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5篇
  免费   62篇
  国内免费   3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20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13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0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3篇
  2008年   8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9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4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5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5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7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3篇
  1986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目的:探讨血清尿酸(UA)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25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有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分为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观察组)176例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组(对照组)75例,观察组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分为斑块形成组(113例)、内中膜增厚组(63例),根据颈动脉斑块稳定程度分为不稳定组(106例)、稳定组(70例),比较各组血清UA水平,根据UA水平不同分为高UA组(134例)和正常UA组(117例),进行颈动脉斑块发生情况比较。结果:观察组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而斑块形成组和内中膜增厚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组血清UA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和稳定组(P0.05),而稳定组和对照组血清U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正常UA组和高UA组颈动脉斑块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清UA水平可以作为表征急性脑梗死患者伴随出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生物学指标之一,此外,血清UA的水平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和不稳定者表达更高,但血清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形成无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42.
目的:探讨聚桂醇在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9月-2015年9月医院确诊的下肢大隐静脉曲张患者75例(75条患肢)病例资料,根据治疗方案分为两组,33例(33条患肢)超声引导下注射聚桂醇泡沫硬化剂作为聚桂醇组,42例(42条患肢)行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剥脱术作为手术组,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治疗费用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门诊随访术后6、12个月,记录复发率。结果:聚桂醇组手术时间、下床活动时间均短于手术组,术中出血量、住院费用少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组皮下血肿、皮肤麻木感发生率明显低于手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聚桂醇组12个月复发率为12.12%低于手术组的3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聚桂醇泡沫硬化剂注射是治疗下肢大隐静脉曲张的可选疗法。  相似文献   
43.
目的:探讨血压控制水平、血脂水平和颈动脉斑块与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程度和病变支数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01月至2016年05月收住于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医院心血管科的原发性高血压患者273例,按血压控制水平分为达标组和未达标组。按颈动脉超声结果判断有无斑块,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使用Gensini评分和病变支数表示,并检测血脂指标。结果:血压控制达标者130人(47.61%),颈动脉有斑块者193例(70.70%)。与血压控制达标患者相比,血压控制不达标者冠脉病变支数及冠脉狭窄程度得分均明显增加(P0.05)。血压不达标合并斑块患者冠脉病变支数和狭窄程度与血压达标无斑块、血压达标合并斑块及血压不达标无斑块患者相比均明显增加(P0.001)。患者HDL-C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139,P=0.022),AI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136,P=0.025),LDL/HDL-C和AI与冠脉病变支数均呈正相关,分别为(r=0.128,P=0.035)和(r=0.137,P=0.023)。结论:血压控制不佳,高血脂和颈动脉斑块形成可增加高血压患者冠脉病变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44.
目的:观察竹节人参总皂苷(tPJS)对I/R损伤大鼠的抗氧化作用。方法:SD大鼠灌胃给药15 d,采用双侧颈总动脉结扎法制备大鼠急性全脑缺血模型,测定脑组织含水量,制备脑匀浆测定脑组织乳酸脱氢酶(LDH)和脑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及丙二醛(MDA)含量。结果:tPJS可降低SD大鼠脑组织LDH活性,升高SOD活性,明显降低丙二醛(MDA)含量,降低缺血损伤后脑组织含水量。结论:tPJS对I/R损伤大鼠有明显的抗氧化作用。  相似文献   
45.
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颈动脉彩超检测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晓树 《生物磁学》2003,3(3):26-27
  相似文献   
46.
尖顶羊肚菌菌丝体水提液对实验型胃溃疡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尖顶羊肚菌菌丝体水提液对4种实验型胃溃疡模型的治疗作用。以大鼠幽门结扎致胃溃疡为模型,测定各组胃粘膜损伤指数、胃液分泌量和胃酸浓度;以大鼠乙酸烧灼、小鼠乙醇致胃粘膜损伤和小鼠水浸应激胃溃疡为模型,分别测定溃疡面积。结果表明尖顶羊肚菌菌丝体水提液可以不同程度抑制胃酸的分泌,减少胃液量,减少溃疡面积,促进溃疡面积的愈合,因此尖顶羊肚菌菌丝体水提液具有抗实验型胃溃疡的作用。  相似文献   
47.
盛文芳  洪斌  张政  罗勇  王韦 《生物磁学》2014,(3):461-463,479
目的:探讨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fPP)与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选取2010年5月至2013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老年性高血压病患者328例,168例单纯性老年高血压患者设为高血压组,160例合并有冠心病的老年性高血压患者设为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根据厚度(IMT)是否增大将高血压组分为IMT增厚组94例和IMT正常组74例。对动态血压及颈动脉IMT进行测定。结果:与高血压组相比,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的24hAPP、dPP、IlPP等指标以及24hASBP、nSBP等指标均显著提高;而24hADBP、dDBP、nDBP等指标则明显下降;高血压合并冠心病组24hAPP≥60mmHg的发生率为57.50%,明显高于高血压组的39.29%;IMT增厚组患者的24hAPP、dPP及nPP水平均明显高于IMT正常组;≥60mmHg组共89例,IMT为1.14±0.23mm,明显高于〈60mmHg组79例的平均厚度0.93±0.12mm(P〈0.05)。结论: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动态脉压在冠心病并发症及颈动脉粥样硬化预测方面具有显著的优越性。  相似文献   
48.
目的:探讨血清内脂素(Visfati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与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和血 清visfatin 和MMP-9 的相关性。方法:选择脑梗死患者70 例,根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分为易损性斑块组(n=43)和非易损 性斑块组(n=27),选取健康体检者30 例作为对照组。测定血清Visfatin 和MMP-9 水平,并对二者间关系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 梗死伴颈动脉硬化组血清Visfatin、MMP-9 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易损性斑块组血清Visfatin 和MMP-9 水平高于非易 损性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7)。外周血中的Visfatin水平与MMP-9 呈正相关关系(r=0.643,P=0.000)。结论:在脑梗 死患者中,血清Visfatin和MMP-9 参与了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病理生理过程,Visfatin 和MMP-9升高可能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性的形成相关,Visfatin 可通过调控MMP-9 的分泌和活性从而改变斑块的易损性。  相似文献   
49.
目的:比较两种不同血压波动测定方法测定的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方法:以1456名患有动脉硬化老年男性患者为研究对象,监测患者24 h动态血压,根据有无颈动脉斑块将入选患者分为2组:颈动脉斑块组(n=1012)和无颈动脉斑块组(n=444),分别采用经典的标准差方法(SD法)和个体血压波动测定方法(个体法)分别测定每位患者的血压波动,回顾性分析这两种方法测定的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形成的关联性。结果:SD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24 h收缩期血压波动(SBPV)、白天SBPV、夜间SBPV以及24 h舒张期血压波动(DBPV)水平均明显高于无颈动脉斑块组(P0.05);而白天和夜间D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个体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24 h SBPV、白天SBPV、24 h DBPV以及白天DBPV水平较无颈动脉斑块组均明显升高(P0.05);夜间SBPV和夜间DBP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颈动脉斑块组SBPV值出现次数,SD法测定SBPV最多的是10-15 mmHg(n=541),其次是大于15 mmHg(n=399);个体法测定颈动脉斑块组SBPV值出现次数最多的是0-8 mmHg(n=490),其次是8-10 mmHg(n=350)。结论:在老年男性动脉硬化相关疾病患者中,血压波动与颈动脉斑块的形成有着密切的关系,两种方法均可测定血压波动,但以个体血压波动测定方法更加敏感。  相似文献   
50.
目的:探究视网膜静脉阻塞与颈动脉狭窄的相关性研究,并为其临床检测、治疗与预后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55例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55只眼)为研究组,对其裸眼视力、矫正视力、眼压、眼底血管荧光造影(FFA)等检查资料进行分析,并进行多普勒彩超检查,记录其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对两种疾病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同时选取55例健康人作为对照组。结果:研究组55例患者确诊为视网膜静脉阻塞(RVO),多普勒结果显示患者患侧与健侧劲动脉血流动力学各项差异不明显(P0.05);其IMT值较之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其PSV与EDV值有所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视网膜静脉阻塞患者大多存在颈动脉狭窄,因此检测颈动脉血流动力学对于诊断与预防视网膜静脉阻塞有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