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75篇
  免费   631篇
  国内免费   100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175篇
  2022年   206篇
  2021年   212篇
  2020年   154篇
  2019年   144篇
  2018年   134篇
  2017年   159篇
  2016年   168篇
  2015年   160篇
  2014年   227篇
  2013年   197篇
  2012年   179篇
  2011年   169篇
  2010年   140篇
  2009年   95篇
  2008年   270篇
  2007年   76篇
  2006年   86篇
  2005年   88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70篇
  2002年   73篇
  2001年   39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41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9篇
  1996年   11篇
  1995年   18篇
  1994年   10篇
  1993年   6篇
  1992年   7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7篇
  1989年   10篇
  1988年   2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195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5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4 毫秒
161.
探讨FGFR1、miR-26a、EZH2表达水平的变化与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选择100例肺鳞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50例癌旁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FGFR1和EZH2的表达,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miR-26a的相对表达量。肺癌组的FGFR1和EZH2阳性率(56.0%和61.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24.0%和28.0%),而miR-26a在肺癌组(0.6±0.2)的相对表达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3±0.5)(p0.05)。FGFR1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吸烟情况有关(p=0.032和p=0.018)。EZH2的表达与TNM分期分化程度和吸烟情况有关(p=0.022,p=0.013和p=0.035)。而miR-26a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和分化程度有关(p=0.037和p=0.021)。FGFR1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44.9±4.5)月)显著长于FGFR1阳性患者((39.6±5.4)月)。EZH2阴性患者的生存时间((44.7±5.3)月)显著长于EZH2阳性患者((38.5±5.4)月)。然而FGFR1和EZH2不同的是,miR-26a高表达患者的生存时间((45.4±6.6)月)显著长于miR-26a低表达患者((39.3±4.6)月)。应用生存分析的COX回归模型进行生存期多因素分析显示,FGFR1 (阳性)、EZH2 (阳性)、miR-26a(低表达)、淋巴结转移(是)、分化程度(中-高)和吸烟情况(是)是肺鳞癌患者预后的独立影响因素。FGFR1、miR-26a和EZH2均参与了肺鳞癌的发生发展,并且是肺鳞癌患者的预后独立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2.
163.
目的:探讨重症监护病房(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方法:对2015年6月至2018年10月我院收治的80例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患者撤机结果分为撤机成功组52例和撤机困难组28例,根据患者存活情况分为存活组59例和死亡组21例。比较各组临床资料,分析撤机困难的原因及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结果:撤机困难组年龄、心功能不全比例、多器官功能障碍(MODS)比例、呼吸机相关肺炎(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撤机成功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撤机成功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撤机成功组(P0.05)。死亡组年龄、合并糖尿病比例、心功能不全比例、MODS比例、VAP比例、肝功能不全比例、肾功能不全比例、血尿素氮显著高于存活组,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显著长于存活组,血清白蛋白显著低于存活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P0.05)。结论:患者治疗期间发生脏器功能不全或器官功能衰竭、机械通气时间较长、气管切开时间较长、营养状态较差是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困难的主要原因,年龄、合并糖尿病、MODS、VAP、机械通气时间、气管切开时间、血清白蛋白是ICU长期机械通气患者撤机死亡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4.
目的探讨老年重症肺炎病原学特点以及分析预后相关因素。方法选取我科住院的老年重症肺炎(SP)患者140例,分析患者病原菌感染的病原学特点,包括对患者痰液菌株的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检测,并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行预后相关因素分析。结果共121株病原菌被分离,其中革兰阴性菌91株(75.20%),革兰阳性菌27株(22.31%),真菌3株(2.48%)。主要革兰阴性菌均对氨苄西林具有较高的耐药性(≥80%),对阿米卡星、环丙沙星耐药性稍低;主要革兰阳性菌对氨苄西林、头孢曲松耐药性较高(70%),对头孢哌酮/舒巴坦耐药性稍低。住院时间(P=0.025)、机械通气(P=0.021)、MODS评分(P=0.019)与血浆白蛋白含量(P=0.013)是老年重症肺炎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革兰阴性菌为老年重症肺炎主要致病菌,以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对氨苄西林耐药性较高。患者的预后与住院时间、机械通气、MODS评分和血浆白蛋白含量具有显著相关性。  相似文献   
165.
潘洪义  黄佩  徐婕 《生态学报》2019,39(20):7621-7631
植被净初级生产力作为反映植被生态系统对气候变化响应的重要指标,是长期以来备受世界各国关注的焦点问题。论文以岷江中下游地区为研究区域,基于2000—2015年MODIS NPP数据,结合同年期海拔、气温、降水、土地利用类型等,运用地理探测器等模型方法,诊断植被NPP分布的主要驱动力,并揭示了不同时段的驱动力决定力的变化。结果表明:(1)2000—2015年岷江中下游植被NPP平均值为513.93gC/m~2;植被年均NPP最大值出现在2000年石棉县北部硗碛藏族乡的林地分布区,为1876gC/m~2,最小值出现在2005年五通桥区中部竹根镇的平原旱地分布区,最小值为26.98gC/m~2;植被NPP具有较强的时空分异性,NPP总量变化除了受NPP强度影响外,植被覆盖总面积是其另外主要的影响因素。(2)影响植被NPP分布的主导因素包括气温、海拔、土地利用等,各因素对NPP分布的决定力存在明显差异。(3)不同时间植被NPP空间分布的驱动力存在明显差异,主要表现在其变化受人类扰动的影响越来越强烈。刻画岷江中下游植被NPP时空演变,并揭示其主要驱动力,可为研究区生态安全预警和生态补偿提供数据支撑和辅助决策。  相似文献   
166.
南昌市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风险的耦合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飞  叶长盛  华吉庆  李欣 《生态学报》2019,39(4):1248-1262
为探究城镇用地空间扩展对景观生态风险的影响,以南昌市为例,运用遥感、GIS及数理统计的方法,借助城镇扩展强度指数研究了南昌市2000—2017年城镇空间扩展的时空变化特征,构建了景观生态风险指数,以3 km×3 km的单元网格进行系统采样,探究城镇扩展下南昌市景观格局的动态变化和景观生态风险,最后基于地理加权回归(GWR)模型,定量分析2000—2017年南昌市城镇空间扩展与景观生态风险之间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2000—2017年,南昌市城镇用地增加了247.56 km~2,年均扩展速率达17.75 km~2,其中2000—2005年扩展最快,呈现出剧烈扩展的态势,扩展强度达到0.55。城镇扩展主要沿正北和西北方向扩展,分布在青山湖区、南昌县、新建区等,总体上呈快速扩展趋势;(2)南昌市景观格局以耕地为主,建设用地快速扩张,耕地、林地、草地面积持续减少,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指数反映此期间人类活动的干扰程度加剧,景观斑块数量增加,整体破碎度提高。借助地统计分析方法,计算得到南昌市景观生态风险由2000年的0.1354上升至2017年的0.1420,景观生态风险呈逐渐升高的趋势;(3)2000—2017年,城镇用地面积与景观生态风险、城镇空间扩展强度指数和景观生态险变化值之间,都呈现负相关影响,后者相关性在减弱。回归系数的空间分布上,由中部向外逐渐升高,低值位于城镇扩展较快的南昌市区,城镇的快速扩展使城镇用面积大幅增加,景观破碎度、损失度降低,景观生态风险随之降低;高值出现在进贤县、安义县等经济发展缓慢的地区,城镇用地扩展幅度小,扩展边界斑块破碎度大,分离度上升,景观生态风险增加。研究结果为促进城市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的相互协调,正确评价人类活动对城市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南昌市的可持续发展和科学管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7.
辽宁省地表温度时空变化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威  纪然 《生态学报》2019,39(18):6772-6784
地温是评价气候变化的重要指标,对土壤的成分、结构以及形成和演化都具有很大影响。分析地温自身的时空变化规律以及与气候间的相互关系,对深入了解地气间相互作用的机理、明确气候变化的响应规律、预测未来地温的发展趋势等方面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辽宁省位于内蒙古高原向渤海湾的过渡地带,地形地势复杂,此外辽宁省又处在季节性冻土区,地温的变化机制更具复杂性。利用辽宁省24个气象站点1960—2016年0cm地温(地表温度)数据和各气象要素(气温、日照时数、风速、降水量)数据资料,采用气候倾向率法、Mann-Kendall突变分析、小波周期分析等方法,系统的分析辽宁省地表温度的时空变化特征以及与气候要素间的关系。结果表明:辽宁省地表温度年际变化随时间向暖趋势发展,气候倾向率达0.36℃/10a,不同年代际存在不同的变化趋势,其中20世纪60—80年代低于多年平均地表温度,9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高于多年平均地表温度,此外冬季地表温度增温幅度最大;突变分析显示在1995年发生突变,经检验其升高趋势显著;经周期分析显示辽宁省年地表温度具有30—46a和19—25a的两种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年地表温度呈西南向东北逐渐降低分布特征。相关分析表明,地表温度与气温的相关性最大,并且其大小在整个区域内呈西高东低的分布特点;在与降水的关系中,降水量高的年份地表温度均比较低,夏季受降水和日照时数的影响最显著,地表温度与风速均呈负相关,但夏季相关性较小,考虑夏季地表温度主要是受气温、日照和降水共同的作用,弱化了风速对地表温度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8.
罗谷松  李涛 《生态学报》2019,39(13):4751-4760
土地利用效率是衡量区域经济社会系统运行质量的重要参数。在构建了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评价指标体系基础之上,综合运用Super SBM-undesirable DEA和多元统计等研究方法,分析了2003—2016年碳排放影响下的中国省域土地利用效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区域土地利用效率处于中低水平,碳排放非期望产出降低了15%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与全国发展水平空间格局一致,土地利用效率省际差异在空间上呈现出自东向西逐渐递减的分异特征;2003—2016年,土地利用效率演化呈现出"U"型演进特征,区域差异呈现收敛态势;不考虑非期望产出的土地利用效率水平呈现下降态势;非期望产出和能源消费投入过大成为土地利用效率提升的主要限制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对外开放程度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起到了显著的正向作用;现阶段城镇化水平的增加对土地利用效率的提升具有微弱促进作用,且仅在东部地区具有显著性。基于松弛变量冗余度和影响因素分析,针对不同区域土地利用效率低效的差异性因素,提出了相应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69.
地黄SCoT分子标记体系的建立和指纹图谱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采用L_(25)(5~6)正交设计和单因素两种方法,对影响地黄SCoT-PCR反应的5个因素(模板DNA浓度,引物浓度,ddH_2O和Mix的用量以及退火温度)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优化后的反应体系总体积为25μL,含有8μL ddH_2O,1μL模板DNA(80 ng·μL~(-1)),1μL引物(8μmol·L~(-1))和15μL Mix,退火温度为45℃。运用30份地黄种质材料,对优化的SCoT-PCR正交体系进行多次重复验证,获得了多态性丰富、条带清晰的扩增图谱,证明该反应体系稳定可靠。利用该体系对32条SCoT引物进行两次筛选,得到14个扩增产物清晰、重复性好且多态性条带相对较高的引物。利用SCoT_4等5条引物构建了上述地黄2个种共30份种质的SCoT指纹图谱。利用这5个SCoT引物指纹图谱可将7个地黄常用栽培品种区分开。这表明SCoT分子标记体系适用于地黄主要品种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所构建的指纹图谱也为地黄常见的7个栽培品种的区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70.
天然地球化学过程导致全球范围内广泛存在地下水氟污染,饮用水氟超标人口达5亿.控制以高氟地下水为饮用水源的氟污染及其健康风险,成为饮用水质安全保障的核心问题之一.全世界在饮用水除氟方面做了大量努力,但成效十分有限.在此背景下,深刻认识氟污染形成机制与地球化学特征,结合地理信息、遥感等手段预测区域风险水平,优先考虑“更换水源”,仍是饮用水氟污染控制的重要策略.此外,在研究层面上,应以净水药剂、环境功能材料创新为基础,以混凝沉淀、吸附、膜分离为重要技术方向,开发适用于发展中国家或欠发达地区的高效、经济、方便、稳定的除氟关键技术和成套设备;在工程应用层面上,应加强饮用水除氟设施设计、建设、运行与监管,确保设施长期稳定运行,实现工程效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