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目的:探讨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我院于2015年5月至2017年10月收治的141例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检测所有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并根据IMT将其分为正常组(IMT≤1.0 mm,n=28)、增厚组(1.0 mmIMT1.5 mm,n=53)和斑块组(IMT≥1.5 mm,n=60)。比较三组患者血清Hcy、hs-CRP、总胆固醇(T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四项指标与IMT的相关性,采用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IMT增厚的影响因素。结果:增厚组与斑块组血清Hcy、hs-CRP、TC、LDL-C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组,且斑块组血清Hcy、hs-CRP、TC、LDL-C水平明显高于增厚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血清Hcy、hs-CRP、TC、LDL-C水平均与IMT呈正相关关系(r=0.775、0.836、0.492、0.415,均P0.05)。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y、hs-CRP均为IMT增厚的独立危险因素(OR=5.689、7.381,均P0.05)。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血清Hcy、hs-CRP关系密切,临床上检测其Hcy、hs-CRP水平可在一定程度上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  相似文献   
8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ACI)患者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的评估价值,分析其分级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以及血清甲壳质酶蛋白(YKL-40)和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2月至2019年6月我院收治的102例ACI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超、超声造影和血清YKL-40、Lp-PLA2检测,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价ACI患者病情严重程度,所有患者随访至发病后4周统计预后。结果:易损斑块组颈动脉斑块造影分级、血清YKL-40、Lp-PLA2水平高于稳定斑块组和无斑块组(P0.05)。不同病情程度组、不同预后组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造影分级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YKL-40、Lp-PLA2水平随着ACI病情程度的加重而升高(P0.05),预后不良组血清YKL-40、Lp-PLA2水平高于预后良好组(P0.05)。Spearman秩相关结果显示,颈动脉斑块内新生血管造影分级与血清YKL-40、Lp-PLA2水平均呈正相关(rs=0.751、0.694,P0.05)。结论:ACI患者的颈动脉易损斑块内新生血管超声造影分级高,其分级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以及血清YKL-40、Lp-PLA2水平均存在密切关系,颈动脉超声造影可为ACI病情危险分层、预后判断提供有效依据。  相似文献   
83.
目的:探讨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脉压(PP)与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CS)的关系。方法:对入选的157例伴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的老年男性EH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收集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前1年内的多次血压水平及临床资料,根据颈动脉狭窄程度分为:CS〈50%组(n=66)及CS≥50%组(n=91),并进一步将颈动脉狭窄程度分级(I—V级),分析颈动脉狭窄的危险因素及与脉压的相关性。结果:①CS≥50%组收缩压(SBP)及PP显著高于CS〈50%组,而舒张压(DBP)显著低于CS〈50%组(P〈0.05),CS≥50%组的独立危险因素是外周动脉疾病(OR:4.543,95%CI:1.415.14.590)及脉压(OR:1.096,95%CI:1.038.1.157);②CS分级与PP(r=0.402,P〈0.01)及血浆纤维蛋白原(FIB)(r=0.200,P〈0.05)呈正相关,经校正年龄、体重指数(BMI)、SBP、DBP、总胆固醇(TO)、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D-二聚体(D-dimer)、血尿酸(UA)、空腹血糖(FBG)、氨基酸末端脑利钠肽前体(NT-proBNP)、总胆红素(TBIL)及直接胆红素(DBIL)等危险因素后,CS分级仍与PP及FIB有关。结论:老年男性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脉压与颈动脉狭窄有关,治疗高血压的同时应当尽量减小脉压。  相似文献   
84.
Kumar P  Phil D 《生理学报》2007,59(2):128-132
颈动脉体可以将低氧和血液中其它刺激信号(可能包括低血糖)转换成不同强度的传入神经放电,沿心肺和神经内分泌反射的传入途径进入中枢,形成反射环路。低氧可抑制颈动脉体Ⅰ型细胞中的多种K+通道,这种作用可能有种属差异; K+通道的抑制使膜电位去极化,启动电压依赖性Ca2+内流,最后导致神经分泌和传入放电。离子通道埘低氧的反应可能是通过间接途径发生的,因此近期的工作集中在研究颈动脉体Ⅰ型细胞中在低氧感受中起关键作用的其它蛋白质。虽然有人认为来源于线粒体和/或NADPH的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起一定作用,但是它们在颈动脉体中转导低氧信号的证据还不足。目前正在对另外两种假设进行检验。第一种假设是血红素加氧酶2(haemoxygenase 2,HO-2)通过信号分子CO控制特殊K+通道的活动,而CO的生成量与氧分压高低有关。第二种假设是认为细胞能量感受器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起作用;低氧时AMP/ATP比值升高,激活AMPK,从而抑制Ⅰ型细胞的K+通道,传入放电增加。颈动脉体的细胞上具有丰富的对氧敏感的K+通道,低氧感受这个重要的细胞活动可以通过多条途径进行,在总反应中每种蛋白质也可能起不同的作用,例如不同蛋白质对氧的亲合力不同等。关于颈动脉体感受低血糖的机制尚不清楚,但最近有证据提示,它并非由K+通道关闭引起的,因此感受低血糖的机制和感受低氧的机制是不同的。  相似文献   
85.
目的:观察两种败血症休克模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的异同,探讨一氧化氮合酶参与败血症休克性心肌抑制的机制。方法:采用注射脂多糖(LPS)诱导及盲肠结扎穿孔(CLP)致腹膜炎诱导败血症休克模型,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以及心肌细胞胞浆一氧化氮合酶(NOS)活性。结果:①CLP模型大鼠的血流动力学指标随时间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LPS模型直接表现为类似于CLP模型晚期的动力学状态。在使用NOS抑制剂N-硝基-L精氨酸甲酯(L-NAME)后,CLP模型晚期及LPS模型的心室动力学指标均有明显改善。②CLP模型大鼠心肌细胞胞浆NOS活性在败血症中期达到最大。与假手术组相比,LPS模型、CLP模型晚期心肌细胞胞浆NOS活性均有明显增加,但是LPS模型与CLP模型晚期两组之间无明显差异。③使用L-NAME后,CLP晚期组与LPS组亚硝基及硝基化合物生成量均明显降低(P〈0.01)。其中,LPS组与CLP晚期组相比,前者固定表达型NOS生成亚硝基及硝基化合物生成量明显高于后者(P〈0.01)。结论:在LPS与CLP诱导的败血症休克模型中,心肌NOS是引起心室动力学变化的主要因素;在两种模型,心肌NOS亚型的表达不同,在LPS模型中主要为iNOS,而在CLP模型中则可能是cNOS和iNOS共同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86.
目的分析胆管结扎对SD大鼠肠道双歧杆菌菌群结构组成的影响。方法采集手术前3 d和手术后2周5只模型组和5只对照组大鼠的粪便样品,提取粪便样品中微生物的混合DNA进行双歧杆菌类群特异性PCR-DGGE,结合主成分分析技术比较2组大鼠在手术前后肠道内双歧杆菌结构组成的变化。结果DGGE图谱及其主成分分析表明手术后对照组和模型组大鼠肠道双歧杆菌菌群的结构组成明显不同,主要表现在假长双歧杆菌的数量在模型组显著增加,而动物双歧杆菌却明显减少。结论胆管结扎导致SD大鼠肠道双歧杆菌结构发生异常变化。  相似文献   
87.
目的: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评估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SDH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年5月-2018年7月中国医科大学航空总医院收治的老年SDHVD患者240例作为观察组,根据心瓣膜钙化程度分级标准将所有患者分为1级组61例、2级组84例以及3级组95例。另取同期于我院住院治疗的非SDHVD患者100例作为对照组。所有患者均接受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比较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的基础疾病合并情况,对比不同组别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情况,分析SDH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性。结果:观察组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以及高脂血症发生率分别为47.08%、50.42%、93.75%、81.67%,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24.00%、29.00%、68.00%、52.00%(P0.05)。对照组、1级组、2级组、3级组的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且随着心瓣膜钙化程度分级的逐渐提高,IMT以及颈动脉斑块积分呈逐渐上升趋势(P0.05)。随着心瓣膜钙化程度分级的逐渐升高,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在50%-70%以及71%-99%中的发生率呈逐渐升高趋势(P0.05)。经Pearson相关性分析显示:SDHVD严重程度与IMT、颈动脉斑块积分以及颈动脉管腔狭窄程度均呈正相关(P0.05)。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可有效评估SDH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且SDHVD患者多并发基础疾病,临床应积极预防。  相似文献   
88.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患者在行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并分析CT灌注成像(CTP)对手术疗效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0月到2018年3月在济宁医学院附属日照市人民医院接受治疗的颈动脉狭窄患者80例,其中有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49例作为有症状组,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患者31例作为无症状组。所有患者均接受颈动脉支架置入手术及CTP检查,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简易智能精神状况量表(MMSE)、搭火柴测验(Stick Test)综合评价颈动脉狭窄患者的术前、术后1周、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认知功能的变化情况,比较有症状组和无症状组患者的CTP相对灌注参数。结果:术后1周,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以及MMSE总分、Stick Test总分较术前有所降低(P0.05);术后3个月、术后6个月,颈动脉狭窄患者的MoCA总分、视空间/执行能力、注意力、延迟回忆以及MMSE总分、Stick Test总分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术前,有症状组的相对血流达峰时间、相对平均通过时间长于无症状组,相对脑血流量低于无症状组(P0.05);术后1周,无症状组的相对血流达峰时间较术前有所缩短,且短于有症状组(P0.05);术后1周,有症状组的相对血流达峰时间、相对平均通过时间较术前有所缩短,相对脑血流量较术前有所升高(P0.05);两组术前、术后1周相对脑血容量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支架置入术后患者会出现暂时的、可逆的认知功能恶化,但最终认知功能会得到明显的改善。CTP可发现异常的脑灌注情况,同时能够较好地评价颈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颈动脉狭窄患者的疗效。  相似文献   
89.
目的:研究原发性高血压(PH)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新发心脑血管事件与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择从2015年6月到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诊治的PH患者150例纳入本次研究。按照13C尿素呼气试验所测定的HP结果将患者分成HP阳性59例(即超基准值4.0,记为观察组)和HP阴性91例(即超基准值≥4.0,记为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血脂指标、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以及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随访3个月,比较两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的低密度脂蛋白型胆固醇(LDL-C)、Hcy及hs-CR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型胆固醇(HDL-C)水平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CIMT增厚率为28.82%,形成斑块率为49.15%,均分别高于对照组的15.38%、30.77%,而CIMT正常率为22.0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3.8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发心脑血管事件的总发生率为13.56%,高于对照组的4.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PH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新发心脑血管事件均与HP感染密切相关,临床可考虑清除或预防HP感染,从而科学有效地预防患者的不良预后。  相似文献   
90.
目的:探讨中年人群中不同性别间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的差异。方法:将104例中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例,女51例,比较两组体质量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脂蛋白(a)[Lp(a)]、空腹血糖(FBG)、血尿酸(UA)、超敏CRP(hs-CRP)的差异。结果:男性组BMI、TG、UA较女性组高,HDL-C、Lp(a)较女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有些颈动脉粥样硬化相关危险因素在不同性别中年人群中具有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