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861篇
  免费   196篇
  国内免费   2260篇
  2024年   25篇
  2023年   75篇
  2022年   111篇
  2021年   134篇
  2020年   113篇
  2019年   125篇
  2018年   70篇
  2017年   105篇
  2016年   138篇
  2015年   159篇
  2014年   275篇
  2013年   294篇
  2012年   483篇
  2011年   412篇
  2010年   357篇
  2009年   380篇
  2008年   424篇
  2007年   463篇
  2006年   410篇
  2005年   433篇
  2004年   421篇
  2003年   526篇
  2002年   526篇
  2001年   427篇
  2000年   388篇
  1999年   352篇
  1998年   328篇
  1997年   443篇
  1996年   373篇
  1995年   447篇
  1994年   394篇
  1993年   373篇
  1992年   321篇
  1991年   290篇
  1990年   257篇
  1989年   235篇
  1988年   27篇
  1987年   39篇
  1986年   44篇
  1985年   46篇
  1984年   27篇
  1983年   13篇
  1982年   10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7年   2篇
  1965年   1篇
  1956年   1篇
  1955年   1篇
  1950年   8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91.
以降低稻田生态系统脆弱性为主旨的褐飞虱综防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稻田生态系统是一种需要人工干预的开放系统,其多样性较低,营养结构简单,空白生态位较多,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加之近年来耕作方式的转变,农药化肥的不合理使用等,使其脆弱性增加,更容易受到害虫的攻击.褐飞虱作为水稻主要害虫之一,在对其进行防治时要充分发挥稻田生态系统内各物种间的调节作用,可持续地抑制其暴发危害.本文结合我们...  相似文献   
992.
李时珍在他的《本草纲目》上说:“蔬菜之王为萝卜,果中之王为桂圆”。李时珍崇尚桂圆,把果中之王的桂冠给予桂圆,自有他的道理。药食兼优的珍果桂圆,是为岭南佳果。古诗中描绘桂圆是:“圆如丽珠,赤若金丸,肉似玻璃,核如黑漆”。桂圆为无患子科常绿乔木龙眼(Dimocarpuslongana)的成熟果实,在我国已有二千多年的人工栽培历史。果实形状浑圆、果肉鲜嫩、汁甘味美,被称为“蜜脾”。据古书记载:桂圆有补精益髓、蠲渴扶肌、美悦颜色、润泽肌肤的功效。中药把桂圆归属补血药,其味甘、性平,有补心益脾,养血安神作用。治气血不足,神经衰弱的心悖、失…  相似文献   
993.
跳甲属昆虫的食性及其生物学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跳甲属昆虫广布全世界,已知300多种,体色近似,外形差异不大,分类鉴定十分困难。但其中许多种类具特殊的食性特征,其寄主植物常是分类鉴定的向导和重要参考。作者分析了已知有寄主记录的59种跳甲的寄主,并根据其寄主范围划分为5种类型:取食多科、2科、1科多属、1科2属及1科1属,而以1科1属型为最多,占67.8%。至目前所知,其寄主范围限于双子叶植物,跳甲和寄主植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是跳甲的“种”对植物的“属”。值得特别关注的是寄主植物的“种”与跳甲“亚种”之间的分化关系。成虫的取食范围大于幼虫,幼虫保持原始的取食特征。跳甲的同域物种分化可能通过食性转化而进行,食性转化可能先从成虫开始。成幼食性观察是研究寄主转移的关键。  相似文献   
994.
记陕西蓝田晚中新世灞河组4种跳鼠(Dipodidae,Rodentia)化石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描述了陕西蓝田晚中新世早期灞河组的4属4种跳鼠:蓝田原跳鼠(新种)(Protalacta- ga lantianensis sp.nov.)、副跳鼠(未定种)(Paralactaga sp.)、原始三趾心颅跳鼠(新种)(Sal- pingotus primitivus sp.nov.)和小五趾心颅跳鼠(新种)(Cardiocranius pusillus sp.nov.)。蓝田原跳鼠兼有原跳鼠和副跳鼠的特征,可能是原跳鼠向副跳鼠进化过程中产生的一种过渡类型。副跳鼠和原始三趾心颅跳鼠及小五趾心颅跳鼠分别代表了副跳鼠属在中国的最早记录和心颅跳鼠亚科(Cardiocraniinae)在地史上的首次出现。4种跳鼠指示了蓝田地区当时的自然环境可能比现代更加干旱。  相似文献   
995.
山东山旺新发现的中新世松鼠类化石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正>Three forms of Sciuridae, Tamiops asiaticus (Qiu, 1981) , Sciurus lii sp. nov. , and Oriensciums linquensis gen. et sp. nov. are described from the early-middle Miocene Shanwang Formation at Linqu, Shandong Province. Comparisons of Tamiops asiaticus with Meinia asiatica Qiu, 1981 suggest that neither the size nor the morphology of the bodies and dentition allows the two genera to be distinguished. The genus name Meinia Qiu, 1981 is therefore considered a junior synonym of Tamiops Allen, 1906. S. lii is one of the earliest records for the genus Sciurus . Some isolated teeth from the early Miocene locality Sihong, previously referred to Shuanggouia lui show similarities to S. lii and are assigned to the genus Sciurus in this paper. Redetermination of Shuanggouia argues convincingly for its assignment to Sciurinae rather than Petauristinae. Oriensciurus linquensis exhibits some characters similar to Sciurus in the upper cheek teeth, and to Spermophilinus in the lower ones. The overall dental features, however, group the new genus with tree squirrels. The Shanwang fossil sciurid association highly suggests the Shanwang area was a forest biotope during the Miocene, and indicates an obviously "Transitional Zone" between the modem Oriental Region and the Palearctic Region.  相似文献   
996.
药用野生稻应答稻飞虱取食过程中基因表达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褐飞虱和白背飞虱是水稻的刺吸式害虫。为了探讨水稻对虫害反应的分子机理,采用cDNA—AFLP(互补DNA扩增片段长度多态性)技术,研究了药用野生稻受这两种飞虱取食后基因表达的变化。通过调查约7%的虫.崮答后的药用野生稻转录本组,共分离了258个差异片段,测序112个;44个片段对应于已知或假定功能基因,其中35个基因的表达水平在白背飞虱为害后发生改变,24个基因在褐飞虱为害后改变。下调的基因比上调的基因多。有14个基因受这两种飞虱共同调节(2个上调,12个下调)。结果表明,药用野生稻对两种飞虱为害作出的反应有所不同。  相似文献   
997.
烟粉虱内共生菌16S rDNA的变异与系统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 5年连续饲养在不同种寄主植物上的B型烟粉虱北京种群的内共生菌 1 6SrDNA基因进行了PCR扩增和测序。结合已知序列 ,构建了不同寄主植物烟粉虱初生内共生菌约 1 0 0 0bp的 1 6SrDNA及次生内共生菌约1 2 5 0bp的 1 6SrDNA的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 ,中国北京不同寄主植物的B型烟粉虱内共生菌及世界其它地区烟粉虱内共生菌可能是同一种的不同生态型 ,内共生菌在其宿主分化后进行了选择 ,之后与其宿主长期共同进化、共同适应 ,为宿主对不同生境的适应提供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998.
在中国学者夏凯龄的分类系统中,剑角蝗科Acrididae一直被看作是单系群,包含6个亚科。但是,近年来的研究对其单系性争议较大。为探讨其单系性和剑角蝗属等6属的系统发育关系,我们测定了剑角蝗科14种蝗虫的16S rRNA基因部分序列,并从GenBank中下载了1种蝗虫的同源序列。以蚱科的2个种作外群,用NJ、MP及ML法重建系统发生树。由三棵分子系统树中得出的系统发生关系与中国的分类系统差别较大,都不支持剑角蝗科是单系群,但与国外Kevan的系统相一致,提示我们国内的分类系统亟待修改和完善。长腹蝗亚科与斑腿蝗科的亲缘关系要近于与剑角蝗科的其他种类的关系。另外,尽管所测的红足剑角蝗和上海剑角蝗的16S rDNA的片段序列完全相同,我们仍不能断定二者是同一个物种[动物学报52 (2) : 302 -308 , 2006]。  相似文献   
999.
华北丽斑麻蜥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   总被引:8,自引:4,他引:4  
罗来高  屈彦福  计翔 《动物学报》2006,52(2):256-262
作者研究山西阳泉丽斑麻蜥(Eremias argus)成体的选择体温、热耐受性及食物同化和疾跑速的热依赖性。选择体温、临界低温和临界高温无显著的两性差异,分别为36·0℃、1·0℃和44·9℃。在实验温度范围内,体温显著影响食物通过时间、日摄食量、日粪尿排量、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食物通过时间在26 -34℃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缩短,在更高的体温下则延长。蜥蜴在30、32、34和36℃体温下明显摄入较多的食物、排出明显较多的粪尿。34℃和36℃下的表观消化系数和同化效率大于其它更低或更高温度下的对应数值,但这两个变量未因体温变化而呈现清晰的规律性变化。疾跑速在18 -36℃范围内随体温升高而加快,在38℃体温下则减缓。36℃或附近体温最适合疾跑速。疾跑速最适体温接近蜥蜴的选择体温,表明蜥蜴疾跑速的最适温度可能与其选择体温密切相关[动物学报52 (2) : 256 -262 , 2006]。  相似文献   
1000.
应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方法建立粽管巢蛛和拟水狼蛛对稻纵卷叶螟和稻褐飞虱捕食作用的数学模型。结果表明,粽管巢蛛是稻纵卷叶螟的重要天敌,粽管巢蛛和拟水狼蛛均是稻褐飞虱的重要天敌。当稻褐飞虱密度较高时,随着蜘蛛密度的增加,由于蜘蛛之间的干扰作用,导致稻褐飞虱被捕食量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