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3篇
  免费   52篇
  国内免费   58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8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20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5篇
  2006年   9篇
  2005年   4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7篇
  2002年   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9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9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5篇
  1990年   3篇
  1989年   3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6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1.
运动性中枢疲劳后脊髓内主要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研究运动性中枢疲劳后脊髓内主要单胺类及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探索运动性疲劳脊髓水平发生机制。方法:运用:Bedford递增负荷运动训练方案建立运动性中枢疲劳模型。将18只雄性成年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训练后即刻组(IT)及训练后3 h恢复组(RT)。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脊髓内单胺类和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的变化。结果:大鼠脊髓内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在训练后即刻都出现了增高,其中谷氨酸(Glu)、γ-氨基丁酸(GABA)明显增高(P〈0.05),甘氨酸(Gly)也出现增高但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 训练后经3 h恢复后,氨基酸类神经递质含量基本恢复至对照组水平。单胺类神经递质,去甲肾上腺素(NE),5-羟色胺(5-HT)在训练后即刻则出现降低趋势,且5-羟色胺(5-HT)含量在训练后3 h恢复组出现了明显降低(P〈0.05)。结论:运动性疲劳引起脊髓内神经递质含量的改变,可能与运动性中枢疲劳的发生过程有关。脊髓5-HT在恢复期仍明显降低,提示5-HT可能与疲劳恢复过程有较为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42.
连香树科及其近缘植物matK序列分析和系统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测定和分析了连香树科(Cercidiphyllaeeae)、交让木科(Daplmiphyllaceac)、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代表植物的叶绿体marK序列(5′端31bps除外),以木兰属作为外类群,应用邻接法构建分子系统树,结果表明:连香树科与水青树科的亲缘关系较远。连香树科、交让木科和金缕梅科形成了一个自展数据支持率(bootstrap)为100%的单系类群,其中金缕梅科枫香属(Liquidambar)、红花荷属(Rhodoleia)和金缕梅属(Hamamelis)虽构成了一个单系类群,但自展数据支持率仅为68%;连香树科与交让木科构成的单系分支自展数据支持率仅为53%。由于连香树科、交让木科、金缕梅科之间的进化距离相当短,表明这3个科之间亲缘关系密切,内部分支的自展数据支持率不高,表明它们之间准确的亲缘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本研究结果与rbcL、aptB、18S rDNA序列分析结果相似,但自展数据支持率更高,表明marK序列分析可应用于较高等级分类群系统发育关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43.
以演绎推理为主线,结合设置问题链和布置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在积极的思维想象和推理过程中学习和探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模拟设计杂交实验过程,描述实验结果,用数学统计学方法处理实验数据,进行“模拟探究F1产生配子的种类和比例”的实验,建模过程强调遗传因子在配子形成时的分离和自由组合,突破教学难点。归纳与讨论孟德尔在研究过程中运用的科研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和感悟孟德尔获得成功的原因。  相似文献   
44.
姜花属SRAP分子标记连锁图谱构建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采用拟测交作图策略,利用白姜花×圆瓣姜花的F1群体87个单株,分别构建了父母本的基于SRAP标记的连锁图谱。通过筛选,414对引物中,92对引物可以检测到拟测交位点。在检测到的398个拟测交位点中,237个来自于父本圆瓣姜花,161个来自于母本。经过卡方(x^2)测验及连锁分析,父本中,203个标记进入23个连锁群,覆盖了1386.8cm;母本中,139个标记进入18个连锁群,覆盖了917.1cm。  相似文献   
45.
本研究结合简并PCR和染色体步行两种方法研究了香菇135菌株的交配型B位点的分子遗传学结构。从135菌株的原生质体单核体1号菌株中获得了1个信息素受体编码基因LErcb1-B1和1个信息素前体编码基因LEphb1-B1。经序列比对分析,香菇的信息素受体LErcb1-B1序列与灰盖鬼伞和裂褶菌的信息素受体之间具有同源性,经SOSUI软件分析该序列具有7次跨膜结构特征。信息素前体LEphb1-B1具有CaaX基序特征。  相似文献   
46.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股浅静脉瓣膜返流时问与瓣膜功能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5例40侧诊断为原发性深静脉功能不全患者的超声造影资料,按照x线顺行静脉造影瓣膜返流分类分为两组,分别记录股浅静脉瓣膜返流时间,并进行两组的差异性分析.结果:统计学分析表明,轻中度组和重度组的返流时间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超声造影检查股静脉瓣膜返流时间能够比较准确地提供下肢深静脉的功能情况.  相似文献   
47.
多孔钽钉植入治疗早期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多孔钽钉植入治疗成人早期股骨头缺血性骨坏死(avascular necrosis of the femoral head,ANFH)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08年3月-2009年2月,采用多孔钽钉植入治疗10例(共11髋)ANFH患者.男7例,女3例;年龄18-36岁,平均28岁.致病原因:创伤性2例,激素性2例,酒精性1例,特发性6例.单侧9例,双侧1例.左侧5髋,右侧6髋.根据1995年Steinberg分型:Ⅰ期3例3髋,Ⅱ期7例8髋.Harris评分为(52.3±1.2)分.病程11-26个月,平均15个月.术前术后影像学对比.结果:手术时间平均25min,平均出血量50ml.术后患者切1:2均Ⅰ期愈合,无感染等并发症发生.10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7-14个月,平均11个月.患者术前疼痛及功能受限症状均明显缓解.术后Harris评分为(82.9±1.4)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显示术后坏死程度没有进展或改善.结论:多孔钽钉植入是治疗早期ANFH理想的微创手术疗法,特别是骨坏死处于Ⅰ期和Ⅱ期的年轻病人,既解除疼痛又可最大限度减少并发症,至少延缓甚至避免了关节置换,但远期疗效尚待大样本特别是多中心水平的长期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48.
郭英兰 《菌物学报》2012,31(2):159-164
报道钉孢属Passalora 2个新种,老鹳草钉孢Passalora geranii,天目琼花钉孢P. viburni-sargentii和2个中国新记录种,蛇葡萄钉孢P. ampelopsidis,米甘草生钉孢P. mikaniigena。文中提供了每种的形态描述、绘图、讨论及新种的拉丁文描述。研究标本保存在中国科学院菌物标本馆(HMAS)。  相似文献   
49.
为了了解尖唇散白蚁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为防治该种白蚁提供依据,通过定性观察和定量测定的方法对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和交哺行为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尖唇散白蚁的梳理清洁行为主要由4龄以上工蚁完成,4~6龄的若蚁也参与,但不及工蚁频繁;梳理清洁行为占到其昼夜活动时间的1.6%左右,当白蚁体表沾染污物时,如体表沾有染料或真菌孢子等,梳理清洁行为的频率增加,占用的时间也增多,人为用染料污染白蚁体表,梳理清洁行为可占到6.5%;尖唇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可发生于各个品级之间,其中工蚁是交哺行为中最活跃的品级,其他各品级均可接受来自工蚁的饲喂;6龄以上工蚁对工蚁的染料食物交哺测试显示,取食后24 h受喂工蚁获得的食物量仅占原取食工蚁取食量的5.86%,48 h饲喂者与受喂者消化道食物量大致持平,并随时间推移逐渐减少,受喂者消化道中的食物始终低于饲喂者。本研究结果支持散白蚁的交哺行为属于层叠式交哺模式的观点。  相似文献   
50.
Mitochondrial biogenesis and function in plants require the expression of over 1000 nuclear genes encoding mitochondrial proteins (NGEMPs). The expression of these genes is regulated by tissue-specific, developmental, internal, and external stimuli that result in a dynamic organelle involved in both metabolic and a variety of signaling processes. Although the metabolic and biosynthetic machinery of mitochondria is relatively well understood, the factors that regu- late these processes and the various signaling pathways involved are only beginning to be identified at a molecular level. The molecular components of anterograde (nuclear to mitochondrial) and retrograde (mitochondrial to nuclear) signaling pathways that 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NGEMPs interact with chloroplast-, growth-, and stress-signaling pathways in the cell at a variety of levels, with common components involved in transmission and execution of these signals. This positions mitochondria as important hubs for signaling in the cell, not only in direct signaling of mitochondrial function per se, but also in sensing and/or integrating a variety of other internal and external signals. This integrates and optimizes growth with energy metabolism and stress responses, which is required in both photosynthetic and non-photosynthetic cell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