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0篇
  免费   73篇
  国内免费   528篇
  2024年   5篇
  2023年   38篇
  2022年   33篇
  2021年   40篇
  2020年   49篇
  2019年   56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8篇
  2016年   37篇
  2015年   48篇
  2014年   71篇
  2013年   60篇
  2012年   67篇
  2011年   55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66篇
  2008年   61篇
  2007年   68篇
  2006年   48篇
  2005年   56篇
  2004年   71篇
  2003年   57篇
  2002年   75篇
  2001年   78篇
  2000年   45篇
  1999年   38篇
  1998年   29篇
  1997年   31篇
  1996年   23篇
  1995年   39篇
  1994年   17篇
  1993年   23篇
  1992年   21篇
  1991年   22篇
  1990年   16篇
  1989年   17篇
  1988年   16篇
  1987年   7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5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5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5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瑞氏木霉木糖醇脱氢酶基因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将在木聚糖上生长的瑞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RutC-30的cDNA文库全部质粒转化已携带有毕赤氏酵(Pithia stipitis)木糖还原酶基因的重组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cerevisiae)菌株H475,在H475中构建了瑞氏木霉的cDNA表达亚文库。在以木糖为唯一碳源的选择性酵母合成培养基上,从该亚文库中筛选到瑞氏木霉木糖醇脱氢酶cDNA基因.该基因片段长为1.3kb。Southern、Norhern印迹杂交分析和蛋白质凝胶电泳结果表明该基因确实来源于瑞氏木霉,所编码蛋白质分子量约为40kDa。携带有毕赤氏酵母木糖还原酶和瑞氏木霉木糖醇脱氢酶基因的重组酵母能够在以木糖为唯一碳源的培养基上生长,并能将90%以上的木糖转化为木糖醇、乙醇和其它副产品。  相似文献   
102.
秦岭木姜子油细胞的分布和结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组织透明法和石蜡制片法研究秦岭木姜子各器官内油细胞的结果表明:其根、茎、叶和果实内部有油细胞分布。但它们在大小、数量上存在差异:根的皮层和茎的次生木质部射线中的油细胞体积最小,直径16 ̄25μm,且数量较少;果实果肉中的油细胞体积最大,直径约70μm,数量也最多:根的次生韧皮部薄壁组织、茎的皮层和髓以及叶肉组织中的油细胞大小和数量则介于前两者之间,直径约40μm。油细胞多数为单个散在,呈球形或  相似文献   
103.
色氨酸残基在内切葡聚糖酶分子中的作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内切葡聚糖酶的化学修饰研究表明:色氨酸残基可能位于活性位点,与底物结合有关.荧光光谱测定指出该酶的荧光几乎都来自色氨酸残基,酶分子中色氨酸微环境对pH变化非常敏感,降低pH导致了酶分子构象发生了较大变化,配基结合使酶分子色氨酸微环境产生了改变,引发了与pH诱导不同的构象变化.  相似文献   
104.
布洛菌属(Bloxamia)一新种:叶生布洛菌(BloxamiafoliicolaY.L.LiuetZ.Y.Zhangsp.nov.)。布洛菌寄生于植物上为首次报道。新种有拉丁文和中文描述及形态图,并从形态上比较了新种与其近似种的异同。模式标本存云南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研究所真菌标本室。  相似文献   
105.
从短(PipermulesuaD.Don.)地上部分甲醇粗提取物中分离得到7个化合物,经波谱分析鉴定为:β-谷甾醇(1),retrofractamideA(2),chingchengenamideA(3),nectandrinB(4),(-)-nectandrinA(5),galgravin(6)。其中木脂素(4)、(5)系首次由胡椒属植物中分得。  相似文献   
106.
<正>高血压是一种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引起心血管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同时也是现今人类致残及致死的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药物降压是治疗高血压的一项重要治疗措施,植物特别是传统草药是现代药物开发的重要源泉,尤其是萝芙木属植物与高血压疾病的治疗密切相关。萝芙木属是夹竹桃科下的一个属,为灌木或小乔木,主要分布于美洲、非洲、亚洲及大洋洲各岛屿。该属的大多数植物种类分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只有少数种类分布在温带地区。根据《国际植物名称索引》(The International Plant Names Index),已经正式发表的萝芙木属植物的名称有193种,目前被普遍接受的只有18种。1995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记载,中国有7种萝芙木属植物,分别为古巴萝芙木、蛇根木、苏门答腊萝芙木、四  相似文献   
107.
《环境昆虫学报》2015,37(4):795-799
为评估不同波长黑光灯对椰子木蛾的诱集效果,在海南省万宁市兴隆镇设置试验点,利用8种不同波长的黑光灯进行诱集试验。结果显示:椰子木蛾对365 nm和368 nm的波长敏感,诱虫总量显著多于其它波长的黑光灯;365 nm黑光灯诱捕椰子木蛾雄虫最多,368 nm黑光灯诱捕椰子木蛾雌虫最多,均显著大于其它黑光灯诱集到的雌雄虫数量。23∶00-2∶00为最适宜诱捕椰子木蛾时段。为利用黑光灯监测椰子木蛾提供了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08.
在洛阳地区丹参Salvia miltiorrhiza的盛花期5月上中旬,采用目测、拍照、测量等方法记录丹参花的基本特征、黄胸木蜂Xylocopa appendiculata的访花行为、丹参被盗蜜后盗蜜口的大小和盗蜜率。在洛阳地区,黄胸木蜂是丹参的主要访花者,在对丹参进行访花时,多盗取花蜜。黄胸木蜂访花时,其单花停留时间平均为3.81±0.28 s,两花间隔时间的平均值为3.64±1.94 s,访花频率的平均值为每分钟采访的花朵数为6±0.98朵,访花朵数为6时,访花频率最大。黄胸木蜂在丹参上的盗蜜口的大小的平均值为0.304±0.046 cm,盗蜜率平均为37%±12%。黄胸木蜂对丹参的盗蜜现象普遍存在,且重复盗蜜,有的一朵花上可能有多个盗蜜口,其盗蜜行为对丹参繁殖适合度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本文对黄胸木蜂采访丹参的访花行为进行研究,旨在为进一步开发和利用木蜂资源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9.
为正确认识蕉木(Oncodostigma hainanense)内轮花瓣近轴面突起的发育和作用,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的形成过程,并采用光学显微镜(LM)观察经PAS染色反应的蕉木内轮花瓣半薄切片的结构。SEM观察发现,蕉木花蕾在发育Ⅰ期和Ⅱ期其内轮花瓣近轴面无明显瘤状突起形成,Ⅲ期有明显的瘤状突起形成,Ⅳ期瘤状突起发育成熟并布满整个内轮花瓣近轴面;LM观察发现,多糖类物质随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的发育而增多,并向瘤状突起周边细胞集中;体视显微镜下观察到有蓟马的幼虫在开放的花瓣瘤状突起间活动,但并没有发现瘤状突起表面有泌蜜孔及多糖类物质。推测蕉木内轮花瓣近轴面瘤状突起为访花者提供了繁殖、产卵和孵卵的场所并为它们提供了一定的食物来源(多糖物质)。  相似文献   
110.
长枝木霉对禾谷胞囊线虫的寄生和致死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明确长枝木霉(Trichoderma longibrachiatum)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Heterodera avenae)的防治潜力和可能的作用机理。【方法】通过室内显微观察和测定不同时期长枝木霉(T.longibrachiatum)孢子悬浮液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H.avenae)胞囊的寄生和致死作用及其可能的机理。【结果】显微观察结果表明,侵染初期长枝木霉孢子寄生于胞囊的表面,并且萌发产生大量的菌丝,侵染后期整个胞囊被致密的菌丝包围,胞囊内卵的胚胎发育停止和内容物凝集,甚至有的胞囊表面突起形成深褐色的小液泡,或者胞囊破裂和溶解。室内测定结果表明,不同浓度长枝木霉孢子悬浮液对胞囊具有明显的寄生和致死作用,并且其可能的寄生和致死作用机理主要是通过胞囊诱导和提高长枝木霉菌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和酪蛋白酶的活性,进而使胞囊体壁溶解和内容物外渗。处理后第18天浓度为1.5×108CFU/mL的长枝木霉孢子悬浮液对胞囊的寄生率为93.3%,第10天对胞囊孵化的相对抑制率为93.6%;经胞囊诱导后第4天浓度为1.5×108CFU/mL的长枝木霉孢子悬浮液几丁质酶和葡聚糖酶活性最高为0.78和0.96 U/(min·mL),第6天浓度为1.5×108CFU/mL的长枝木霉孢子悬浮液酪蛋白酶活性最高为4.03 U/(min·mL),并且诱导后其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和酪蛋白酶活性随着长枝木霉孢子悬浮液浓度的增加而增加。【结论】长枝木霉对小麦禾谷胞囊线虫胞囊具有较强的寄生和致死作用,且可能的寄生和致死作用机理主要通过胞囊诱导和提高长枝木霉菌几丁质酶、葡聚糖酶和酪蛋白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