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02篇
  免费   72篇
  国内免费   396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37篇
  2022年   42篇
  2021年   45篇
  2020年   34篇
  2019年   32篇
  2018年   33篇
  2017年   37篇
  2016年   48篇
  2015年   43篇
  2014年   70篇
  2013年   57篇
  2012年   4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57篇
  2009年   30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0篇
  2006年   24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6篇
  2003年   21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4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3篇
  1996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6年   1篇
  195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7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65 毫秒
101.
肿瘤转移是造成乳腺癌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为提高生存期,有大约80%的患者选择了辅助治疗,然而只有其中一部分患者最后真正发生了转移。那些实际转移风险很低,却仍然选择了进一步放疗、化疗、内分泌或免疫治疗的患者,不仅受到了治疗副作用的伤害、也造成了医疗资源的浪费。因此,准确评价患者的转移风险对指导临床工作格外重要。以肿瘤的基因改变和转移过程为切入点,利用先进的分子技术,已有数项指标通过严谨的实验论证,认为可以评估乳腺癌的转移风险,本文将对其进行简要的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02.
以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官方认证主要模式——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为例,从强化认证管理有效性出发,全面分析了当前认证管理制度、审查监管行为、组织运行体系等方面的内源性风险隐患,并就如何建立完善、规范的认证管理机制,防范无公害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提出一些认识和思考。  相似文献   
103.
从养殖过程及养殖模式两个方面分析了影响绿色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风险因素,提出了保障绿色食品畜禽产品质量安全的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04.
通过对粤北某矿尾矿库下游农耕区土壤剖面重金属含量及其理化性质进行分析测试, 探讨农耕区剖面土壤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与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 采用Hakanson 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剖面土壤污染进行评价。结果显示, 研究区各剖面中Cd 含量的平均值均超过国家二级土壤标准, 最大超标倍数达9.37, Cu、Pb 和Zn 含量的平均值最大超标倍数分别为23.10、2.82 和3.15 倍; 随着与尾矿库距离的增加, 各剖面中重金属含量逐渐降低, Cd、Cu、Pb、Zn 的迁移累积受到土壤理化性质参数的影响; 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显示剖面中重金属生态风险程度排序为Cd、Cu、Pb、Zn, 华屋、凉桥和水楼剖面综合潜在生态风险指数达到中度至重度的生态风险。研究结果可为研究区农用地的安全利用及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5.
时宇  史明昌 《生态科学》2014,33(6):1100-1105
水土流失是一种类型的生态风险, 因此将水土流失与生态风险评价相结合, 定义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的概念, 提出评价的方法和步骤, 构建水土流失生态风险评价模型, 并以北京市为例进行了应用实践。结果表明, 北京市水土流失生态风险等级分布有如下特点: 山区高风险区域主要位于怀柔与密云交界处、平谷东北部极少部分区域, 面积占0.28%; 中度风险区域主要位于房山、怀柔南部、密云西部和平谷东北部, 面积占6.50%; 剩下大部分区域为轻度风险或较安全, 面积占78.48%; 城区为安全, 面积占14.74%。用典型灾害点对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进行验证, 验证结果表明评价模型的可靠性较高, 基本符合实际情况。  相似文献   
106.
取食转Bt基因棉花上的棉蚜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明确转Bt基因抗虫棉对捕食性天敌的生态效应 ,比较了 2种转Bt基因抗虫棉 (GK-1 2和新棉99B)和 1种常规棉上的棉蚜Chrysopaformosa对丽草蛉Aphisgossypii发育和繁殖的影响。结果表明 ,(1 )与取食常规棉泗棉 3号上棉蚜的对照相比 ,取食转Bt基因抗虫棉GK- 1 2上棉蚜的第 1代和第 2代丽草蛉 ,其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幼虫和茧的发育历期、茧重及成虫性比等均与对照无显著差异 ;但第 1代成虫的产卵量减少了 2 88 0粒 ,与对照差异显著 (P <0 . 0 1 ) ;第 2代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4. 0 % ,显著低于对照的 77. 7% (P <0 0 1 )。 (2 ) 2个品种的Bt棉对丽草蛉发育和繁殖的影响也略有差异。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个体相比 ,取食新棉 99B上蚜虫的第 1代丽草蛉 ,其幼虫发育历期缩短了 0 . 6d(P <0 0 1 ) ,茧期缩短了 0 . 7d(P <0 . 0 1 ) ,茧重降低了 1 . 2mg(P <0 .0 1 ) ,幼虫期和茧期的死亡率、茧重以及成虫性比等则无显著差异 ;雌成虫产卵前期、产卵期、产卵量和寿命等繁殖学特性也无显著差异 ,但其成虫所产卵的孵化率为 65. 0 % ,显著低于取食GK- 1 2上棉蚜的处理 (72 . 7% ,P <0. 0 1 )。分别取食 2种Bt棉上的棉蚜 ,对第 2代丽草蛉的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差异则较小。  相似文献   
107.
基于景观结构和空间统计学的区域生态风险分析   总被引:40,自引:1,他引:39  
谢花林 《生态学报》2008,28(10):5020-5026
以农牧交错带的典型区域——内蒙古翁牛特旗为研究对象,基于景观结构中的景观干扰度指数和景观脆弱度指数构建区域生态风险指数,并借助空间统计学中的空间自相关和半方差分析方法,进行区域生态风险空间分布和梯度变化特征分析,得出如下结论:(1)研究区内的生态风险度存在着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并随着粒度增大,呈现出下降的趋势;(2)1985~2000年的15a中,研究区生态环境质量整体有所下降,生态风险指数较高的地区有所增加;(3)研究区内的沙地坨甸区生态风险度高,相邻区域的生态风险度也较高;(4)研究区生态风险指数空间分异的步长都比较大,为410.9km。  相似文献   
108.
珠江(广州河段)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态风险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随着广州市截污工程的实施,珠江(广州河段)外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后,沉积物内源污染将成为影响河流水质的重要因素。我们测定了珠江(广州河段)沉积物中Cu、Pb、Zn、Cr、Cd、Hg和As 7种重金属的浓度,研究了它们的分布特征和潜在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主干流河道的顺流断面中,各种重金属元素整体上表现出明显的倒“W”型分布。在各内河涌的各监测断面中,花地涌沉积物中重金属浓度最高,乌涌最低,其余各河涌居中。各种重金属元素的空间分布特征基本相似,除了Hg与Cd、Cr、As之外,其他各元素之间均呈现较明显的正相关关系,尤其是Cr和Cd、Cu和Cd、Cr和Cu之间的相关性显著,表明这些重金属元素在沉积物中的浓度具有共同变化的趋势。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的评价结果显示,7种重金属元素的生态危害系数的大小顺序为:Hg>Cd>Cu>As>Pb>Zn>Cr,其中Hg是最主要的生态风险因子。对单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系数( )和多个重金属的潜在生态危害指数(RI)的分析,生态风险最大的断面是5#(黄歧)、6#(黄沙)、16#(花地涌北出口)、7#(横滘)和14#(增埗桥)。  相似文献   
109.
棉铃虫风险发生区的确定与评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正军  李典谟  谢宝瑜 《生态学报》2003,23(12):2642-2652
以河北省中南部地区作为研究区,应用GIS技术和地统计学方法就某一阈值的风险区、某一阈值的发生概率地图进行了探讨,并对该地区棉铃虫二代卵发生的历史数据(1980~1997)进行了空间模拟,在此基础上得到风险发生区和高风险区地图。二代棉铃虫卵发生的地域特点是,重发生区位于研究区的西部和南部部分地区,而轻发生区位于东北部,从东北至西南,棉铃虫发生程度趋于加重,其中西部的阜平县、曲阳县、行唐县、灵寿县、平山县等地以及南部的邯郸市、磁县、临漳县、魏县等地发生最重,属于二代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而东北的遵化市、玉田县、丰润县、唐山市、丰南县等地最轻。通过对风险发生区与各个影响因子如气象、耕作制度、高程、一代蛾量等的定性和定量的分析,认为影响棉铃虫发生的主要因子为气象因子,包括温度与降雨。就二代卵而言,主要影响因子为6月降雨量的大小,其次为耕作制度如小麦、棉花种植比例和一代蛾量。此外,环境因子如海拔高度、植被覆盖大小也对棉铃虫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通过综合分析确认研究区棉铃虫高风险发生地(重发生区及中偏重发生区)具有一些显著特点,即海拔较高、多山地和高原、有较多沙土、自然植被覆盖率高、小麦种植比例较高、降雨偏少、温度较高、湿度较低、一代蛾量较高。  相似文献   
110.
豚草卷蛾与苍耳螟的资源生态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骏  万方浩  郭建英  游兰韶 《生态学报》2003,23(11):2232-2238
引进的豚草卷蛾和本地的苍耳螟是取食豚草的重要天敌昆虫。为了进一步明确两种天敌种问的竞争作用,定量研究了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在寄主植物种类和空间上的生态位指数。结果表明,在寄主植物种类上,豚草卷蛾只取食豚草和苍耳;苍耳螟可取食豚草、苍耳、黄花蒿、向日葵、万寿菊、国庆菊、菊芋、麦杆菊;苍耳螟的生态位宽度指数(Hurbert标准值0.228)明显大于豚草卷蛾(0.069),两者的食物资源生态重叠程度较小(Horn’s指数0.318);豚草卷蛾和苍耳螟对常用资源的利用率分别为93.5%(豚草)和59.3%(苍耳)。在相同寄主植物上,两种天敌的空间生态位表现为:随着寄主植物的生长发育,两种天敌的生态位重叠程度减小;高龄幼虫的生态位宽度指数大于低龄幼虫。在食物生态位上,豚草卷蛾主要取食新发生的幼嫩枝,并且一旦蛀入形成虫瘿后很少发生转移,而苍耳螟除低龄幼虫喜蛀食幼嫩枝外,高龄幼虫的取食部位常常发生转移,从枝型较细的幼嫩枝转向枝型较粗的老龄枝。两种天敌对豚草和苍耳实际选择作用以及对常用资源利用率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形成竞争的程度较小,在对豚草的控制机制上形成互补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