F5)、凝血因子VIII(F8)及凝血因子XI(F11)与酚酸类化合物进行虚拟对接,研究其抗血小板聚集的分子作用靶点。结果表明化合物S-1~S-10及其提取物对体外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抑制作用,抑制率呈浓度依赖性,S-6与靶点的结合位点更多,选择性更强。紫锥菊中酚酸类化合物及其提取物在体外均显现出抗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活性,为紫锥菊体内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96.
目的分析细菌性阴道病(BV)合并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的影响因素,为预防BV合并HPV感染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收集2017年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于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符合标准的妇女,观察组为HPV合并BV感染的患者,对照组为健康妇女,通过问卷调查研究两组妇女一般情况的差异性。结果共纳入204名研究对象,其中观察组78例,对照组126例。观察组中HPV感染以单型感染居多,共46例,占59.0%;观察组以高危型别感染居多,共70例,占89.7%。通过单因素回归分析可得年龄≥40岁(P=0.000,OR=3.795)、初次性生活年龄20岁(P=0.011,OR=2.914)、性伴侣数≥2(P=0.036,OR=2.005)、每周性生活次数2次(P=0.029,OR=1.927)、妊娠次数≥2(P=0.000,OR=2.920)是导致HPV合并BV感染的影响因素。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40岁(P=0.001,OR=3.880)、初次性生活年龄20岁(P=0.018,OR=3.127)、性伴数≥2个(P=0.021,OR=2.595)、妊娠次数≥2(P=0.030,OR=2.303)是HPV合并BV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年龄大、初次性生活年龄小、性伴侣个数多、妊娠次数多为HPV合并BV的独立危险因素,临床中应做好知识普及工作,预防HPV合并BV的发生。  相似文献   
997.
太行菊(Opisthopappus taihangensis)、长裂太行菊(O.longilobus),为太行山特有多年生崖壁草本植物,菊科(Compositae)重要野生资源,具有较高的经济与生态价值。为确定适合两物种的全基因组测序策略,该研究利用流式细胞法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两物种基因组大小、杂合率、重复序列及GC含量等信息。结果表明:(1)流式细胞法估算太行菊基因组大小约为2.1 Gb,长裂太行菊基因组大小约为2.4 Gb。(2)高通量测序修正后太行菊基因组大小为3.13 Gb,重复序列比例为84.35%,杂合度为0.99%,GC含量为36.56%;长裂太行菊基因组为3.18 Gb,重复序列比例为83.83%,杂合度为1.17%,GC含量为36.62%。(3)初步组装后GC含量分布及平均深度存在异常,出现分层现象,可能是两物种基因组杂合率较高所致。综上结果表明,太行菊、长裂太行菊均属于高重复、高杂合、大基因组的复杂基因组,建议使用Illumina+PacBio测序组装策略,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分析。  相似文献   
998.
摘要 目的:观察认知训练联合互动式头针对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认知功能和血清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自2019年3月~2022年1月期间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收治的120例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按抛掷硬币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n=60,常规治疗)和研究组(n=60,常规治疗基础上接受互动式头针训练)。对比两组疗效、认知功能、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血清NSE、S100β蛋白的差异。结果:研究组的临床总有效率91.67%(55/60)高于对照组75%(45/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治疗后简易智力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研究组治疗后潜伏期短于对照组,波幅长于对照组(P<0.05)。结论:认知训练联合互动式头针可有效改善脑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且与调节事件相关电位P300和血清NSE、S100β蛋白水平有关。  相似文献   
999.
目的:探讨耳后头皮瓣急诊即刻修复耳郭部分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对2013年1-12月来我院急诊的7例外伤后耳郭部分缺损的患者(均为男性,年龄22-50岁;其中右耳4例,左耳3例)采用耳后头皮推进瓣即刻修复,以耳郭缺损耳后皮肤及头皮皮肤做推进瓣,将断离的耳郭去皮保留软骨与耳郭断端软骨缝合形成软骨支架,推进皮瓣部分卷曲缝合形成耳轮结构修复耳郭缺损。结果:7例耳郭部分缺损均在急诊环境下即刻修复,耳郭大小和形态满意,颅耳角略变小,随访3~6月耳郭形态稳定。结论:耳后头皮推进瓣卷曲缝合可在急诊条件下即刻修复耳郭部分缺损,具有治疗周期短,一次达到较满意外形的优点,对于无条件行二期手术的患者具有较大意义,其远期效果尚有待进一步随访。  相似文献   
1000.
目的:探讨新柏氏液基细胞学技术(TCT)联合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妇科门诊收治的6752例患者,采集其宫颈脱落细胞进行TCT检测,登记患者的年龄及宫颈外观。分别随机选取TCT阳性和阴性结果的患者144例进行HPV检测及阴道镜下活检,分析和比较TCT单独及联合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宫颈柱状上皮细胞的外移程度及患者的年龄与宫颈TCT结果均无显著相关性。单独TCT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87.04%,特异性为58.55%;单独HPV检测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62.96%,特异性为81.62%;而联合测诊断宫颈病变的灵敏度为100%,特异度为48.29%。结论:TCT联合HPV检测可显著降低宫颈病变的漏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