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55篇
  免费   150篇
  国内免费   381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0篇
  2022年   60篇
  2021年   61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54篇
  2018年   47篇
  2017年   47篇
  2016年   55篇
  2015年   76篇
  2014年   106篇
  2013年   106篇
  2012年   116篇
  2011年   88篇
  2010年   83篇
  2009年   77篇
  2008年   119篇
  2007年   75篇
  2006年   6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4篇
  2003年   64篇
  2002年   50篇
  2001年   36篇
  2000年   25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4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8篇
  1995年   10篇
  1994年   8篇
  1993年   12篇
  1992年   12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10篇
  1989年   4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3篇
  1981年   1篇
  1959年   1篇
  195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78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61.
李潇丽 《化石》2016,(2):18-22
正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类文明的进步,人们越来越意识到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繁衍的物质基础,气候、环境的变化对人类生存产生的重大影响。面对日益多变的气候变化,人们采取如何的应对策略是目前人类面临的重要问题。今天的气候变化的特点是晚新生代地球环境演变而来的,那么在漫长的人类起源和演化历史上,气候变化如何影响我们祖先的起源、演化和灭绝等事件呢?古人类学研究表明,人类起源和演化具有阶段性,随着考古发现和环境科学的发展,科  相似文献   
62.
目的:探讨不同孕周脐带脱垂患者相关因素的差异。方法:回顾性比较分析2012年01月至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44例脐带脱垂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照脐带脱垂发生的孕周分为足月组、早产组及流产组,使用SPSS18.0统计软件处理数据。结果:我院近六年脐带脱垂总的发病率为1.829/1000。44例患者中,足月组7人,占15.91%;早产组22人,占50%;流产组15人,占34.09%。三组患者的年龄、产次及孕次均无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足月组新生儿apgar评分最高,与其它两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组apgar评分显著高于流产组(P0.05);足月组剖宫产率为100%,早产组为63.64%,流产组则为13.13%,三组患者剖宫产率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P=0.000),足月组剖宫产率与早产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75),足月组剖宫产率与流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0),早产组剖宫产率与流产组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03)。足月组异常胎方位的发生率显著低于早产组(P=0.038)。早产组胎儿数(单胎、双胎)与足月组及流产组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而足月组与流产组胎儿数则无统计学差异(P0.05)。早产组双胎妊娠占比例更高。三组患者发生脐带脱垂的地点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256)。结论:不同孕周是否发生脐带脱垂与患者的年龄、产次、孕次及地点无关。脐带脱垂较多发生于早产者,且早产患者中双胎、异常胎方位发生率更高。一旦发生脐带脱垂,尤其是有机会存活的胎儿,应以最快的方式娩出胎儿,提高新生儿存活几率。  相似文献   
63.
数个国际多边协定、政府间组织和机构都涉及生物多样性相关的传统知识, 包括《生物多样性公约》(CBD)、关于遗传资源获取与惠益分享的《名古屋议定书》(NP)、《粮食和农业植物遗传资源国际条约》(ITPGRFA)、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世贸组织下的《与贸易相关的知识产权协定》(WTO/TRIPS)以及生物多样性与生态系统服务政府间科学-政策平台(IPBES)等。然而, 各个国际文书所界定的传统知识内涵和外延却有所区别和侧重。中国是生物多样性极为丰富的多民族大国, 各族人民在数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创造了丰富的与保护和持续利用生物遗传资源相关的传统知识、创新和实践做法。作为多个相关国际公约或协定的缔约方, 中国应厘清各相关国际公约或协定中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的内涵、保护目标及国际义务, 加强国家在履行相关国际公约或协定过程中的协同增效, 从而在相关传统知识的国际谈判中统一立场, 维护国家及地方社区利益。本文系统梳理了各相关国际多边协定、组织和机构对于传统知识的界定, 以及国际多边体系在保护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方面的工作, 根据中国遗传资源相关传统知识的现状和已有的措施, 结合当前履行国际多边协定的大背景, 提出了促进中国生物多样性相关传统知识保护的5项具体建议, 包括: (1)采取立法、行政和政策措施; (2)加强相关研究, 强化技术支撑; (3)加强传统知识保护的能力建设; (4)在国内履约过程中, 强化传统知识相关工作的协调; (5)在国际层面上加强中国传统知识的宣传力度。  相似文献   
64.
乙型流感病毒是引起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发生和流行的主要病原体之一,近年来流感高发的季节感染率呈上升趋势,儿童是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易感、高危群体。乙型流感病毒虽然抗原变异性较弱,但仍可引起暴发流行,严重威胁患儿的健康,因此对于儿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防治至关重要。本文综合近年来国内外相关文献,从流行病学特征、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药物治疗、免疫疗法等角度出发对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特点及治疗进展予以综述,对乙型流感病毒进行长期有效的监测,了解儿童乙型流感病毒的感染特点,为儿童乙型流感的预防及临床诊断与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65.
张增可  郑心炫  林华贞  林欣  黄柳菁 《生态学报》2019,39(10):3749-3758
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是功能性状研究的重点,环境因子驱使植物功能性状发生变化,进而推动群落发生演替。以平潭岛4个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植被(灌草丛、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为研究对象,结合不同群落演替阶段的物种特征和群落结构,分析海岛不同演替阶段茎、叶功能性状的变化规律,以及功能性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1)随着演替的进行,土壤养分和水分逐渐增加,土壤pH逐渐下降。比叶面积(SLA)、叶片氮含量(LNC)、叶片磷含量(LPC)、茎氮含量(SNC)、茎磷含量(SPC)下降后上升,叶厚度(LT)、叶片碳含量(LCC)、茎碳含量(SCC)与之相反,叶干物质含量(LDMC)、茎组织密度(STD)逐渐上升。(2)冗余分析表明,演替早期植物主要分布在土壤pH、容重高的贫瘠环境,拥有较高SLA、SNC、SPC、LPC的性状组合;演替后期植物主要分布在土壤养分和水分高的肥沃环境,拥有较高的STD、LDMC、LCC、LNC的性状组合。其中,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是影响海岛植物演替过程中功能性状变化的关键环境因子。研究海岛植物功能性状与环境之间的关系随演替的变化规律,探讨各演替阶段功能性状和环境特征,以及功能性状如何响应环境变化。旨在为今后选择合适的树种进行海岛植被修复和重建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6.
细胞因子多数是由机体免疫细胞和某些非免疫细胞产生的,对细胞的生长、增殖、分化均有调节作用的一类具有生物活性的蛋白质。在肿瘤治疗中,细胞因子作为一种蛋白质药物,具有体内半衰期短、全身毒副作用大等特点,因而选择细胞因子递送策略时需考虑以上因素。文章简要介绍了几种常见的细胞因子,并综述了近年来在肿瘤治疗中细胞因子递送策略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7.
氨基酸代谢调控在大鳞副泥鳅应对氨暴露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大鳞副泥鳅(Paramisgurnus dabryanus)暴露于30 mmol/L NH4Cl溶液中以研究高浓度环境氨对其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影响。氨暴露会显著影响大鳞副泥鳅血浆、肝脏及肌肉组织中游离氨基酸含量(P0.05)。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中丙氨酸的含量显著增加,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12h后,其肝脏组织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而在暴露72h后迅速下降(P0.05)。而游离丙氨酸含量在氨暴露的前24h内基本保持恒定,随后开始显著上升(P0.05)并持续至72h。在氨暴露大鳞副泥鳅12h后,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上升(P0.05),随后快速下降至初始水平并持续到实验结束(P0.05),且在暴露72h和96h时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肌肉中游离丙氨酸含量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呈现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并在暴露12h和48h时出现2个峰值,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在氨暴露下,其血浆、肝脏及肌肉中游离谷氨酸含量显著降低,且谷氨酰胺含量和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显著提高,说明在高环境氨条件下,大鳞副泥鳅会利用谷氨酰胺合成酶将谷氨酸和NH_4~+合成无毒的谷氨酰胺以降低氨毒性。随着氨暴露时间的延长,大鳞副泥鳅血浆和组织有明显的丙氨酸累积且游离谷氨酸、精氨酸和脯氨酸含量显著降低,说明其可通过代谢这些特定氨基酸生成丙氨酸以降低体内氨的累积。  相似文献   
68.
密码子优化策略在异源蛋白表达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酶在医疗和生物药物方面有着广泛的应用,不仅可以用来治疗各种疾病,还在临床诊断和人体健康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影响。利用微生物来表达异源蛋白已经成为获取酶最简单快速的方法。为获得高浓度和高质量的异源蛋白,常用的方法是对基因序列进行密码子优化。传统的密码子优化策略主要基于密码子偏好性和GC含量,忽略了翻译动力学和代谢水平等复杂多样的变化因素。文中从基因水平、转录水平、翻译水平、翻译后水平以及代谢水平等多方面考虑出发,提供了一个较为全面的密码子优化策略,主要包括密码子偏好性、密码子协调性、密码子敏感性、调整基因序列结构以及一些其他影响因素。同时对每种策略的内容、理论支持以及应用范围等方面作了全面的总结,并将各策略的优缺点进行了系统的比较,为异源蛋白表达提供了全方位、多层次、多选择的优化策略,也为酶工业和生物药物等方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9.
白及为兰科白及属植物。作为著名中药,白及功效多样、用途广泛,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随资源利用强度的增加,野生白及资源日渐萎缩,人工规模化种植是实现白及药用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必由之路。优良种质及繁育技术是种植业的关键问题。为了更好地推动白及资源研究和可持续利用,本文就白及种质及快繁技术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就白及资源再生策略进行初步探讨,为相关研究和生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0.
微藻细胞可以积累大量油脂、蛋白质、多糖、色素、不饱和脂肪酸等物质,在能源、食品、饵料、保健品及药品等行业有巨大的应用价值。然而,微藻在传统光自养模式下很难实现高密度培养来大量生产这些重要的物质,进而限制了微藻的实际应用。相反,微藻在异养模式下生长速度快、生物质浓度高,可以短时间内获得大量微藻生物质。因此,异养高密度培养微藻具备大规模、高效率培养微藻生产目标产物的巨大潜力。阐述微藻异养培养的优缺点及相应技术难点的解决思路、影响微藻异养生长及目标产物积累的主要营养因子和环境因子、微藻异养高密度培养的方式及微藻异养高密度培养的当前发展水平。结合文献报道分析微藻异养高密度培养的四个具有极大发展潜力的发展方向,以期更好地利用异养模式来高效率、低成本培养微藻生产大量目标产物,满足上述多个行业对微藻原材料的巨大需求,从而加速微藻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