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68篇
  免费   123篇
  国内免费   494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26篇
  2022年   41篇
  2021年   34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32篇
  2017年   40篇
  2016年   41篇
  2015年   50篇
  2014年   78篇
  2013年   53篇
  2012年   61篇
  2011年   76篇
  2010年   63篇
  2009年   70篇
  2008年   103篇
  2007年   58篇
  2006年   70篇
  2005年   57篇
  2004年   60篇
  2003年   5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6篇
  2000年   48篇
  1999年   34篇
  1998年   25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42篇
  1995年   25篇
  1994年   40篇
  1993年   17篇
  1992年   29篇
  1991年   36篇
  1990年   36篇
  1989年   29篇
  1988年   10篇
  1987年   12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9篇
  1984年   1篇
  1983年   3篇
  1982年   2篇
  1980年   1篇
  1977年   4篇
  1975年   2篇
  1963年   1篇
  1960年   1篇
  195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8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09 毫秒
991.
利用水稻冠层光谱特征诊断土壤氮素营养状况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系统测定了不同秸秆还田和氮肥处理下水稻(Oryza sativa)关键生育期的冠层反射光谱及土壤速效氮含量,并对两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详尽的分析。结果表明: 土壤速效氮含量在整个水稻生育期内均与可见光波段反射率呈负相关,与近红外波段反射率呈正相关。归一化及比值植被指数与土壤速效氮含量有更好的相关性,分蘖期要优于其它生育时期,以870、1 220 nm波段与560和710 nm波段的组合最佳,但两者的关系易受土壤等背景的干扰。而转换型土壤调节植被指数TSAVI能较好地消除分蘖期土壤背景的影响,两生态点可用统一的方程来拟合,用该研究中所筛选出的最佳波段组合计算出的TSAVI的表现更好,尤其是870 nm波段和710 nm波段的组合,决定系数(R2)由0.46提高到0.60。抽穗期和灌浆期由1 220和760 nm计算的比值指数R(1 220, 760)和新土壤调节植被指数SAVI(1 220,760)与土壤速效氮含量的关系则不受生态点的影响,可用统一回归方程来拟合。这说明水稻冠层反射光谱可以用来评价稻田土壤肥力状况,但仍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92.
993.
饮水中添加光合细菌对长黄肉鸡的饲喂效果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长沙410131曾衡秀,俞火明光合细菌是一种水圈环境中生长的微生物,具有特殊的生理功能,对水产生物有促进生长,增强抗病力和净化水质的作用,据试验报道,在饲料中添加光合细菌可促进畜禽生长,增强防...  相似文献   
994.
《环境昆虫学报》2014,(5):730-743
为建立针对韭蛆的简便、可靠的生测方法,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人工饲料混药法和浸虫法分别测定毒死蜱、噻虫胺对韭蛆不同龄期幼虫的毒力,以明确龄期、温度和饲料等饲养条件及生测方法对韭菜迟眼蕈蚊对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的影响。三种方法测得2龄幼虫对毒死蜱的敏感性分别为4龄幼虫的11.9倍、7.4倍、3.3倍;4种饲料饲养的试虫,毒死蜱对取食韭菜、人工饲料、大葱的LC50分别为圆葱的1.84倍、1.47倍、2.31倍;在15~30℃范围内,随着试虫的饲养温度的升高,毒死蜱对韭蛆4龄幼虫的LC50不断增大;三种方法测得毒死蜱对4龄幼虫的LC50分别为67.199 mg/L、71.123 mg/L、88.120 mg/L,噻虫胺对4龄幼虫的LC50依次为3.584 mg/L、2.255 mg/L、4.329mg/L,并且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和人工饲料混药法的毒力曲线拟合度要好于浸虫法。试验表明:试虫龄期、饲养温度、饲养饲料等因素对韭菜迟眼蕈蚊对药剂敏感性存在明显影响,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和人工饲料混药法测定的结果比浸虫法准确可靠。  相似文献   
995.
996.
杨力  王满堂  陈晓萍  孙俊  钟全林  程栋梁 《生态学报》2020,40(21):7745-7754
叶面积与叶生物量的关系对于理解植物叶片的碳收益和投资权衡策略具有重要意义。收益递减假说认为植物的叶面积与叶生物量成显著异速生长关系,其异速生长指数<1.0,但该假说是否适用于不同生活型(常绿与落叶)亚热带木本植物不同冠层高度(上下冠层)当年生小枝的叶片仍不清楚。以江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69种常绿与落叶木本植物当年生小枝上的叶为研究对象,采用标准化主轴回归估计(standardized major axis estimation,SMA)方法检验不同冠层高度和生活型叶面积与叶生物量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显示:(1)当年生小枝叶生物量在不同冠层高度和生活型的植物中无显著差异(P>0.05),叶面积在常绿和落叶植物中有显著差异(P<0.05),常绿和落叶植物的比叶重存在显著差异(P<0.05),而落叶植物的比叶重在不同冠层高度存在显著差异(P<0.05),同一冠层,常绿植物比叶重显著高于落叶植物(P<0.05);(2)69种植物的叶面积与叶生物量异速生长指数具有物种特异性,60.9%的物种叶面积与叶生物量呈等速生长关系;(3)不同冠层和生活型植物的叶面积与叶生物量呈等速生长关系,但其异速生长常数在不同冠层高度与生活型间存在差异。这些结果表明冠层高度和生活型未改变叶面积-生物量之间的等速生长关系,不支持"收益递减"假说。  相似文献   
997.
稻纵卷叶螟Cnaphalocrocis medinalis(Guenée)的饲养一直是个难题,目前还没有很好的人工饲料可供利用.本文研究了一种利用玉米苗进行室内大量饲养稻纵卷叶螟的方法.试验证实,该方法可达到连续多代次饲养稻纵卷叶螟的目的.与水稻苗饲养法相比,玉米苗法不仅具有食料种植简单、周期短的优点,而且稻纵卷叶螟的化蛹率、羽化率、卵孵化率和每雌产卵量均高于或相当于水稻苗法,可以利用玉米苗进行室内大批量饲养稻纵卷叶螟.本文还研究出了一套有效的稻纵卷叶螟成虫交配与产卵的装置.  相似文献   
998.
粤北山地常绿阔叶林自然干扰后冠层结构与林下光照动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区余端  苏志尧 《生态学报》2012,32(18):5637-5645
以粤北车八岭2008年受冰灾破坏的山地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设置2 hm2固定样地开展连续3a(2008—2010年)的群落调查,并采用半球面影像技术(Hemispherical photography)获取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指标,分析灾后森林演替过程中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的动态。研究发现:1)灾后森林恢复过程中,样地林下光照(直射光、散射光和总光照)均随林冠开度的减少、叶面积指数的增加而减少;2)从2008到2010年,各年度冠层结构和林下光照的差异均极显著(P<0.0001),但年间差异程度有逐年减少的趋势;3)灾后森林恢复前3a,林下直射光对林下总光照的贡献大于散射光,其时空波动性也大于散射光;4)林冠开度对冠层结构的反映程度比叶面积指数高,冠层结构对林下散射光的影响比对直射光大。灾后林木先是迅速生长然后生长速度缓慢下来并逐渐稳定,随森林逐渐郁闭林下光照也随之减少,其中林冠开度用于评价冠层结构动态的效果更佳,林下直射光比散射光的时空变化更复杂。  相似文献   
999.
基于遥感的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PAR) 估算方法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董泰锋  蒙继华  吴炳方 《生态学报》2012,32(22):7190-7201
光合有效辐射吸收比率(FPAR)是反映植被生长过程的重要生理参数,是陆地生态系统模型的关键参数,是反映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基于遥感的FPAR估算方法是获取区域乃至全球尺度FPAR的有效方法。目前,主要形成了植被指数法和机理法两类方法,植被指数法是建立FPAR与植被指数的经验统计模型,简单、计算效率高;机理法则从物理模型上进行FPAR的求解与反演,机理明晰、可行性强。然而,由于FPAR本身的复杂性以及环境因素、遥感数据质量的影响,导致了估算方法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问题。为了解决这些不确定性问题以及满足生态过程深入研究的需求,将进一步注重FPAR的机理研究、先验知识的获取与积累,构建长时间序列FPAR以及高时空的FPAR算法研究。  相似文献   
1000.
陈平富 《化石》2012,(3):70-77
2007年5月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IUGS,简称”地科联”)批准我国湖北省宜昌市至兴山县主干公路旁的黄花场剖面(北纬30°51’37.8″;东经110°22'26.5”)为全球中和下奥陶统暨奥陶系第三个阶(大坪阶)的界线层型剖面和点位(GSSP),俗称“金钉子”。这是世界第66枚、中国第7枚“金钉子”,也是地球年轮中奥陶纪时期的最后一枚“金钉子”,距今4.72亿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