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4篇
  免费   2篇
  国内免费   144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1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20篇
  2012年   15篇
  2011年   16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9篇
  2007年   13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11篇
  2004年   1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6篇
  2000年   7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1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3篇
  1991年   2篇
  1990年   4篇
  1988年   1篇
  1984年   1篇
  1977年   1篇
  195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31.
水体对网箱养鳜的承载力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分析浮桥河水库氮、磷含量 ,确定磷为水体营养物的限制性因子 ;根据水库的中 -富营养化现状 ,确定磷浓度 0 .0 6 6mg/ L——水库中游的磷浓度为水体允许的最高磷浓度 ;结合我国现有的实际情况 ,在 Dillon- Rigler模型的基础上建立了包含水体的有效库容系数、营养水平、养殖强度和养殖对象等参数的动态模型 ,并由此模型计算出浮桥河水库的网箱养殖容量 :单一养殖鳜鱼时为 1.6 0‰ ,单一养殖建鲤时为 0 .2 1‰ ;配套养殖时 ,鳜鱼为 0 .31‰ ,建鲤为 0 .2 1‰ ,总容量为 0 .5 2‰ ;对水体网箱容量的磷限制性标准的制定进行了讨论 ,在模型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水体环境调控措施 ,并建议养殖水体以食鱼性网箱养殖为主 ,饵料鱼网箱为辅。  相似文献   
32.
以梅子垭村的一个小集水区及与之相邻的梅子垭水库为研究对象,根据降雨过程中集水区产生的径流输入及在水库库湾 不同取样点上所取水样的分析结果,初步建立了P元素在库湾 中的一维A.B.卡拉乌舍夫扩散模型。并对水库的水质状况与对应水流域的植被类型的特征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水库水质与毗邻陆地生态系统的状况密切相关,以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的对陆地生态系统的过度开发将导致水库水质恶化;因此有必要将水陆生态系统综合考虑,以达到水陆复合生态系统的最大生态及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33.
河南石山口水库水鸟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石山口水库为河南水鸟种类与数量最多的典型湿地,位于大别山西北麓的浅山丘陵地域,属北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每年的秋末(11—12月)、初春(2—3月)及夏季(6—7月)湿地水鸟的种类与种群数量呈现明显的高峰期。本文共记录石山口水库湿地水鸟计8目、15科、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种类9种,《中日保护候鸟协定》指定种类55种,《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公约》(CITES)指定种类10种,省保护种类9种。  相似文献   
34.
粤东三个中型水库富营养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于2000年的丰水期和枯水期,对粤东三个中型水库:合水水库、河溪水库、沙田水库进行了富营养化特征进行了调查与分析。结果表明:三个水库多数采样点处于中营养阶段;总氮在0.16~1.58mg·L~(-1)范围内,总磷为0.034~0.15mg·L~(-1)叶绿素则为0.732~6.57mg·m~(-3);浮游植物大部分是中污性至寡污性的种类,以蓝藻、绿藻种类占优势,常见种是微囊藻(Microcystis sp.)、颗粒直链藻(Melosira granulata)、梅尼小环藻(Cyclotella meneghiniana)。合水水库和河溪水库的富营养化水平较高,TSI指数在40左右,丰水期的富营养化水平高于枯水期;而沙田水库的富营养化水平相对要低,TSI指数在30左右,丰水期的富营养化水平要低千枯水期。说明这三个水库受流域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35.
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幼苗对淹水的反应初报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研究了水翁在生理和形态上对3个月淹水期的反应。在潮湿或淹水条件下水翁能存活并保持一定的净光合速率和生长速率,全淹条件下存活期为60d,水翁对淹水的适应包括:(1)淹和的茎部产生肥大皮孔和不定根,(2)不定根系的活力比正常根系的活力高,有不定根的植株的气孔传导率和蒸腾速率比没有不定根的植株高得多。水翁是一种耐淹植物,可在河岸、库岸等水位波动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36.
利用荧光显微镜细菌计法(AODC法),研究了辽宁省三座水源水库—大伙房水库、碧流河水库和桓仁水库细菌数量的时空分布。结果表明,三座水库细菌数量季节变化明显,从垂直分布上来看,中层水体的细菌数量最多。大伙房水库、碧流河水库和桓仁水库细菌密度的变化范围分别为(0.64~867.52)×107、(1.04~98.4)×107和(606.1~2 355.3)cell/m L。相关分析表明,大伙房水库和碧流河水库细菌数量与测定的各类生态因子均无显著相关性。大伙房水库细菌数量与水温、pH、TN、氮磷比呈正相关,与TP、COD、Chl-a呈负相关;碧流河水库细菌总数与温度、pH和Chl-a呈正相关,与TN、TP、COD和氮磷比呈负相关;桓仁水库细菌总数与温度、TN、TP呈显著正相关,与pH和COD呈显著负相关(P0.05),与Chl-a呈正相关,与氮磷比呈负相关。CCA分析结果显示,三座水库细菌总数的驱动因素有明显的水平差异。  相似文献   
37.
四平转山湖水库地区昆虫多样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昆虫个体虽小 ,但种类繁多 ,全世界约有 140万种生物 ,而昆虫约占 5 3.5 7%。昆虫与人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 ,如害虫对人类健康和国民经济有着重要影响 ,但绝大多数种类的昆虫对人类是有益或中性的 ,有的是显花植物的传粉者 ;有的是害虫的天敌 ;生活在土壤内的昆虫能促进腐殖质形成与土壤通气 ,提高土地的肥力 ;而有些昆虫的产物 ,如蜂蜜、丝、白蜡等是食品、医药及工业原料 ;还有许多昆虫用于环境净化和科学研究等多个领域[1] 。因此对昆虫研究愈来愈引起人们的重视[14~ 17] ,我国许多昆虫工作者在不同地区对不同昆虫类群进行了调查研究 ,…  相似文献   
38.
李嗣新  胡菊香  池仕运  胡俊 《生态学报》2016,36(5):1233-1243
汞是唯一参与全球循环的液态重金属。1974年,自美国学者Smith首次报道水库中鱼类总汞含量高于邻近自然湖泊以来,水库中鱼类汞升高的风险成为新建水库环境影响评价中的重要内容之一。汞在水库生态系统生物组分和非生物组分中含量升高的现象先后在世界各国报道,包括加拿大、美国、芬兰、泰国和巴西等。通过对系列的野外研究进行回顾,表明了水库形成后生态系统中汞的甲基化过程发生了变化。水库形成对汞在食物网中的鱼类、底栖生物、浮游生物的累积产生影响。水库中汞的生物累积、迁移转化主要与被淹没土壤和植物腐解过程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水库形成后,总汞、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在生态系统食物网各组分中的变化并不一致。蓄水后,水体中总汞变化较小,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上升明显;浮游生物尤其是浮游动物中总汞升高,但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升高更为明显;与浮游动物类似,底栖水生昆虫中总汞升高,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升高也更为明显;鱼类作为食物网顶级消费者,甲基汞比例一般在80%以上,在水库形成后鱼类总汞和甲基汞均明显升高,但甲基汞比例变化已经不大。这些变化揭示了水库形成后甲基汞在食物网传递的两个主要可能途径,一是微型生物食物网。通过悬浮颗粒物、浮游植物、浮游动物这一环节,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有明显的增加。第二个途径是底层生物食物网。通过悬浮颗粒物、细菌、碎屑食性底栖水生昆虫、肉食型底栖水生昆虫环节,甲基汞和甲基汞比例明显增加。这两种途径均能导致以水生昆虫、小鱼、甲壳类等为食的肉食性鱼类汞含量增加。水库形成后,生态系统中汞的甲基化发生了明显的"加速"过程。这种"加速"过程最直接的因素是成库后大量土壤淹没使得汞的甲基化平衡被打破。这个过程主要有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是直接影响,被淹没土壤和植被在腐解过程中主动或被动地将甲基汞释放到水库生态系统中;另一方面是间接影响,被淹没土壤和植被的腐解使水库底部形成厌氧环境,有利于无机汞从被淹没土壤和植被中溶出,为甲基化反应提供充裕的、可供甲基化的无机汞,同时腐解产生的大量营养物质为微生物提供丰富食物来源,使硫酸盐还原菌大量繁殖,促进无机汞的甲基化。在我国,有关汞在新建水库食物网中生物累积和风险评价的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相似文献   
39.
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的PCR检测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微囊藻毒素合成酶基因簇的核酸序列,筛选特异性引物,探索一种适用于自然水样中微囊藻产毒潜能检测的全细胞PCR方法。经灵敏度测试表明,这种PCR方法的检测下限相当于100cells。该方法不需要提取基因组DNA,检测所需水样量少,具有操作简便、快速、成本低、灵敏度高等优点,能应用于水库等饮用水源水体中具有产毒潜能的微囊藻的检测。  相似文献   
40.
红壤退化地森林恢复后土壤有机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亚热带红壤侵蚀退化地实施生态恢复后生物生产力恢复迅速,但土壤尤其是土壤水库的功能并未获得同步恢复,导致土壤水库对于降水和地表径流的调节能力低下,区域性洪涝灾害和季节性干旱依然突出。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了南方红壤侵蚀退化地典型植被恢复类型(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0—60cm土层土壤水库各种库容差异,以及土壤总有机碳和活性有机碳密度分布特征,采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土壤水库库容与土壤有机碳密度两组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各森林恢复类型死库容呈上升趋势,兴利库容和最大有效库容呈下降趋势,防洪库容变化趋势不明显,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兴利库容略高。不同森林恢复类型同一土层土壤总有机碳密度均表现为马尾松与阔叶树复层林木荷与马尾松混交林阔叶混交林,而活性有机碳密度则以阔叶混交林最大。典型相关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水平对土壤水库库容的增加具有显著的因果影响关系(P=0.01),其中对有机碳水平起到主导性贡献作用的是水溶性有机碳。因此,对于退化红壤地森林恢复初期,可通过适当密植和立体种植,提高林地生物量和土壤碳密度,并在马尾松等先锋树种针叶林分中补植阔叶乔灌木,以增加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增大土壤水库容量,从而有利于土壤水库结构和功能以及退化生态系统的快速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